
行走洛阳,自然是以牡丹为主,但是季节不等人,此时已是初夏,牡丹盛季已过,只有些许的花瓣还顽强地挂在枝头,我只能望而生叹……
好在洛阳还有龙门石窟,听人说,到了洛阳如果不看龙门石窟,那自然也不算真正到过洛阳。它们是被雕刻在悬崖峭壁上的伟大王朝的缩影,也是王朝意志、行为、精神和王公贵族们审美情趣的象征,所以不可不看。
乘坐公交车沿龙门大道往南行约二十多公里,就是龙门石窟。这里有一条河,在杨柳依依下静静地流淌。这就是伊水,非常有诗意的名字,一听到就心软的名字。
伊水穿过的两座山就是香山和龙门山,两山的对峙,怎么看都像是门,因此也叫门阕。
大名鼎鼎的龙门石窟就在龙门山上。
据资料记载,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代,雕凿断断续续达四百多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的大肆营建就有一百四十多年。在龙门山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三成,唐代占六成还多,其他朝代仅占一成左右。现在龙门山和香山还存王龛共二千多个、佛塔七十多座。龙门石窟古碑刻很多,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二千八百六十块,最有名的是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i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
龙门山造像繁多,共计十一万余尊,最大的佛像是卢舍那大佛,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两厘米,称为微雕。最大的雕像游客倒是能看明白,莲花洞中的那小佛,如果没有导游的指点,也许能看见的游客不多,我远视还行,差不多每个都能看到,但是也不太清楚。从雕像上看,北魏和唐代在审美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北魏时代以瘦为美,造像也就追求清瘦、秀雅、丽骨、高拔和俊朗,人物的脸部清瘦,眉骨颧骨比较突出,肩膀一般不宽大,而是比较瘦削,单薄,甚至有女性特征,四肢颀长,也是一个瘦字概括,胸部平坦,毫无粗犷威武的气质。
在一本资料上,我得知那个时代的雕刻家采用的都是平直刀法,简洁中透出质朴、简炼、清峻之风。而唐代众所周知是以胖为美,杨贵妃是典型代表。因此唐代佛像的脸部浑圆,额头饱满,双耳有垂肩之势,两肩宽大厚实,胸部隆凸,衣纹的雕刻使用的是圆刀法,富丽中浸透出雍容、华贵、洒脱、飘逸和自然之美。但这些唐代雕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这些佛雕艺术的代表当然是奉先寺了,它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名头最响的一组摩崖型群雕。
由于之前在书上,电视中早就领略了它们的风采,而今在亲临此地,竟有些似是而非了。
细看碑文,原来此窟开凿于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位时期,于公元六百七十五年建成。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因为它隶属于皇家寺院奉先寺而取名“奉先寺”。
此地的佛像共九尊,中间主佛为卢舍那,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如一弯新月,二目清秀,鼻翼小巧,嘴角微翘,微微笑着,双耳垂肩,而整个头部稍稍朝前佝着,有俯视之态,呈现出祥瑞安泰,和谐圣洁。
卢舍那”意为光明普照,整个造像的恢弘大气、丰满圆润、仪表堂皇、得大自在正好与此意吻和,让人惊叹不已。据说卢舍那佛造像是依照武则天的相貌来雕刻的,而且达到了极为逼真的地步。由此看来,武则天也不失为一位相貌可人,眉目清秀的女人。姑且不说她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来雕塑的这座旷世佛像是出于何种政治目的或其他想法,单就靠一块石头传承自己的容貌,这本身就很是耐人寻味。
毫无疑问,奉先寺这座伟大的佛像,不仅将一个空前绝后的女人从凶险诡谲的物质世界带到了充满文化和心灵感召的精神世界,而且昭显了她即使是一个女人,也能将一个伟大王朝由贞观之治承接到开元盛世的伟大功绩。她有理由和资格在龙门山上将自己的形象佛化,精神化,神圣化就像她有能力击败当时所有由男人组成的权贵世界,以及包括突厥等等一切外来侵略势力一样。
由此,我不禁又想起了长安的大明宫,据说那座比明清时期的故宫还要大四倍的盛世宫殿,注定要因为武则天而永远盘踞在中国历史的版图上,即使焚毁了也将永生。
尽管武则天在夺取皇位后,很多精力和时间都泡在了东都,即称为神都的洛阳,让大明宫几乎成了一座被时间遗弃,被尘埃围困,被脂粉和政治冷淡的场所,但它仍旧记载了这个女人的大部分生命演绎形式,尤其是她的前半生。
她最终在洛阳结束了她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遗体被运回长安,大周王朝从此消失,王权重新回归李姓。但是耐人寻味的是,一个视权力如生命,而且终于成为一代天骄的武则天,却在遗嘱中要求在她死后以李唐王朝的皇后身份,与她的丈夫李治合葬在乾陵。还有那块天下闻名的无字碑,也是按照她生前的遗愿而竖立在乾陵前面的。
啊,女人,毕竟还是女人,她以女人的方式进入大唐王朝权力的中心,在大明宫里苦苦追寻她的政治梦想,很快历史就给予了她这个机会,因为丈夫和儿子对管理大唐王朝的不力,使她由一个女人变成了一个天子,一个打破了封建王权体系的皇帝,但是最后,她还是发现,无论自己是如何的权倾一时,高高在上,但本性还是一个女人,她感到难以言说的寂寞和疲惫,并在离开人世的时候,让自己回归到了女人行列。
政治,孤独,寂寞,痛苦和死亡,使她恢复了女人的身份,她不能让当时或后世的人们,尤其是男人忽视她作为女人这一客观的事实,而仅仅只将她当成一个女人的符号。于是,这个在大明宫里发迹,反叛了传统的女人,最终以回归传统的方式又“回”到了大明宫,李氏王朝最终也因为她的政绩而更加强盛。她反叛了传统,却无法悖逆历史。她可以离开大明宫,在长安之外的任何地方“活动”,但她知道,她的一生都拘囿在大明宫里,她终究还是李家的媳妇。
这究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哀,还是庆幸?
但是看着卢舍那佛,我又释然了。我理解了卢舍那佛那祥瑞、慈祥、安泰、丰满的形象,正是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心性的完美体现。她是不是真得想成佛,以承她永世的梦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卢舍那佛,从那令人动容的微笑,读到了一个女人的内心,当然,也读到了一个时代一个王朝,一段石破天惊的历史……
在主像两边是卢舍那的两大弟子迦叶和阿难,前者显得练达通泰,甚至圆滑诡异,后者显得温驯诚挚,谦和有礼,相互间衬托得栩栩如生。剩下的就是菩萨,手托宝塔的天王,右手叉腰、左手合十的雄健动人的力士。他们与主佛共同组合成了奉先寺,成为整个龙门石窟的镇窟之作,是当之无愧的龙门石窟的代表。
我继续往前走。好在游人不算太多,每座佛像,每个佛洞,在观看的时候,不会受到太多的打扰。
看完了龙门山的这些精美杰作,过了一座桥,就到了香山,当然这不是北京的香山,但是这却比北京的香山更有文化的意味。
这是一片因为名人,尤其是以为诗歌和雕刻而芬芳的山地,那名字就更加显得诗意缤纷和芳香四溢。与对面的西山石窟对应,这儿也就被叫做东山石窟,最著名的主要是擂鼓台中洞和北洞,其规模和艺术价值与西山石窟都有差距,但也有自身的特点。令人不解的是,很多游人在此游览时,远不及在观摩西山石窟时那么认真和细致,他们大多是走马观花般,粗略浏览一下就离开了。自然,东山石窟没有对面那么密集,艺术价值都稍有逊色。但它们毕竟是龙门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值得看的石窟也不少,比如,被称为东山石窟中最大的佛洞看经寺,里面完整地保存着二十九尊传法罗汉,为我国唐代最精美的罗汉群像,是据隋代费长房《历代法宝记》刊刻的,为武则天时代雕刻的。
看看天色,我也只好随大流匆匆一览,便来到了香山寺。
香山寺的名声我早有所闻,蒋介石和宋美龄曾经在1936年来此,当地政府为了讨好他们夫妇,专门为他们修建了寝宫,称之为“蒋宋别墅”。但这里游人并不多,显得有些冷清,原因是什么不得而知。
当然,这是我最早从书中知道的洛阳香山与历史人物的关系。这次到得香山,才了解了它更加丰富的内蕴。
比如说记载武则天“香山赋诗夺锦袍”的石楼就在香山,此楼曾经见证了历史上有名的“龙门诗会”。
站在楼前或登上高楼四望而去,仿佛亲临武周朝时期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济济一堂的盛会。作为皇帝的武则天毕竟还是有一点文学方面的才气的,全唐诗也曾收录过她的诗作,至于山西文水县她老家的人把她当成是一个大诗人,就未免有些夸张了。
当然,香山还真有幸接待过一个大诗人,那就是白居易。
白居易是每个文化人都知道的晚唐时期的诗人,他辞官后来到了这里安居,别号“香山居士”,并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时光。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白居易的到来,才真正提升了香山的文化品位,使香山的诗味与对面的石窟艺术交相辉映。至于老蒋携夫人来此,以及那些溜须拍马之徒在这里修建的那些建筑,当然不能说是“鸡肋”,但也绝不是锦上添花,仅仅只能算是一种点缀而已。
至于白居易就不同了,他先是与这里的遗老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等六人结成了“尚齿七老人会”,后来,百岁老者李元爽,九十五岁的禅师如满也加入进来,号称“香山九老”。这几个可爱可敬的老家伙,臭味相投,志趣相近,终日吟诗作赋,终成香山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后来,香山寺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白居易等又筹集了大量资金,重修了寺庙,使之香火不断,文化也得以传承。
另外就是著名的乾隆碑,不管是封禅,还是碑文彰现的书法艺术,都有后人称道,当然皇帝的书法不管怎么样,还是值得一看的。
来到的最后一站是白园,也就是白居易的墓地。
墓地位于东山的琵琶峰上,山下是安然流淌的伊水。白园的十多处景点我只是走马观花,仅仅是看了而已,我唯一觉得必须去的,而且是去谒拜的,就是白居易的陵墓。
史载,白居易一生清贫,我倒觉得不完全是这样。他留恋自然山水,死后又有青山绿树陪伴,也算了却心愿,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奢侈的呢?
我静静地伫立在坟墓前,就像我在海宁西山的徐志摩墓前一样。琵琶峰的山风在耳边鸣响,仿佛能听到他吟诗和唱。时间停止了,历史被定格在琵琶峰上,因为一个诗人和他的诗,因为一种文化,一种信念。许久,我才沿着弯弯的山路,沿着牡丹坛,也沿着我没有经过或已经经过的时间空间,离开了白园。
已近黄昏,悠悠的落日下伊水仍旧悠悠而过。时空转换,我在想,伊水在龙门山和香山之间流淌,带走了无数英雄豪杰。尘埃落下,历史和现实的面目清晰可见,不管是雕刻的,还是鲜活的,都将化作历史的一部分。
登车回望,我突然感觉到龙门山和香山正在缓缓地朝着对方移动,慢慢得它们合拢在了一起,刻在石头上的佛和睡在泥土里的人已经合二为一了……
徐品,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抚顺市作协理事兼纪实文学委员会主任,《玄菟旬刊》主编。197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有数百篇作品散见于《小说月刊》、《北京文学》、《短篇小说》、《阳光》等刊物并多次获奖,有作品入选教育部编选的小学生阅读书目。著有诗歌散文集《精卫鸟》、长篇历史传记文学《民国社交圈》、长篇历史小说《一号伪装者》、长篇小说《太阳里的冬天》,2013年获首届抚顺作家奖。
李纳,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声音布道,传递美好。范读导师、心理咨询师、主持人、金话筒金奖得主、普通话一级甲等、主任播音员、诵读艺术的资深传播者、播音主持专业职业生涯三十六年。
个人微信公众号:纳一天的云水禅心
首发原创作品投稿:356452725@qq.com、微信 :fsd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