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栏编者按:他是一位因病致瘫的残疾人,却写出了三本民间文化的著述,被称之为“民间文化奇人”,他就是六汪镇大沟村的逄焕试。今天,我们通过李春波先生写的序言,为大家推介他的三部书之一《齐东逸闻传说》,从“序言”中即知逄焕试这部著作的梗概。齐东,指山东省东部。】
逄焕试简介

逄焕试
逄焕试,男,1942年5月出生于六汪镇大沟村一个农民家庭,2014年11月去世,终年72岁。他13岁时因病瘫痪而辍学,此后跟父亲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古典启蒙读物。20岁时编写《三字经注解》,但因 “四清” 运动忍痛焚毁书稿,以求平安。40岁时写成《三千言释译》,该书1996年由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他在《农民日报》《新聊斋》《青岛文学》等报刊发表若干篇民间故事,并于1998年由青岛出版社出版《齐东逸闻传说》。此外,他晚年与李春波先生共同创作了《大沟民俗风情录》,该书截取 20世纪中叶历史剖面,记述了大沟村农家百姓当时的生存状态,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他聪慧过人,博闻强记,致力著述,被称之为“乡村文化奇才”。
《齐东逸闻传说》序
李春波

逄焕试著的《齐东逸闻传说》封面
根据鲁东南地区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整理而成的《齐东逸闻传说》一书,终于跟读者见面了,委实可喜可贺。
这本书,是一位长期生活在偏僻山村、足不出户的重残人,倾半生心血而写成的,字里行间都凝聚着作者的辛酸与泪水,该书的出版,是实实在在地关心残疾人、帮残助残的一大善举,是对他那样一位重残人的生命价值的肯定,将大大激发起他对生活的信心,此其一。
其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市场经济形势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人们自然要讲效益、讲竞争、讲优胜劣汰,但这绝不就意味着可以不讲道德、不讲良心、不讲团结互助,决没有理由对那些曾经营养了我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视若敝屣,我们的责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扬之、光大之,古为今用,而不应把财富当包袱。
逄焕试先生不仅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身体力行,潜心整理即将失传的民间故事,为弘扬优良的传统文化,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该书的出版,了却了他的一大心愿。

作者逄焕试,是山东胶南西部山区的一位年近60岁的残疾老人。13岁那年,因患髋关节骨结核病,一连几次大手术,仅仅保住了一条性命,髋关节、膝关节上安装了好几块不锈钢板,从此便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幼小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与他日夜相伴的则是极度的痛苦和无边的忧伤。
13岁,一个如花似锦的年纪,什么样的美好理想没有憧憬过?什么好梦没有做过?但是,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不得不中途缀学。一个五年级没读完的小学生,求知的欲望再也没法到学校去寻求满足了,只好见缝插针地以父亲为师,像啃骨头似地去对付深奥的四书五经……
痛苦和忧伤,如同漆黑的漫漫长夜,笼罩着他整个的生命绿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春到夏,从秋到冬,躺在炕上的逄焕试,对户外的杨柳吐绿、石榴开花、喜鹊登枝、鸡鸣狗吠,只能透过窗户棂子看、隔着窗户棂子听,唯独没法用自己的双腿走近它。我们一般的健康人,对“走”这个字眼,感觉是那么的平常,而对逄焕试来说,下地走路简直是天方夜谈。
他生活的山沟沟,虽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但有幸的是那里的文化氛围却相当浓厚,首先其父就是一位清末民初的读书人,搞农业合作化的时候,曾担任过农业合作社的会计。这个旧时期的知识分子,没有办法让他的儿子肢体站起来,但他决不希望儿子的精神也同肢体一样躺在炕上,他要用传统的民族文化滋养着卧炕不起的儿子,驱除笼罩在儿子心头的阴霾。

逄焕试仅有五年小学的学历,其广博的历史知识和厚实的古文底子,却能让不少文科大学生都自叹弗如,主要就是得益于父亲的熏陶和教诲。
逄焕试的少年时代,虽然村上一年半载能演上一两场野外露天电影,但那些流传在老百姓口头当中的带着泥土味儿的民间故事,却给山沟旮旯的老少爷们儿带来过无限的娱悦和享受,少年逄焕试,在生活极度枯燥的日子里,听听邻舍百家、兄弟爷们儿讲几个小段子,算是享受高级的精神快餐了。这些故事和传说,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渴盼之情,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崇拜和追求,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人们对奸诈、邪恶、自私、贪婪和迂腐的厌恶与鄙视。可以说,正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成了他了解人生、体察世情不可多得的好教材,他从中认识了什么是正义和高尚,什么是邪恶和卑鄙。
现在,能够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些脍灸人口的故事的人,大都早已作古,但他们讲述的这些故事中的许多主人公形象,仍然活在山村人们心中,故事中的各色人物仍然是那里的人评判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重要模特儿,比如人们常说:“他真像某某人似的”“你就是某某某”“他比某某某还如何如何”,如此等等。可以说这些故事中的典型形象,呼之即出,招之即来。
在人们强烈呼唤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回归,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已过不惑之年的逄焕试先生,竟产生了搜集整理当地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的强烈念头,一方面借此向那些已经作古的故事讲述者表示深切的怀念,另一方面寄希望于给世人提供一点精神食粮。唯此目的,别无他求,若能夙愿得偿,其寸心足矣。
我知道他的这一想法后,深表赞同,认为这无疑是他打发无聊时光的最佳选择,写出来以后,即使发表不了,自己装订成册,供后人把玩欣赏,也不无意义。
在我的鼓动下,他便很快进入了亢奋的创作过程。不久,一个个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瞎话儿”,经他的生花妙笔加工整理,接二连三地出笼了,相继发表在《农民日报》、《新聊斋》等报刊上。经过长达10多年的艰苦努力,竟有数十万字的稿子堆在了他的炕头,开始,他寄往好几家出版社,出版社均以“担心发行量不大”为由给予婉言回绝,逄焕试空得了一些编辑们类似“身残志坚”的赞誉。几经周折,数易其稿,精心筛选,终于在山东省新闻出版局、青岛出版社等部门有关领导同志帮助支持下,形成了现在这样一本集子。
本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记述的是在胶南发生的故事,讲的是胶南的人和胶南的事;第二部分记述的是在胶南、胶州、高密、日照一带流传的故事;第三部分整理的是在当地流传的幽默笑话。这些故事和笑话,语言诙谐,情节生动,各色人物栩栩如生;本书涉及到大量的历史典故,运用了大量的乡间俚语,亦庄亦谐,雅俗共赏,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扎根于山村吸取民间营养的自觉性。这些故事和笑话,既有对真善美的讴歌和赞赏,也有对假恶丑的讽刺和鞭鞑,无不寄托了逄焕试先生理想化的道德追求。
总之,该书的出版,对于研究鲁东南地区民间口头文学和民俗文化,尤其是对于帮残助残、激发残疾人生命之光,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青岛出版社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 1998 年1月15日)

“序”作者李春波简介
李春波,男,山东胶县人,1955年4月出生,曾担任过生产队社员、公社机关通信员、初中和高中教员、大学生辅导员、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从事宣传工作三十多年,2015年6月退休。主要著作有黄河出版社出版的《劝导说服的艺术》,与逄焕试先生合著、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大沟民俗风情录》,青岛出版社出版的民俗散文集《滋味童年》等。其中《劝导说服的艺术》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山东省优秀图书”两项省级奖励。

大沟村南公路向远方延伸(本栏编者摄于2023年)
(注:本栏编者文内插图)


(本栏目编者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退休干部。曾任诸城市枳沟镇党委副书记,诸城市水利水产局副局长等职。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参与编纂《六汪人物》。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六汪镇志》编辑、六汪乡村记忆丛书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