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32
种修辞格
1.比喻: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雪花比作梨花,形象生动。
2.拟人: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赋予雨以人的知时特性。
3.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表达了一种含蓄的传情方式。
4.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代指富贵之家。
5.夸张: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地描绘了瀑布的高度和气势。
6.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对偶使得诗句更加工整、均衡,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这里通过对偶手法,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时间的流逝相结合,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7.设问: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使诗句更加具有悬念和吸引力。这里通过设问手法,将词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尽的江水相联系,使得愁绪更加深远、绵长。
8.反问: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如“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
9.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直接抒发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10.融情于景: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如“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通过描写清晨的细雨和嫩绿的柳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11.托物言志:通过描绘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情感。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以蝉自喻,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不慕名利的情怀。
12.以动衬静:通过动态的景物来衬托静态的景物,使静态的景物更加突出。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人语响衬托空山的幽静。
13.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例如,“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这里通过反语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并未直接流露出哀伤之情。
14.移情: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诗人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例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这里通过移情手法,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于月亮之上,使月亮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载体。
15.拈连:是指利用上下文语义关系,把通常只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运用在乙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式。在语法上和甲事物搭配的词语,本来不能和乙事物搭配,搭配之后,虽然不合事理,但依靠上下文语境,往往能产生独特的修辞效果。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原本是用来形容颜色的,但在这里却巧妙地与“江南岸”搭配,形成了拈连的修辞效果,生动地描绘了春天到来时江南岸的景色变化。
16.比拟: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作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比拟可以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例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这里通过比拟手法,将春雨赋予了人的知时、懂事的特点,使得诗句更加生动有趣。
17.呼告:又称“顿呼”、“突呼”,就是在说话或写文章的过程中,叙述某人或某物时,由于感情过于激动,突然撇开听众或者读者,而直接和所涉及的人或物说话的一种修辞格。例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魏风·硕鼠》),这里通过呼告手法,直接对老鼠进行斥责,表达了诗人对剥削者的愤恨之情。
示现:把实际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活灵活现。示现分为追想式示现、预感式示现、悬想式示现。例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里通过追想式示现手法,将周瑜年轻时的英姿飒爽、意气风发描绘得栩栩如生。
18.复迭:即把同一字词接二连三用在一起的修辞方式。复迭分迭字和迭词两种形式。例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这里通过复迭手法,将“迢迢”和“皎皎”两个迭词用于描绘牵牛星和河汉女的形象,使得诗句更加优美动听。
19.跳脱:是一种因为特殊的情境,例如语意的含蓄,心思的急转,事象的突出等等,有时故意中途断了语路的修辞方法。它又分为急收、遮断和突接三种。例如,“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李煜《菩萨蛮》),这里通过跳脱手法,将原本连贯的语句故意断开,形成了语意的跳跃和转折,使得诗句更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20.对比:将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通过对比富贵与贫穷,揭示了社会的不公。
2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如“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象征高洁的品质。
22.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由明月联想到故乡,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3.通感:通过不同感官的相互沟通、交错,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情感表现出来。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将视觉转化为听觉,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盎然。
2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排比,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
25.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26.回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24.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关塞。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这里通过互文手法,将“烟”与“月”、“寒水”与“沙”相互交织,共同描绘了一幅朦胧、神秘的夜景图。
28.用典:引用历史故事或前人诗句等,以加强诗词的意蕴和表达效果。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分别引用了向秀作《思旧赋》和王质烂柯的典故。
29.借古讽今:借助历史典故或古代人物的故事来讽刺现实社会中的不良现象或人物。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借商女唱《后庭花》讽刺当权者沉湎于歌舞升平而不知亡国之恨。
30.叠字:将某个字词重复使用,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叠字通常用于描绘景象、抒发情感,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这里通过叠字手法,将词人内心的孤独、凄凉和悲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31.反衬: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之间的对比关系,以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反衬使得诗句更加鲜明、有力,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这里通过反衬手法,将空旷寂静的山林与孤舟独钓的渔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渔翁的孤独与坚韧。
32.化用:即将前人诗词中的意境、形象或词句加以改造,融入到自己的诗词创作中。化用可以丰富诗词的内涵和意蕴,使得诗句更加具有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例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这里化用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无常,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战争的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