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赵志超先生相识已久,无论是在湘绮楼诗社的岁月中,还是云湖桥镇乡贤理事会的事务里,亦或是一次次的调研、采风活动中,我们的交集恰似云湖桥畔璀璨的星星,在我的记忆里熠熠生辉。他的新著《云湖钩沉•故园》,以及书中蕴含的诗词文化,更是让我体悟到他那淡淡的乡愁与深深的桑梓之情。
云湖桥是晚清湘学大儒王闿运的故乡,也是中华诗词之乡。以王氏故居命名的湘绮楼诗社,以弘扬诗词文化为己任,团结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诗人,并培养了一批“泥秀才”,繁荣了本土文化。志超先生是诗社的创始人之一,且一直担任诗社的顾问,他经常应邀参与诗社活动,与社员们一起吟诗作赋、往来酬唱。这些诗作,多被他引用,写进了介绍云湖桥风土人情的文章,也写进了《云湖钩沉•故园》一书。
我在担任湘绮楼诗社社长后,主编了一辑《湘绮楼》诗刊。承蒙志超先生厚爱赐稿,他的思乡诗作和老诗人周斌连先生的评论由我负责编发,并编制成美篇,让我得以率先品读先生的众多佳作。如今,手捧这部凝聚着先生心血的新著,仿佛让我再次领略先生的风采,并伴随他笔尖的流转,踏入令他魂牵梦绕的故土。
乡愁的诗意倾诉
翻开书页,一首首思乡诗词宛如潺潺溪流,润泽着我的心田。除了正文中引用了大量的诗词外,书中还选录了他个人的50首思乡诗词,字里行间满是先生对故土的款款深情。《童年往事拾零•劳作》中的“风雨城中人未歇,欣看大伯掌犁耙”,以质朴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勾勒出往昔农耕文明的画面,也让我不禁忆起儿时乡间的见闻。而《鹧鸪天•云湖绿》里“碧水映蓝天,青山遍果园”,则如画卷般展现了乡村振兴后的新景,饱含着对家乡的赞美与期待。这种今昔交织的笔触,既有对旧时光的怀恋,又有对新时代的拥抱,恰如先生那颗始终牵挂家乡的赤子之心。
先生对云湖桥的情感,并非仅沉溺于往昔的回忆。他以敏锐的目光和全景式的视角,记录下韶山灌区的提质改造和生态环境治理等一系列现代化进程。
2023年10月,志超先生特意来到灌区流域的楠竹山渡槽——“楠竹长虹”调研,爬上凤形山,漫步渡槽上的人行小径,俯瞰两岸风光,即兴赋诗一首:
巨龙腾跃划晴空,甲子犹思大禹功。
渠固水清波潋滟,田肥山翠色葱茏。
云中漫步诗情涌,涟上飞舟画卷雄。
待到来年春梦续,流金溅玉架长虹。
那些曾经熟悉的山水田园,在时代浪潮中焕发出新的光彩,而他的诗词正是这种变迁的生动见证。忆及我们一同参与调研采风时,先生对家乡每一处变化的关注与欣喜,那份对乡土振兴的殷切期望,无不溢于言表。
文化传承的坚守
在云湖桥的文化长河中,志超先生始终是一位坚定的守护者。《湘绮遗风》一诗中,有他对晚清大儒王闿运“家在云湖桥畔”的深情追溯:“西去望云湖,乡关起硕儒......”寥寥数语,凝练出独特的学术气象。又如《贺湘绮楼诗社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曩昔忝为创社人,几回故里踏轻尘。石牛坝上归云湿,湘绮楼头曙色新。......”既描绘了故乡的旖旎风光,亦表达了弘扬湘绮文化的决心。而当他将笔触转向航天英雄汤洪波、数学家伍卓群、经济学家陈东琪等当代英才时,让人深切感受到这片土地的人杰地灵和生生不息。
2024年初春,我和镇上同志陪同先生到新中湾村调研。站在王冠南祠堂前,他默念民国宿儒王香浦的《冠南堂祠记》:“岳云南耸,涟水西来,川媚山辉......”讲解“耕读传家”的王氏祖训,并随即在手机上记下沙子坝王氏的字辈歌。这种将田野考察化为诗性书写的自觉,恰似顾炎武“采铜于山”的治学精神,让《云湖钩沉•故园》中的思乡诗词成为可触摸的文化地层切片。
回想起我们一同策划诗社活动、编辑刊物的日子,先生对于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令我记忆犹新,并始终感染着我。他对云湖桥文化积淀的钩沉,让个体记忆升华为集体的文化认同。
乡愁的实践之路
志超先生的乡愁,绝非仅停留在纸面上的吟咏,更是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身为云湖桥镇同心乡贤理事会会长,他热心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冠南堂、云峰庵、灵官庙、功德桥、善心桥等古建筑、古桥梁的保护,精心指导送春联、办“村晚”等文化活动。还记得,他在《寄语云湖桥乡贤理事会》中,曾写下“肯以亲情当纽带,愿为友谊搭桥梁”的誓言,那坚定的神情至今仍镌刻在我的脑海。
先生身体力行,带领我们为镇乡贤理事会的工作奔波忙碌,组织采风、捐书、笔会,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他这种“知行合一”的乡土情怀,犹如乌鸦反哺,彰显出殷殷的桑梓情怀,亦印证了他“桑梓应留姓字香”的心灵独白。
在《云湖钩沉•故园》之《物产撷英》单元里,先生以生动、细腻的笔触,介绍了云湖粳稻、飞轮灵芝猪、烟山土鸡、山塘鱼等物产,仿佛让我看到了家乡的富饶与生机,让乡土记忆深深扎根于心中。
诗性美学的魅力
志超先生的诗词创作,兼具古典韵味与创新精神。《思乡》中“每忆山边掰竹笋,犹思树上摘枇杷”,以日常琐事入诗,赋予乡愁真实可感的温度,让我回忆起与先生在乡间漫步时的欢声笑语。而“一竿牵出满天霞”,则巧妙化用典故,将先生对家乡人才辈出的美好愿景融入自然意象之中,境界何其高远!
这种诗性的表达,与汪曾祺“小说即回忆”的创作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先生通过对故园风物的审美化重构,让它们超越时空的限制,成为了永恒的精神坐标。
作者刘迎春(右一)与赵志超(中)、镇党委书记谭鸿斌(右二)及湘绮诗社原社长李建国(左一)、原党支部书记崔尧光合影。
先生在《涟滨四景》一文中,以七律为载体,引用其本人创作的《涟滨四景》一诗:“云峰暮雨洒江滨,四景为开泛锦鳞。涟浦归帆天欲晓,澹台夕照梦犹新。一川流水欣回棹,十里垂杨好问津。楚尾吴头摩诘画,板桥残雪渺无垠。”逐一介绍了“云峰暮雨”“涟浦归帆”“板桥残雪”“澹台夕照”四景,将湘楚山水、吴越风韵与文人画境熔铸一炉,在八行五十六字间构筑起一座多维度的美学圣殿。该诗妙笔生辉,意象纷呈,非止于自然摹写,更暗藏时空叠映的玄机。
2023年6月3日,先生曾应云湖桥镇文联副主席田新春之邀,前往其老家“田园”参观,现场赋诗一首:
绿叶红花攒景盆,天工巧夺誉芳村。
筒车绕井渔樵乐,榆树凝云鸟雀喧。
露浥凉亭幽竹径,风生曲槛馥蔬园。
韶河汩汩堪垂钓,逸趣忘言拾屐痕。
这首七律以“攒景盆”为诗眼,将微观造景与宏观生态编织成多重维度的美学空间。当“筒车绕井”遇见“韶河垂钓”,当“攒景盆”碰撞“拾屐痕”,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田家庭院的实景再现,更是中华美学精神在当代的顽强生长。
总之,《云湖钩沉•故园》既是一部珍贵的地方志式文化档案,也是一曲吟唱农耕文明与现代性交融的优美乐章。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乡愁渐成消费符号的当下,先生以笔为犁,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之处辛勤耕耘,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回归精神原乡的通途。这部以历史文脉为筋骨、以旧体诗词为血肉的文化著作,不仅是一部乡愁档案,更是一场关于精神原乡的文学实验。这部作品的终极价值,或许就在于唤醒我们血脉中沉睡的文化基因,让每一片土地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烂光彩。赵志超先生的诗词创作,正是以云湖水滋养、用四十年光阴慢煨的文化老火汤。
写于2025年3月12日
作者简介:刘迎春,女,原湘潭县云湖桥镇中心学校高级教师,现任湘潭市湘绮楼诗社社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