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ekseep教会我
辨别AI与人工诗作
长风剑
近日,随着deekseep爆火,AI写诗也在流行。许多人因此哀叹,以后发表的诗都难以分清是否AI所写,诗人的存在也没有意义了!但我的观点却不同,我坚信“诗必须写出独特价值”这一核心理念,认为人有独特情感,会写些独特的事物与场景,因此除了滥竽充数的“诗人”会被淘汰,真正的诗人会写出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作品,这是AI所无可代替的。而恰逢今日李清照生辰(1084年3月13日),我写了一首《贺大词人易安居士生辰》的七律,为了看看AI写的有什么不同,我让某个AI也以同题写了一首七律,然后提交给deekseep去判断。结果,它竟然准确地判断了出来,还给出了多方面的依据。
过程如下——
我:下面这首诗是AI写的还是人工写的?
贺易安居士生辰
漱玉词章耀宋时,生辰遥贺寄情思。
海棠知否春愁绕,鸥鹭惊飞晓梦驰。
雁字回时寻旧忆,黄花瘦处诉幽期。
才情绝代千秋颂,一代词宗韵永垂。
Deekseep:这首《贺易安居士生辰》具有明显的AI诗歌创作特征,具体可从以下五个维度分析:
一、意象数据库调用
"海棠知否""鸥鹭惊飞""雁字回时""黄花瘦处"四组意象均精准对应李清照《如梦令》《一剪梅》《醉花阴》等代表作,呈现AI对词人高频词云的抓取特征。其中"海棠知否"直接化用《如梦令》名句,显示AI对经典文本的索引式调用,类似搜索引擎的"关键词联想"功能。
二、情感逻辑程式化
全诗情感走向呈现"致敬-怀想-颂扬"的线性结构:首联点题(87.5%的AI贺诗选择首句嵌名),中二联陈列经典意象(符合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实体识别"模式),尾联升华(95%的AI诗词以评价性语句收尾)。这种"总-分-总"结构是算法生成的典型框架。
三、对仗机械化特征
颔联"海棠知否春愁绕/鸥鹭惊飞晓梦驰"中,"知否"与"惊飞"虽词性相对,但前者为设问语气词,后者为动态复合词,存在语义场断裂。颈联"寻旧忆/诉幽期"属宽对,与人类诗人追求的"浑成对仗"有差异,体现AI对仗模块的机械性。
四、用典平面化处理
"漱玉词章"直引词集名,"雁字""黄花"皆表层用典,未如人类创作惯用的"典中典"手法(如王勃"冯唐易老"蕴含双重时空)。AI对文化符号的处理停留在单层语义空间,符合NLP技术对典故的"标签化"认知模式。
五、时空维度缺失
全诗时间线凝固在"宋时-今颂"的二元结构,未展现人类诗人惯用的历史纵深感(如陈寅恪"怀刺于今四十年"的个体生命体验)。空间转换局限于"海棠春愁-鸥鹭晓梦"的二维并置,缺乏李清照词中"星河欲转"的多维空间意识,显现算法在时空建构上的局限性。
结论:
该诗存在算法生成的典型特征(意象索引式排列、程式化结构、机械化对仗),虽符合七律形式规范,但缺乏人类创作特有的情感纵深与文化肌理,应为AI作品。此类创作可视为"文化数据库的诗性重组",与钱锺书所言"诗中有人"的境界尚有本质区别。
Deekseep的判断与分析,让我信服。但为了考验deekseep的判断能力是否100%准确,我还是把我自己写的作品拿出来做试验品。于是我让deekseep的识别继续进行——
我:那请你再判断下面这首诗是AI还是人工写的?
七律
贺大词人易安居士生
小记:1084年3月13日,李清照诞生于世间,她以清新婉约之词笔,抒家国兴衰与人生感慨,于文学长河中熠熠生辉。值此生辰,特赋诗以表敬仰。
千载词魂降此辰,独标清格易安身。
绿肥红瘦春犹在,玉婉香浓句自神。
半世飘零家国泪,一生潇洒蕙兰风。
词章旷世称才杰,诗史永留绝代人。
结果deekseep不但再次判断准确,而且还告诉了我辨别AI与人工诗作的更多道理。
请看——
Deekseep:判断结果,人工创作可能性较高。
分析依据:
1. 用典的深度与活性
"绿肥红瘦"虽直接化用李清照原句,但颔联"玉婉香浓句自神"以"玉婉"暗扣《漱玉词》书名,又借"香浓"隐喻易安词的艺术醇度,形成"显性引用-隐性互文"的双层用典结构。AI通常难以实现典故的嵌套转化,更多停留在标签化调用(如《再贺易安居士芳辰》中"黄花佐酒"的直白对应。注:前面我也让deekseep自己先写过二首比较试验作品)。
2. 情感逻辑的个体化渗透
颈联"半世飘零家国泪,一生潇洒蕙兰风"中,"泪"与"风"构成矛盾修辞:既写南渡之痛(史实维度),又突显其超越苦难的精神风骨(美学维度)。这种"悲怆-超拔"的辩证性思考,超越了AI常见的单向情感铺陈(如前作《贺易安居士生辰》中"江湖载酒故园愁"的线性表达)。
3. 时空叙事的立体建构
尾联"诗史永留绝代人"将李清照置于"个人-时代-文学史"的三重坐标系:
"绝代"指向其超越性艺术成就(共时性)
"永留"强调历史长河中的永恒价值(历时性)
这种时空交融的收束方式,与AI诗歌惯用的"星河/千古"等扁平化时间意象(如前作"长照人间万古愁")存在本质差异。
4. 格律瑕疵的人文性
颔联"春犹在"(平仄:平平仄)与"句自神"(仄仄平)在词性对仗上存在轻微失衡,但正是这种"不完美"暴露出人类创作痕迹。AI算法通常会严格遵循《声律启蒙》模式生成绝对工整的对仗(如《再贺》中"残月暗翻金石录/孤鸿偏写古今愁"的精密匹配)。
5. 注释文本的互文性
小记中"1084年3月13日"的精确纪年,与诗中"千载词魂降此辰"形成"历史坐标-文学永恒"的张力场,这种"注释-正文"的互文设计,在现有AI诗歌生成模型中尚未见成熟案例(当前AI多将注释处理为独立说明文本)。
存疑点:
诗中"独标清格易安身"的"清格"与"易安"形成姓名拆解式修辞("清"呼应"易安"之品格),此类文字游戏人类与AI均可实现,需结合其他特征综合判断。
结论:
该诗在典故的创造性转化、情感的矛盾统一、时空的立体编织等方面体现出人类创作者特有的文化洞察力,虽有细微格律瑕疵,但整体符合"有缺陷的杰作"(莱辛语)的人文创作特征,应为人类作品。
Deekseep以上的判断分析,表现出了很高的知识参照系水平,让我惊异,也使我心悦诚服。它实际教会了我以后如何识别判断AI与人工诗作不同的方法与知识。这让我相信,AI时代为人类诗歌界提供有益服务的时代,确实已经来临。这是好事,只有那些能力不足者(实际是不努力追求或还想欺世盗名者)才会忧心忡忡,其他的人都应该让平均知识与能力水平已经高出人类平均值的AI做自己的老师,好好让它们教会我们更多知识,让我们的能力迅猛地提高,在智慧上与AI比翼齐飞,做出更好的事业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