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爱祖国的人,没有一个不爱家的。我经常想家,想家乡。”周恩来总理这句深情寄语,在赵志超先生的新著《云湖钩沉.故园》中得到了跨越时空的回响。这部30万字的文化长卷,既是对云湖桥千年文脉的深情钩沉,更是一位游子以笔为桨,在时代的浪潮中划向精神原乡的心灵轨迹。
云湖桥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镌刻着赵志超先生的童年印记。书中收录了作者近十年来创作的思乡诗词50首,生动反映了作者在故乡生活的足迹,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思念。正如老诗人周斌连老师评价说:品读先生文章,有如“绿水随桡,风光无限”;含咏先生诗词,恰似“东晞顺目,尘秽全消”。
在《童年往事拾零•劳作》中,作者这样写道:“风雨垅中人未歇,欣看大伯掌犁耙。晨起荷锄朝露湿,暮归垂钓夕阳斜。”这些诗句勾勒出少年赵志超眼中的乡村图景——长辈们在田间地头辛勤地耕耘。“记得渠边是我家,石牛坝里捉鱼虾。”坝里捉鱼虾的童趣,渠边老屋的炊烟,都成为他诗词中反复出现的意象。
广平烟秀的云湖沃土
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巨大变化让他欣喜不已。《重回响石村有感》中“夹岸桃林看渡津,灌区十里画图新”的诗句,生动描绘了韶山灌区现代化改造后的勃勃生机。他更以全景式笔触在《菩萨蛮•云湖绿》中勾勒今日云湖的图景:“金鸡岭上松云冉,灌区两岸桑阴掩。碧水映蓝天,青山遍果园。云湖春窈窕,今夕多晴好。写好绿文章,川原十里香。”这首词不仅是对家乡生态之美的礼赞,更暗含对乡村振兴的殷切期待。
读了赵志超先生这些诗作,犹如春天里喝上一杯明前茶,甜润回甘、唇齿留香,令人感奋,快慰莫名。周恩来总理说:“爱家乡是爱国的起点,了解家情、乡情是懂得国情的开始。只有有了解乡情,懂得国情的人,才能真正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志超先生对云湖桥的热爱,正是其深厚的家国情怀的生动注脚。
在《清明赴衡汑祭祖恳亲》中,“灵钟衡岳溯钱塘,肇启莲乡祖泽长”的诗句,既追溯家族源流,更弘扬耕读传家的祖训。对乡贤文化的推崇,先生同样不遗余力。在《湘绮遗风》中,他高度颂扬湘学大儒王闿运,推崇其学识才情:“西去望云湖,乡关起硕儒。二王天下显,三匠世间殊。”
对于共和国将军罗亚拉、航天英雄汤洪波、翻译家赵甄陶、数学家伍卓群等当代英才的礼赞,更体现出先生对故乡人才辈出的赞美与自豪。这种对文化根脉的守护,让人自然回忆起周恩来总理对淮安文脉的珍视,充分展现了一个文化传承者的担当。
赵志超(右四)带队到航天英难汤洪波家慰问
志超先生的乡情不仅流露于文字,更化作对家乡发展的躬身实践。作为云湖桥镇同心乡贤理事会会长,他曾深入新中湾村调研,在王冠南祠堂探讨古建筑保护,在村部与村委一班人谋划集体经济发展。他特别关注乡村文化建设,叮嘱镇文化站支持村上举办首届“村晚”,并指导成立村级乡贤理事会。正如他在《寄语云湖桥乡贤理事会诸贤》中所写的:“云湖之水清且长,湘绮楼高橘柚香。肯以亲情当纽带,愿为友谊搭桥梁。扶贫助学千家富,引凤吹韶百业强。端教诸贤齐努力,竭诚尽智报吾乡。”这种实践,让《云湖钩沉.故园》超越了单纯的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成为一部活态的乡村振兴启示录和导游图。
《云湖钩沉•故园》专门有一个章节——《物产撷英》,分别介绍了云湖粳稻、飞轮灵芝土猪、烟山土鸡、山塘鱼、良湖凉茹等十几种土特产,让人美不胜收。书中所描绘的云湖风物,亦如那碗热腾腾的寸三白莲,带给我们不仅仅是口感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滋养,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属于云湖桥的美好韵味。书中的故事、人物及风物,更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气息,仿佛是与一位久违的老友重逢,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感动。
赵志超先生的诗词创作严谨,富有画面感。其《思乡》一诗,以“昔—今—来”的时空脉络,将童年趣事与未来愿景交织:“灌区风物感清嘉,往事依稀逐梦华。每忆山边掰筱笋,犹思树上摘枇杷。松醪应醉溪云近,莼菜可餐秋叶哗。碧水粼粼堪钓玉,一竿牵出满天霞。”钓玉,喻指人才辈出;满天霞,象征家乡美好前景。构思之妙,令人击节。作者的优雅文字仿佛一股清泉,流淌心田,洗去了尘世的疲惫和烦恼。
“桑梓应留姓字香。”赵志超先生以洋洋30万字的《云湖钩沉•故园》,完成了对故乡的深情告白,更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文化赤子的担当。从《耘斋诗草》到《西望云湖是故乡》,从修谱建祠到助力乡村振兴,从成立镇乡贤理事会到撰写《云湖钩沉•故园》一书,他将个人记忆化作湘潭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让这份桑梓情在时代长河中永续流传。
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我经常想家,想家乡”,“爱家乡是爱国的起点”,赵志超先生的文字与行动,正是对这份家国情怀的最美回应。展读《云湖钩沉•故园》,我仿佛看到这位文化赤子的身影,正徘徊于云湖桥畔,与涟水河中的片片归帆、韶山灌区的哗哗流水、石牛横渡的长虹卧波,还有灵官庙的暮鼓晨钟、云峰庵的炷炷香烟、山塘湾的缕缕书香、烟山冲的声声木铎,茶铺子的匆匆行客......共同编织成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构筑成一个永恒的精神图腾,向世人诉说着关于热爱、传承与奉献的动人故事。
写于2025年3月11日
作者简介:蔡克修,号师竹,湖南湘潭人,1963年11月生。民革成员,退休教师。曾创办湖南鼎盛科技有限公司,并任湘潭市岳塘区人大常委。现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