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指划过屏幕的瞬间
作者 敦 伟
主播 一 萍
春天的阳光斜斜地洒在窗棂上,我摩挲着泛黄的书页,那些曾经熟悉的铅字在昏花的视线里模糊成水墨般的痕迹,在无数个晨昏交替中重复,年老眼花直接给阅读带来障碍。
记得当我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后,这方寸之间的荧幕,竟为我打开了全新的阅读天地。
当传统阅读遇上数字浪潮 ,书橱里的精装典籍依然庄重,可放大镜在字里行间游走的艰辛,让我阅读变成了体力与耐力的双重考验。
有天,我偶然点开微信读书的听书功能,著名作家刘心武笔下的《钟鼓楼》在喜马拉雅语音中苏醒,琉璃厂的市井声与电子书的翻页声奇妙共振。这让我恍然惊觉:文字的载体在变,但文学的灵魂始终鲜活。
在视频平台上,著名作家陈建功的散文化作流动的影像,北海的白塔倒映在数字湖面;著名作家曹文轩的童话世界被动画师赋予斑斓色彩,青铜葵花的命运牵动万千网友的心弦。
我开始尝试用语音输入记录读书笔记,指尖轻触屏幕就能调出著名作家诗人晓雪的诗集,这种自由让我想起年轻时在图书馆抄写卡片的岁月,只是如今的知识海洋有了更便捷轻盈的舟楫。
虽然年岁大了,对文学的酷爱之心没变,为适应新时期的阅读转型,我第一次学习利用剪映剪辑著名诗人毛诗奇的乡愁诗时,颤抖的双手总让画面错位。在一次次实操受挫中,我终将"永胜三川"壮美景色的航拍镜头,配上纳西族的苍凉音色烘托出作者的诗意,短短一分多钟的诗歌短视频竟收获上百点赞。有位网友留言:"老爷子,您让我听到看见了家乡的风貌。" 这一刻,我忽然明白传播的魔法,当作品经由数字重构,竟能跨越时空唤起如此鲜活的共鸣。
在制作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儿童文学专题时,我特意收集了八十年代的连环画扫描件,让怀旧的笔触与当代插画艺术碰撞。有位年轻母亲私信说:“她五岁的孩子看着视频背会了《会写字的梧桐叶》。”
这些反馈成为我深夜伏案阅读制作短视频的动力,利用现代自媒体拓宽阅读视野,感受多元阅读审美的乐趣。让文学常青之树永远扎根在心里,伴我安度晚年。
我在碎片式与深度阅读中寻求平衡 ,晨起翻阅《当代》杂志的电子版,午间用十五分钟听完《小说月报》的精选短篇,傍晚则沉浸在于尔克·舒比格的魔幻世界。
我将深度阅读化作每日必修的功课,如同匠人擦拭传世的青瓷,在缓慢细致的品读中,触摸文字最本真的肌理。
当老友笑问为何不用听书软件速读名著时,我总说:"好故事值得用老法子慢慢焐热。"深度阅读不能丢,我给自己定了规矩,每月两部长篇,让我在数字浪潮中保有思想的锚点。
读著名作家胡廷武《回到西双版纳》时,特意找出几十年前的旅游相册对照;听著名作家教授杨振昆的<幸福讲坛>,启迪人生的幸福秘诀。这种跨媒介的阅读体验,让记忆与现实在数字空间奇妙叠合,仿佛搭建起通向过往的时光隧道。
窗外的老树又添新绿,我的短视频账号关注量逐日递增。
~~~ ~~~ ~~~ ~~~
作者 敦伟
主播 一 萍
*~~~*~~~*~~~*~~~*
栏目编辑部
顾 问 毛诗奇 邓耀泽
李敦伟 杨振昆
编 委 毛诗奇 李敦伟 曹立萍
真 真
主 编 曹立萍
副主编 真 真
常驻作者
毛诗奇 欧之德 杨振昆 邵春生
周艳珍 真 真 杨艳秋 孙大虹
李文选 张家贵 苏建华 陈怀志
高春林 王礼贵 李敦伟 杨杭澄
任恩扬 曾玉龙 高国斌 姚顺忠
龚太美 胡连勇 耿 良 陈吉生
段 锡 段飞虎 陈 杰 徐宽叙
阿佤一枝花
常驻主播
邓耀泽 文 鹤 燕 子 赵 文
左莉明 一 萍 汪玉丹 刘 敏
秦 芳 杨艺琳 萧 沣 月满西楼
桥边红药
本栏目是一个公益文学园地,欢迎文学爱好者投稿,投稿文章以诗词、散文、杂文、科普、故事、微小说、时事评论等原创作品为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方向,不得涉及政治、宗教。拒绝低俗不雅文字,作者应对文章内容负责。本栏目为作者和主播提供公益休闲娱乐文艺平台,作者、主播、编辑均无稿费报酬。
若2个月后仍未发布的稿件作者可另行处理。
翰墨无食能养性 诗书非药可医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