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远古的浪涛凝固为雪山之巅的经卷,当朝圣者的额头叩响大地深处的回音,张小平用脚步丈量的西藏,便成了流淌在血脉里的诗行。这首《梦中的西藏》不只是一首电视专题片的主题词,更是一曲镌刻着土地记忆与生命热望的立体长调。
作者以地质史诗的笔触起笔——把雪峰喻作“凝固的远古波涛”,将峡谷比作“通天的窄巷”,在时空折叠中,让自然奇观与人类信仰互为注脚。朝圣者长头叩拜的剪影与天路延伸的轨迹,构成了一组动与静的精神图腾:前者以肉身丈量信仰的刻度,后者用公路编织文明的经纬,两者共同指向“圣洁天堂”这一永恒的精神坐标。
作为《捧给太阳的哈达》主创,张小平与摄制组的车轮碾过西藏75个县中的65个,在海拔五千米处见证过经幡撕碎狂风的壮烈,在羌塘草原记录过牧人与冻土对话的坚韧。正是这些嵌入雪原的足迹,让诗中“磕平坎坷的长头”“飞扬的经幡”不再停留于意象之美,而是裹挟着雪粒与阳光的粗粝质感。
当珠峰与布达拉宫在词句中完成天地对话,当“香巴拉故乡”的追寻化作千万条奔腾的天路,这首作品便超越了地理意义的西藏,成为一代人追寻精神原乡的集体叙事。
此刻展卷,我们捧读的不只是文字,更是一捧从雪域捎来的、带着冰碴与酥油香的热土。
应曾经战斗在川藏线广大老兵的强烈要求,从 2 月 18 起【都市头条】以连载方式发表军旅诗人张小平的部分诗词,将其奉献给雪域高原的开拓者,奉献给【都市头条】全国及海内外的广大读者朋友们。
今天发表【军旅诗词欣赏】雪域高原川藏线诗词连载之五《梦中的西藏》,欢迎大家欣赏。(639 字)
2025 年 3 月 10 日
目录
1、【编者按】
2、诗词《梦中的西藏》
3、【名词解释】
4、【作品介绍】
(40 字)
梦 中 的 西 藏
作者:张小平/四川成都
1991年7月
一
远古大海的波浪,
凝成了千年雪山;
群峰组成的屏障,
挡不住通天的窄巷。
朝圣的人们,
心中装有圣洁的天堂。
长头磕平坎坷的道路,
满怀虔诚走向
——遥远的西藏。
二
珠穆朗玛的雪峰,
升腾起布达拉宫;
飞扬在天际的经幡,
迎接着四海宾朋。
西行的人们,
寻找着香巴拉的故乡。
通往圣城拉萨的天路,
引领我们走向
——梦中的西藏。
(172字)
【名词解释】
[1]二点八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
[2]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仰者最至诚的礼佛方式之一。磕头朝圣的人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咒,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统一。磕长头分为长途(行不远数千里,历数月经年,风餐露宿,朝行夕止,匍匐于沙石冰雪之上,执着地向目的地进发)、短途(数小时、十天半月)、就地三种。
[3]珠穆朗玛峰简称珠峰,又意译为圣母峰,也叫“埃非勒斯峰”(Everest),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交界的喜马拉雅山脉之上,海拔八千八百四十四点四三米,为世界第一高峰。
[4]布达拉宫俗称“第二普陀山”,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布达拉宫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而建,气势雄伟。
[5]香巴拉是藏语的音译,又译为“香格里拉”,其意为“极乐园”,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为时轮佛法的发源地。佛学界认为香巴拉是藏传佛教徒追求向往的理想净土,即:“极乐世界”“人间仙境”,也称“坛城”。(565字)
【作品介绍】
这首诗是作者为电视专题片《捧给太阳的哈达》写的主题歌词。作为这部专题片的主创人员,作者用一年时间带着摄制组几乎走遍了西藏通公路的地方,所有的经历和感慨都融入了这首短短的歌词之中。(99字)
共1527 字 2025 年 3 月 10 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