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静静地坐在湖滨,
听燕子给我们讲南方的静夜。
南方的静夜已经被它们带来,
夜的芦苇蒸发着浓郁的情热---
我已经感到了南方的夜间的陶醉,
请你也嗅一嗅吧这芦苇中的浓味。

你说大熊星总像是寒带的白熊,
望去使你的全身都感到凄冷。
这时的燕子轻轻地掠过水面,
零乱了满湖的星影---
请你看一看吧这湖中的星象,
南方的星夜便是这样的景象。

你说,你疑心那边的白果松,
总仿佛树上的积雪还没有消融。
这时燕子飞上了一棵棕榈,
唱出来一种热烈的歌声---
请你听一听吧燕子的歌唱,
南方的林中便是这样的景象。
总觉得我们不像是热带的人,
我们的胸中总是秋冬般的平静。
燕子说,
南方有一种珍奇的花朵,
经过二十年的寂寞才开一次---
这时我胸中忽觉得有一朵花儿隐藏,
它要在这静静的夜里火一样地开放!

文学赏析
湖滨。静静的春夜。芦苇蒸发着浓郁的情热。这就是诗人在诗的开篇为我们画出的南方的夜景图。作者心中蕴积着的情感和哀愁,它们流进了《南方的夜》里,流进了这一片静夜的湖水之中,拍击着读者的心的堤岸。
诗的第一节写“我”和“你”——友人在北方的湖滨谈心。燕子的细语,使“我们”感到了南方静夜里浓郁的情热,开头向读者拉开了宁静的画面。“请你也嗅一嗅吧这芦苇丛中的浓味”让我们似乎也闻到了夏日的空气,语言于整饬中保持自然,旋律舒缓柔和,有内在的音节美与外在的视觉美。
第二节进一层写北方的夜带来的凄冷,由此想起南方夜空繁星的景象,恰成对照。
第三节写北方还有积雪,而南方已是小鸟欢歌的季节。
第四节写“我们”也不像是热带的人,心中总是很平寂,只有在像南方的夜里,“我”的爱情之花才“火一样的开放”。最后一句“这时我胸中忽觉得有一朵花儿隐藏,它要在这静夜里火一样地开放”直抒胸臆,诗人的感情在此高潮进发。
诗人大胆袒露自己的感情,热情地对爱人抒发心中的情热,渴望与爱人共同陶醉于爱情的浓郁的情味里。整首诗歌完全改变了诗人一贯的自卑、害羞的心态,也不再只沉醉于初识爱情的狂喜和忐忑的征询,而是狂热而坚定地要抓住这一份美好的感觉。正因于此,《南方的夜》在冯至《北游及其它》诗集中第三辑《暮春的花园》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审美特征。
此诗多用间接表现法,借景借物含蓄地曲折地表现情思。整首诗感情真挚,表达委婉细腻。诗的前三节抒写对南方的夜的神往;最后一节才写我的心花欲放。作者到全诗的最后仍然隐而不露。是对“南方夜”的乡思,或是对姑娘的恋情,还是对友的友爱,作者没有给出准确的暗示。但读者明白无误地感觉到,这是一种深情,一种甜蜜的温爱。大概主要是对异性的爱,但也不排斥另外的可能性。这种朦胧色彩,无损于人们从中得到感情的愉悦,美的享受,相反,它展现了更丰富的诗美神姿,也就更增添了艺术的魅力。
名家点评
现代诗人何其芳《诗歌欣赏》:“《南方的夜》是从北方的湖滨的夏夜去想象南方的夜。在南方的景色和北方的景色交织在一起的绚烂的描绘中,表现出来了作者对于热烈的事物的向往。他不满足的是‘我们不象是热带的人’,‘胸中总是秋冬般的平寂’。他忽然觉得在胸中要象火一样地开放的,就是热情之花,就是强烈的爱情。这种对于热烈的事物的向往,这种对于热情的动人的歌颂,虽然是为爱情所触发,它的意义却并不限于爱情。”
安徽大学教授方铭《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评析·现代诗歌》:“最值得我们吟味的是它的诗美。全诗涂抹着一种深沉委婉的诗情,具有一种明净、清丽的风格,诗形四节,非常整饬,节奏舒缓,音韵柔美。”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段从学《论〈十四行集〉对个人真实性的探索》:“对诗人来说,真实而有意义的世界,不是自己置身其中的切身生活世界,而是另一个新的世界……《南方的夜》中,则是散发着浓郁而奇异的异国情调的南方。”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林杰《爱情新诗鉴赏辞典》:“这首诗的意象不象《蛇》那样是通过情感的对象化获得的,也不象《我是一条小河》那样是通过自我的对象化获得的。它的喻体与所喻的关系要通过上下文的关系去判断,所以这些意象的含义要曲折一些。但是诗人所采用的语调,句式中的激情也为这些意象染上了一些较明朗的色彩。虽然全诗的含义较隐,但情调然是明朗的。”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县)人。诗人、教育家、德语文学专家、翻译家。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对诗歌发生兴趣,开始新诗创作。1923年夏参加林如稷等在上海主办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浅草社停止活动,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另组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在哈尔滨和北平从事教学工作。1929年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1930年冯至与废名合编《骆驼草》周刊。同年赴德国留学,研治文学和哲学,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柳 棣: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宣部学习强国朗诵播音专家团成员,湖北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中国朗诵联盟艺术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