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高邮有个汪曾祺,是在1990年春。当时我在江苏省公安边防部队服役,同乡战友、军旅作家张明军先生告诉我说,他在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期间,专程拜访了家乡高邮籍作家汪曾祺先生。他说,汪曾祺先生是高邮籍当代著名作家,名气非常大。从那以后,在我的脑子里就有了“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的深深烙印。
事隔多年,我回到家乡高邮,怀着对汪曾祺先生无比崇拜敬仰的心情,拜谒了汪曾祺纪念馆,当我认真细致地参观完壮观的汪曾祺纪念馆后,并饶有兴趣地与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我说,真想不到家乡高邮能为一代文学大师打造中国现当代作家最好的一个纪念馆,我作为高邮人,从内心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接着工作人员热情地介绍说,目前,汪老的家乡高邮除了纪念馆对外免费开放外,还有由市文联赵德清主席倡导创办的汪迷部落文学社,就坐落在汪曾祺纪念馆旁边,是汪迷文学爱好者自发参与的学习交流阵地,在高邮文学界有一定的影响力。当即听了我就动心了,很想加入,后在学兄殷朝刚的举荐下,我如愿以偿地走进了汪迷部落文学社。两年多来,我通过参加汪迷部落文学社、汪迷讲坛、汪迷读书会等一系列活动,对汪曾祺先生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得到了各位文学前辈、老师的指点与帮助,学到了很多从书本学不到的知识。可以说,在家乡高邮这块肥沃的文学土地上,滋生了我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从此也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得在汪迷部落文学社2024年工作年会上,高邮市人大副主任潘建奇先生,扬州市文化名人、高邮市政协原副主席朱延庆先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要学习汪曾祺这个话题。我认为真可谓高屋建瓴,说到关键。高邮是全国文学之乡,汪曾祺是新时代文学界的标杆,也是文学新内涵的创始人。我们学习汪曾祺,宣传汪曾祺,研究汪曾祺,精心呵护并擦亮好汪曾祺这张靓丽的文学名片,是我们每位高邮文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到底学什么?如何学?我认为,学习汪曾祺,不是照抄照搬,不是模仿套用,而是既要立足汪曾祺,又要跳出汪曾祺;既要守正文学底线,又要创新文学思维。说到底,就是要在真正学懂弄通汪曾祺的文学思想、文学精髓和文学艺术上下功夫,在学的过程中要体现“三化”。
一是创作要生活化。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本无趣,快乐自找之。生活中的乐趣常常被琐碎的事物所掩盖,从汪曾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生活的乐趣很简单,有时候不过是一份热腾腾的饭菜。但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寻找当地的特色美食,从中体会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对于我们来说,学习汪曾祺,就要从汪曾祺身上找到自己学习的“位置”,并且要学会“坚守”,宁可不写也不要跟风应景。做自己喜欢的事,享受生活的美好。有人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平淡,我深有同感,汪曾祺之所以能成为文学大咖,细读他的每篇作品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用平常心,说平常话,成平常文。
二是语言要平民化。汪曾祺文章语言很美,是公认的事实。很耐读,更是众口一辞。汪曾祺很注重语言的锤炼,随便找一篇作品,都能感受到他的文学语言有节奏,不乏味,不呆板,句式不千篇一律。古云,字如人生,文如人品。透过他的作品,不难看出,他对自己创作很认真,要求很严肃,处事很低调,随处可见小温大爱之情怀。语言平民化是汪曾祺作品的最大特点。汪曾祺的文章大量使用其故乡高邮的方言,且十分贴近人物生活,娓娓道来,语言表达风格独特,不追求华丽修饰,清新自然,朴实无华,能够贴近生活并捕捉到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他的每篇作品,上到教授,下到小学生,都能读得懂,记得住。
三是研读要多元化。汪曾祺是高邮的,更是全国的,也有可能是全世界的。高邮是汪曾祺的家乡,家乡人无不为有个汪曾祺而感到骄傲。学习汪曾祺,宣传汪曾祺,研究汪曾祺,就是为了宣传高邮,推介高邮,发展高邮,要从如何认识汪曾祺,如何解读汪曾祺,如何研究汪曾祺,如何审视汪曾祺等等入手,亟待需要一大批文学爱好者、文学创作者、文学研究者多元化地去学习、去宣传、去研究。正如著名评论家王干在第二届汪迷文学奖颁奖仪式等纪念汪曾祺诞辰105周年系列文学活动上发出“汪学”时代已经到来,让我们更加深入更加持久地推进汪曾祺阅读研究与宣传推广,积极投身到汪迷部落文学社提出的“小温大爱、人间烟火”文学实践中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