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湘大地的文化脉络中,有一座古镇,犹如一颗湘中明珠,承载着数百年历史与人文的记忆,它就是湘潭西部重镇云湖桥。湘潭著名作家赵志超先生历时两年精心创作的《云湖钩沉•故园》,宛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云湖桥历史深处的大门。
赵志超,号耘斋主人,在文学创作与文化研究领域建树颇丰。他曾担任湘潭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中共湘潭市委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如今担任湘潭市党史联络组副组长、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等多个国家级文学艺术协会的会员,笔耕不辍,创作成果丰硕,累计出版发表作品900余万字。
赵志超先生系湘潭县云湖桥人,从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吸吮着这里的养分,耳闻目睹这里的人文掌故、民俗风情。长大后,因为读书、参加工作,他虽离开了家乡,但一直深深地热爱这片土地,每年都要回老家省亲、祭祖、扫墓。为了创作《云湖钩沉•故园》,自2022年成立云湖桥镇同心乡贤理事会以来,他多次深入云湖桥,进行调研、考察与采风。在调研中,他不仅与当地老农亲切交谈,聆听那些昔日口口相传的故事,并详细记录下独特的山川地理、人文掌故、民俗风情。在考察名胜古迹时,他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从建筑的风格到雕刻的花纹,都认真研究其背后的历史意义。采风过程中,他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创作相关诗词歌赋;他埋首于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扒罗剔抉,索隐钩沉,汰沙淘金。面对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他逐字逐句地研读,从泛黄的书页中寻找关于云湖桥历史的蛛丝马迹。经过夜以继日、寒暑不辍的努力,终于积腋成裘、积沙成塔,完成了这部心血之作。
《云湖钩沉•故园》的作者赵志超
《云湖钩沉•故园》全书30万字,收入文稿99篇,分为九个单元。作者饱含深情地记述了上下千年、方圆百里的古今云湖风貌,展示了作者深深的桑梓情怀。“山水清音”单元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云湖桥的自然风光,让人对这里的山水心生向往;“虹桥遗梦”讲述桥梁背后的故事,每一座桥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胜迹寻幽”带领读者探寻古老遗迹,感受岁月的沧桑;“地名索隐”追寻地名的由来,原来每个名字都有独特的含义;“物产撷英”介绍当地丰富的特产,展现了云湖乡土的富饶;“银河帆影”描绘了曾经繁忙的水运景象;“千秋佳城”讲述了与墓葬相关的文化;“乡土故实”呈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故园新貌”则展现了云湖桥在新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书中还收录了作者近十年所作思乡诗词50首,这些诗词饱含着作者对家乡的深情。130余幅图片更是图文并茂,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云湖桥。通过该书,读者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云湖桥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就像走进了一个民俗文化的大观园。
《云湖钩沉•故园》作者赵志超与英雄航天员汤洪波
《云湖钩沉•故园》是一部独具特色的乡土读物,亦文亦史,文史结合。作者用文字为家乡筑起了一座永恒的精神家园,详实记述了云湖桥境内的山川风貌,让我们仿佛能看到那连绵起伏的山峦、清澈见底的溪流;书中对名胜古迹的描写,使古老的建筑如在眼前,诉说着往日的辉煌;风土人情的呈现,让我们感受到当地百姓生活的质朴与热情;风流人物的介绍,展示了王闿运、王明山、卢冬生、庞人铨、汤洪波等风云人物的风采,反映了云湖桥人才辈出的盛况;风物特产的介绍,琳琅满目,让人垂涎欲滴;历史掌故的讲述,更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捧读《云湖钩沉•故园》,就像开启了一场与故乡久别重逢的旅程,每一篇文章,字里行间都散发着醇厚的乡愁,满是对云湖桥这片土地的深情眷恋。正如唐代诗人孟浩然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从这个角度来讲,《云湖钩沉.故园》的出版,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它为家乡父老提供了难得的乡土读物,将让年轻一代进一步了解家乡历史,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对于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学者来说,更是提供宝贵的资料,丰富了湖湘文化研究的内容;同时,它也为云湖桥的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和舆论宣传,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探寻这座古镇的魅力。
总之,赵志超先生新著《云湖钩沉·故园》是对云湖桥历史文化的一次深情回望,也是对这片土地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
应志超先生的邀请,我曾全过程参与《云湖钩沉•故园》的校对,率先领略了书中反映的云湖风情风貌,也见证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深有感触。因此写了上述感言,深表敬意,并祝贺本书出版!
(写于2025年3月6日,修改于3月10日)
作者简介:李志明,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湘潭市书法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国当代“一字书法”创立者,所创“一字书法”荣获国家版权。曾任湘潭市莲城书画研究会主席,湘潭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秘书长,《湘潭书艺》杂志执行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