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文石麟居
文/图:山野清风
兴文,是提倡文治,致力教化;有偃武兴文之意。
兴文,是振兴文化,作育英才,有文化兴邦之思。
兴文,通常寓意一个地方的文化、文明,有文采的修养之韵。
兴文,长在永胜县三川坝一马平川的田园风光围护中。
兴文,一个看似随手拈来,实则匠心独具的名字,它诗意地粘合在了一起,既经纬分明,又浑然一体。
三川坝以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农耕文明著称,这里民风淳朴,自然风光秀丽,素有“滇西北粮仓”之称,孕育了丰富的边屯文化。当地的农田景观与村落布局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的田园风光。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积淀。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童湾村的诗友真真带我们来到兴文村走访采风。兴文童湾村依山而居,青瓦白墙的村落错落有致。童湾村一部分人家姓童,一部分人家姓李。三川坝的春天来得早,二月未尽,田边各种菜花已经开得泼辣,金黄的花浪从山脚一直涌到村口。我们从童湾村踩着田埂往兴文石麟居走,每一步都闻着蚕豆苗的清香。远处传来几声鸡鸣几声狗叫,在这山村的寂静中显得格外清亮。
上午我们来到一位兴文的乡贤童森大哥家,推门进去,我们老远就闻到了油茶的香气。主人正在厨房里忙活,见我们进来,热情地招呼坐下。整洁卫生的农家小院,花草葱郁,茶香四溢。主人说,永胜油茶家家有,油茶要煮得透才能激发出最醇厚的味道。兴文之人,淳朴好客。农家小院,童森大哥的老伴见有客来,便是热情招呼,端上一盆热气腾腾的豆焖饭。青蚕豆鲜嫩,米饭香甜,佐以农家腌制的泡菜,还有米凉粉、永胜油茶,滋味无穷。午饭吃过,童森大哥又奉上一杯清茶,茶香袅袅,沁人心脾。
兴文之美,美在山水,美在人情。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蕴含着无穷的魅力。来此一游,便觉身心俱净,烦恼尽消。兴文,真乃世外桃源也。
午后,我们漫步到村后的山坡上。这里视野开阔,整个三川坝尽收眼底。远处的山峦起伏,近处的田野阡陌纵横。一群白鹭从田间飞起,翅膀划破长空,留下一道优美的弧线。山坡上的梨树开满了花,洁白如雪,微风拂过,花瓣纷纷扬扬地落下,像下了一场温柔的雨。
我们的目的是去探访石麟居,石麟居在三川坝童家湾的东面依山而建,过去这里是一宗禅祠,依山傍水,历史悠久,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石麟居的几棵老榕树怕是活了上百年,枝干虬曲,树冠如伞。树下三五个老人讲着闲白话,笑声爽朗。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织出一片斑驳的光影。石麟居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永胜县第一个民青支部的旧址,是永胜县最早的红色革命遗址。
天地悠悠,岁月流转。桑田沧海,物换星移。石麟居现在已经成为培养人才的兴文小学,是兴文知识的摇篮。
踏入兴文小学,山林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我们步履从容,面带笑意,仿佛时光在这里也放慢了脚步。沿着蜿蜒的石径前行,四周青林翠嶂,宛如走进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行至深处,新建的现代化的兴文小学便出现在眼前。
由于是寒假的节假日,学校大门紧锁,门前一条水泥路蜿蜒其间,路两旁绿树成荫,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光斑,静谧而祥和。站在这里,仿佛石麟居的钟声依然悠扬,回荡在整个山村,感觉让人的心灵瞬间得到了净化,也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仿佛置身于神圣的佛国世界。
回过神来,眼前的景象其实又是一所朝气蓬勃的现代教育的学校,在兴文童湾,上林、梅湾这一方土地上,山峦如绿色的波涛起伏,藏着这样一所质朴而温暖的乡村小学,它是知识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燃烧着希望的火苗。顿时给人一种亲切感和安全感。
站在学校大门口,可以看到校园里那棵古老的桂花树依然挺立,枝繁叶茂,曾经就读于这座母校的学子柯德智诗友对我说,这里的一草一木,儿时的记忆依然浮现!
学校后面是一片幽静的树林,也有高大的金鸡纳树,漫步其中,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听见朗朗的读书声,感受着乡村小学的光与暖。
初到兴文小学,校门总是那么质朴,虽然没有城市学校的气派,却有着一种别样的亲切。陪同一起走访的诗友柯德智是土生土长的兴文人,他给我介绍说,这是他的母校,这些高大的树上他记忆中还常常拿着弹弓打鸟。操场的一角,还有一棵很大的桂花树,夏日里,孩子们会聚集在树下乘凉,听老师讲古老的传说和遥远的故事,那斑驳的树影洒在他们幼稚的脸上,宛如时光的笔触,描绘着纯真的童年。
据柯德智介绍,那时候校园里的教学楼是几排低矮的瓦房,墙壁被岁月刷上了一层灰暗的色调,窗户不大,却总是透着明亮的光。教室里,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虽然有些已经破旧,桌面布满了划痕,但这并不妨碍孩子们在这里汲取知识的营养。黑板擦得干干净净,上面写满了老师的谆谆教诲和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在这里,没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是老师与孩子们沟通知识海洋的桥梁。老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授课,孩子们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紧紧跟随着老师的一举一动,眼神里满是对知识的渴望。当他们答对问题时,脸上绽放出的笑容,比春日里盛开的野花还要灿烂。 学校里的老师是这里最温暖的烛光。他们大多扎根于此,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乡村教育。有的老师家离学校很远,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步行几公里山路赶来上课。他们不仅传授知识,还给予孩子们生活上的关怀。哪个孩子生病了,老师会细心照料;哪个孩子家庭有困难,老师会默默资助。他们就像孩子们的亲人,用爱和耐心呵护着每一颗稚嫩的心灵,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
课间休息时校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孩子们或是在操场上跳绳、踢毽子,或是围在一起玩弹珠,简单的游戏,却能让他们乐此不疲。他们纯真的笑声,在校园的上空回荡,给这略显寂静的乡村增添了无限生机。在这里,没有城市孩子丰富的课余生活,没有电子游戏和各种补习班,但他们拥有最纯粹的快乐,那是大自然赋予他们的礼物,是乡村生活独有的质朴与纯真。
柯德智满怀感慨地说,兴文小学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每一个角落都藏着希望。它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承载着乡村的未来。尽管条件艰苦,但它始终如一盏明灯,照亮着乡村孩子前行的道路,让他们在知识的滋养下,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向着更广阔的天地出发。
我们环绕学校一圈原路返回,在村庄小路尽头一棵榕树底下坐了下来。微风拂面,空气中弥漫着的香气,让人陶醉其中。
在兴文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在悠悠岁月里,滋养出一批又一批人才,这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从这里走出的英才,如繁星般在社会各界闪耀。
过去,学校的教室是几间破旧的瓦房,窗户纸被风一吹就“簌簌”作响,冬天时,寒风直往教室里灌。但恶劣的环境没有阻挡孩子们求知的脚步,他们在昏暗的灯光下,如饥似渴地翻阅书籍,一笔一划认真做写作业。
兴文,兴是行为,文是出路。兴文小学从创办那一天开始,就确定要办成知识的摇篮,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从过去到现在,兴文的贤达慧智数不胜数。
童荣是童湾村早期的革命工作者,早年参加川滇游击队,扛过枪、打过仗。新中国成立后曾是四川省委党校的教授、老领导,他在省委党校工作中,刻苦钻研哲学,勤学习,善思考,对待任何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人们把他认真学习的执着态度,称之为“喜欢钻牛角尖,舍得用牛劲”,探讨问题不搞一个水落石出,决不放手。离休后,他投身于毛泽东诗词研究,发表了不少有分量的诗文,在省内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童湾村的童志云,童志平两兄弟是村里备受瞩目的佼佼者。在那个资源匮乏,发展受限的小村庄,他们两兄弟宛如一颗破土而出的春笋,凭借着自身远超常人的勤奋与坚毅,在一众乡邻的孩子中脱颖而出。哥哥童志云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如今已经成为云南省高级领导干部。弟弟童志平也是省级新闻媒体的管理干部。
清晨,天还没亮,鸡刚打鸣,童湾村的童绍祥就借着微弱的晨光诵读课文,声音在寂静的村子里格外清晰。多年后,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顶尖学府清华大学,这在当时的永胜县无疑是一件轰动全县的大事,乡亲们满是骄傲,逢人便夸他有出息,他也成为了村里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激励着他们努力走出大山,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柯家村的李锡林父子,是兴文有名望的爱心企业家,早年从村里走出去,在建筑行业默默耕耘。他们牢记家乡教诲,乐善好施,扶贫济困,他们扎根在施工第一线,协调各方,历经艰辛,在企业经营中捐资助学,修桥补路,面对乡村道路的难题,四处奔走拉投资、跑项目,带领乡亲们让田让路。无数个日夜,终于让平坦宽阔的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为乡村发展打开了大门,赢得了百姓的衷心拥护。李锡林创办的兴文建筑公司还为家乡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说到李锡林父子,在兴文没有人不知,没有人不晓,李锡林木工技术是一把好手,多才多艺的父子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书法绘画样样在行,会作词、能谱曲,吹拉弹唱行行能手。
李锡林是一位优秀的本土作曲家,他为故乡走出去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歌词作家毛诗奇先生的歌词谱曲的歌曲有《三川人家》《奔子栏的姑娘》《枫叶题诗》《人生何处不春风》《摇曳的格桑花》《程海边的凤凰花》《冬樱花》《思君曲》《伴》等等歌曲,脍炙人口,在家乡家喻户晓,广为传唱。龙其是其中的歌曲《三川人家》,曾荣获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村歌大赛“创作奖”。 兴文陈家村的陈志,青年时期他抬过石头,做过泥水工,他睡过工棚,做过外包工,顶风冒雪四处为家,长年累月在建筑工地上风餐露食。凭借着从家乡传承来的那股子吃苦耐劳和不服输的劲头,他在商海里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技术和本领,后来成为丽江房地产企业丽江丽水山川置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公司开发、施工建设的金色家园、金鑫家园、金电家园三个住宅小区的工程质量在丽江房地产建设质量评比中评为优质样板工程。他的勤奋、他的智慧一生专研于建筑行业,从各项技术操作到编写投标书、工程造价预算、图纸设计,企业管理等方面都是行家里手。
从兴文读书走出去的大学生很多很多,不胜一一例举。有政府官员,也有民营企业家,有科技领域的科研人才,也有部队官兵,各行各业的人才层出不穷,他们正在为国家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如今,走进兴文村,这些人的事迹成了村里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最亮丽的风景。村里的老人说起这些孩子,满是骄傲,眼中闪烁着光芒,嘴角上扬,脸上的皱纹都透着自豪;孩子们则满心憧憬,把这些前辈当作追赶的目标,暗暗努力。在兴文这片土地上,人才辈出的佳话仍在续写,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兴文人奋勇向前。
夕阳西下时,我坐在村口的石凳上,看着晚霞染红了半边天。看着兴文小学的那一院即高大又整齐划一的现代化教育的校园,仿佛上课钟声正在响起,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此伏彼起。近处炊烟从各家各户的烟囱里袅袅升起,空气中飘来饭菜的香气。孩子们从田间小路上跑来跑去,像一群欢快的雀鸟追逐打闹笑声清脆。这一刻,时光仿佛静止了,所有的喧嚣都远去,只剩下这片土地最本真的模样。
夜幕降临,繁星点点。我站在大榕树下,听着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兴文村的夜很静,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而我,只是一个过客,带着满心的感动,将这片土地的美好,永远珍藏在记忆深处。
~~~ ~~~ ~~~ ~~~
作者 山野清风
*~~~*~~~*~~~*~~~*
栏目编辑部
顾 问 毛诗奇 邓耀泽
李敦伟 杨振昆
编 委 毛诗奇 李敦伟 曹立萍
真 真
主 编 曹立萍
副主编 真 真
常驻作者
毛诗奇 欧之德 杨振昆 邵春生
周艳珍 真 真 杨艳秋 孙大虹
李文选 张家贵 苏建华 陈怀志
高春林 王礼贵 李敦伟 杨杭澄
任恩扬 曾玉龙 高国斌 姚顺忠
龚太美 胡连勇 耿 良 陈吉生
段 锡 段飞虎 陈 杰 阿佤一枝花
常驻主播
邓耀泽 文 鹤 燕 子 赵 文
左莉明 一 萍 汪玉丹 刘 敏
秦 芳 杨艺琳 萧 沣 月满西楼
桥边红药
本栏目是一个公益文学园地,欢迎文学爱好者投稿,投稿文章以诗词、散文、杂文、科普、故事、微小说、时事评论等原创作品为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方向,不得涉及政治、宗教。拒绝低俗不雅文字,作者应对文章内容负责。若2个月后仍未发布的稿件请作者自行处理。栏目作者、主播、编辑均无稿费报酬。
来稿请注明“原创投稿”字样。
翰墨无食能养性 诗书非药可医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