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一束花
屈化民

语文老师郭明霞,是家乡有名作家。她经几年辛苦,出版《故乡风华》一书。春节前令男秘书老公,快递选用航空,把书寄到广东,让我早睹书容,本人深受感动。
我的夫人,爱品美文,抢着看《故乡风华》,睡觉藏在枕头底下,夸这书是一束花,是乡土文苑中的七彩花。妻戴眼镜片片,毕业于商洛师专,说自己上学前几年,有个学姐广播员,声音好名气大,名字叫郭明霞,是校内一朵花,是腰市的女娃。校花变成女作家,写的书篇美如花。
虽然年底事繁,我仍忙里偷闲,爪子伸向案边。随手翻看书中几篇,拍案叫好连连称赞,心中涌出许多感言。章章文篇,都不简单,饱含作者心血和情感。本人深知,写作很苦。研写文史,就更辛苦。为了弄清一件事,为了写准一段语,要费多少工夫和心思。
挖地和动笔,让人选其一。绝大多数,去拿镢头,不抓笔头。因为翻地干一天,累出一身汗,能挖一亩半。如果动笔写啥,难过婆娘生娃,苦思冥想写不出啥。我上初一那阵,同学经常谈论:“不学写作文,照样当农民。不学数理化,照样握锄把”。那种形势下,这话也不假。今天反过来论,不学写作文,当不好农民,发不好微信,找不到情人,当不了文人。
话题返回原处。郭明霞老师,是文史写作大师。她著的这本书,是一部故乡籍书,从部分目录可窥全书。著名作家孙见喜等老师,十分欣赏此书,欣然为书作序。翻过序言,书中每篇,可称美篇,堪称地域文史大全。辑在一起出版,像商州十三花席面,风味上乘品相俱全,读者粉丝爱品爱看。文如霞女颜,大眼大脸盘,好看又耐看,百看而不厌。

六百多页书,重2斤有余。说家乡旧事,讲人物故事。深挖掘细记叙,把地区文史空白多方位填补。这部难得的好书,对于商洛商州是一部史书。对于古镇腰市是一本宝书。此书既出,是故乡文化界的一件喜事。刚发行那阵子,读者在群里多竖拇指,作者像在产房抱出孙子,乡亲乐得像吃蜜桔。鉴于意义和反应如此,我应该评说几句。否则回到街北头老院子,愧对政协前辈先甲、正志。来到街房旧居,不好意思过镇政府。走近老桥西头地名牌子,面北愧对作家京夫,向南对不住文友作者老师。

近不近,诗词文。唱和韵,文化人。美不美,泉中水。亲不亲,故乡人。川中林,根连根。上下村,亲套亲。我和明霞,两家交往渊源较深,能扯上转弯子亲戚。屈姓是腰市街的本姓大姓,族人连运、连城,论辈叫我叔,住在街南头,是明霞的亲舅舅,和我家交情相当深厚。
作者之父是家乡寿星佬,是古镇人文历史的活宝。他为该书提供史料,进行文史指导,虽隐名却功高。老先生小名根宝,大名少有人知晓,当年军装在身双枪插腰,在青海剿匪中勇如马超。他和我大屈瀛甲医生是至交,遇集常来我家闲谝,谝到饭时从不蹭饭,出门返回笔架山前。听说其年轻时在街上开饭馆,常给我家“杏苑堂”送饭。
友人鼓励我出书,本人对此却无兴趣。主要原因在于,我仍在职场辛苦,不像退休教师时间富裕,也下不了郭老师那般功夫。我是街馅子土包子,所写的东西,土里土气的,乱七八糟的,没有成体系。作为工科毕业生,曾是理化老师的得意门生,却对科研一无所成,没有论文出版发行,羞见同班同学闵东红。有时发闲天,写出《蛤蟆蛄蚪》、《棒棒杂面》、《菜菜水饭》,若坐筵席吃捞饭,根本端不上席面。在《故乡风华》前,就像泉村酸菜,端到望江楼摆卖,遇到龙虾大闸蟹,除了羞就是怪。这些若结集出书,就像小品中白云的《月子》,赵本山觉得一文不值。
2025年1月16日广东随笔
作者简介:

屈化民,商州腰市街人。爱家乡,爱乡党。生在古镇杏苑堂,不研岐黄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