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纪
文/田济儒
在太古悠远的梦境中,盘古大帝(原始天尊)的余音缭绕,昆仑不入世,而崆峒入世。自此,崆峒山成为了修仙界留给凡尘唯一窗口。
黄帝为求仙道,不惧万里之遥,翻越皑皑雪山,携八十余位臣民,来到泾水之畔,投于广成子师伯门下,最终在雷声峰上羽化登仙。其后,武当宗师张三丰受黄帝点悟,亦在雷声峰上飞升,成为千百年来继黄帝后第二位踏入南天门之人。
崆峒山,这座中国道教的第一仙山,巍然屹立于陇东大地之上,背倚关山,面朝泾水。它既有北国群山的雄浑壮美,又兼具南方山色的温婉秀丽。这里不仅是道教的滥觞之地,广成子的修炼道场,黄帝问道的神圣殿堂,更是张三丰避世清修的世外桃源。山势峻拔,奇峰罗列,崖壁如削,洞穴幽深,林木葱茏,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天然山水画卷。
崆峒山的传奇始于广成子。这位上古仙人,曾隐居于此山的石室之中,修炼得道,羽化飞升,成为道家之祖。黄帝一统天下后,闻其大名,三次登临崆峒,虔诚叩拜,求教大道。广成子传授黄帝《道戒经》《自然经》《阴阳经》,并言:“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黄帝得此真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启了华夏文明的辉煌篇章。
广成子的洞府至今遗迹犹存,峭壁依然,松柏参天,玄鹤翱翔,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古老而神秘的历史。黄帝问道的故事,不仅赋予了崆峒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使其成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雷声峰,乃崆峒山一绝。它宛如主峰马鬃山向南伸展的一条巨龙,龙脊蜿蜒,气势磅礴。峰顶道宫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雷雨时节,雷声在山谷间回荡,震耳欲聋,惊心动魄,故而得名“雷声峰”。古人以“鱼脊、鳌背、鹤膝、蜂腰”形容其险峻之姿,形象生动。游人至此,举目四望,诸峰如画,碧波荡漾,平湖如镜。俯视脚下,悬崖峭壁,千丈深渊,令人头晕目眩,胆战心惊。
崆峒山不仅是黄帝问道的圣地,亦是张三丰避世清修的隐逸之所。这位武当派的开山鼻祖,曾在此山潜心修道,避诏玄远。他的足迹遍布崆峒的每一个角落,留下了无数传奇与佳话。崆峒山也因此成为中国五大武术流派之一——崆峒派的发源地。武术与道教文化在此交融共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崆峒文化。
崆峒山的历史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山上名胜古迹多达120余处,主要景观区面积逾8平方千米。这里有形似卧虎的卧虎岭、状如猛狮的狮子岭、丹凤展翅的凤凰岭、游龙戏水的龙吸水等自然景观;还有聚仙桥、仙鹤祠、舍身崖、一线天、棋盘岭、广成丹穴等人文景观。每一处景观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慕名而来。
崆峒山,这座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于一体的仙山,不仅见证了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更成为了丝绸之路旅游热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登临崆峒之巅,仿佛穿越时空隧道,与古人对话交流,感受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壮美。崆峒山,一座永恒的仙山,一段不朽的历史,一种独特的文化,永远矗立于陇东大地之上,诉说着华夏文明的辉煌与传奇。
作者简介:
田济儒,原名田江,毕业于兰州大学法律系,籍贯甘肃省镇原县,从小喜欢文学,业余作家诗人。在微信公众号上注册济儒诗苑个人博客,写的均是原创作品,古体诗,现代诗,散文,小说,名人访谈,个人杂谈等等。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现居住在古都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