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炊烟
——岁月烟火中的眷恋与守望
作者/成秀玲(山东邹平)
当《又见炊烟》的悠扬乐曲在耳畔响起,那婉转的旋律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瞬间将我的思绪牵引至一个如梦如幻的地方——群山环抱中的小山村。
那个小山村,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一颗明珠,镶嵌在大地的怀抱之中。错落有致的房舍,沿着山势高低起伏,仿佛与山峦融为一体。村里幽静的氛围中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神韵。村边,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河,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穿过这片土地。
彼时正值金秋时节,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芬芳。稻田里,稻花一片金黄,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泛起层层波浪。山林间,野果挂满枝头,红的、紫的、黄的,色彩斑斓,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繁花似锦,争奇斗艳,为这个小山村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鸟儿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欢快的歌声回荡在山谷之间。那头顶皇冠般鸡冠的大公鸡,昂首挺胸,时不时发出响亮的啼鸣声。古老的建筑村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墙壁上的斑驳见证了时光的流转。家家户户的烟囱中,炊烟袅袅升起,如轻纱般缭绕在村庄的上空。屋内炉火正旺,映红了人们质朴的脸庞。古老的大竹笼里,蒸气弥漫,将整个庄户院落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扑面而来。此时,夕阳渐渐西下,天边的晚霞如火焰般燃烧,将天空染成了一幅绚丽画。田间劳作的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忙碌,纷纷踏上归途。那头戴蓑笠的老翁,牵着老黄牛,步伐悠然;肩挑水桶的老者,身影稳健,他们都朝着家的方向走去,如同倦鸟归巢。
凝视着这熟悉而又亲切的画面,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时光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孩童时代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烟火气的村落。几百户人家紧密地聚集在一起,邻里之间守望相助,情谊深厚。我们家那低矮的草房子,虽然简陋,却充满了温暖。院子里堆满了柴货,那是生活的燃料,也是童年嬉戏的道具。走进烟熏火燎的灶屋,烧火棍静静地靠在墙角,那漆黑的大铁锅,承载了无数美味的诞生。还有那呼哧呼哧响的大风箱,每一次拉动,都伴随着灶火的跳跃。兄弟姐妹围在爹娘的怀抱,虽然每日的饭菜不过是地瓜、窝头就咸菜,清汤淡水,年复一年,但我们却在这简单的生活中幸福地成长,每一岁都充满了欢乐与满足。
然而,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如今,现代化的高档厨具应有尽有,为烹饪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那曾经熟悉的炊烟却渐渐消失在视野中。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日子比蜜还甜,然而,邻里乡亲间那份热情的陪伴却似乎变得越来越稀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洋车、洋房成为生活的标配,但心中却总是怀念儿时的大天井,那充满故事的草房子,烧得热乎乎的大土炕,以及出门时那辆承载着无数回忆的大金鹿自行车和独轮车。
如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大鱼大肉早已吃腻,心中最向往的,反而是那晶莹透亮的地瓜面窝头。蒸熟后的窝头,软软乎乎,咬上一口,黏黏糊糊,甜丝丝的口感在味蕾间散开,滑入肚子里,满是温暖。还有那又面又糯的大地瓜,热乎乎的,散发着自然的香甜。以及那装满各种咸菜的大缸,每一种咸菜都蕴含着独特的风味,是记忆中难以忘怀的味道。
如今,在记忆的深处,又见炊烟。可现实中,炊烟却已难觅踪迹。但我依旧深深向往着那时的炊烟,那时的小村落,那时的草房子,那时的大土炕,那时的窝头就咸菜,那时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因为,那不仅仅是一段过往的生活,更是我灵魂深处的根,是我对纯真岁月的眷恋,对温暖亲情、质朴乡情的守望。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这份情怀永远在心中熠熠生辉,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