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该忘记!
(六)
念奴娇·颂宋教仁
晚清板荡,看山河破碎,乱云如墨。湘楚俊才初跃起,志挽沉沦家国。岳麓攻书,东瀛寻道,胸藏匡时策。同盟擎帜,共和宏业同擘。
心注宪政昭明,民生熙阜,沥血倾心力。笔底雄文谋善治,组党挥鞭南北。功未全成,身先遭难,浩气千秋刻。史章铭记,宋公风范长赫。
注:宋教仁(1882 .4 ·5 ~ 1913 .3 ·22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人。他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为中国的民主宪政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1913年3月22日不幸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年仅 31 岁。他生于风雨飘摇的清末,怀揣救国宏志,投身革命浪潮。他积极宣传民主共和,为推翻封建帝制不遗余力。中华民国成立后,致力于民主制度建设,主张建立民主法制国家。他四处奔走,发表演讲,期望以民主选举来实现政治清明。可惜,却被反动势力嫉恨,于风华正茂时遇刺身亡 。他如划破夜空的璀璨流星,虽生命短暂,却以热血唤起民众对民主的向往,用行动诠释了对民主理想的执着追求,其精神永载史册。词依《钦定词谱》苏轼体。
乐水
2025年3月15日
评析:这首《念奴娇》以铁血丹心铸就史诗格局,开篇"乱云如墨"的晚清图景中,宋教仁如破晓之星刺破混沌。上阕以"岳麓攻书"与"东瀛寻道"的时空张力,暗合近代知识分子在中西文明碰撞间的精神跋涉。下阕"宪政昭明"四字如金石坠地,既是对《临时约法》的理想投射,亦暗藏"挥鞭南北"时议会政治的刀光剑影。全词最动人心魄处,在"功未全成,身先遭难"的戛然断裂——这不仅是宋教仁个人的生命悲歌,更折射出近代中国民主转型的集体创伤。结句"风范长赫"如黄钟大吕,在历史的回音壁上激荡出永恒追问:那列驶向宪政的列车,是否仍在时光隧道中隆隆前行?
临沂诗词学会副会长潘正松
评析:于中华先生将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倾洒至念奴娇.颂宋教仁一词的字里行间,给读者展现民主革命先行者波澜壮阔的短暂人生,昭示后人以宋公为楷模,厚植家国情怀,攻书寻道谋善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上阕:铺垫清末山河破碎、时局动荡的时代背景和英雄救国的颠沛流离之路。宋公立志救国,苦攻救民之术至海外探寻兴国之道。“挽沉沦家园,岳麓攻书,东瀛寻道”入同盟会,组建国民党,推翻封建专制,创建民主共和。
下阙:展叙宋公坚守民主宪政的浓墨重彩一页。宋公满腹救国宏志,怀雄才大略,力主政党责任内阁制,掣肘袁贼独裁。痛惜遭人暗算,壮志未酬身先逝!他丹心报国家,为民主宪政而献身,功在千秋,风范長赫!
郯城教育局教研员、高级教师 李文敏
浅析:这首《念奴娇・颂宋教仁》以豪迈笔触,勾勒出宋教仁波澜壮阔的一生。开篇 “晚清板荡,山河破碎”,点明时代背景,凸显宋公救国之艰。“湘楚俊才” 至 “共和宏业同擘”,详述其从求学、海外探索,到投身革命、参与创建共和,展现其矢志不渝的追求。下阕聚焦宋教公,对宪政民生的努力,“沥血倾心力” 尽显其热忱。“功未完成,身先遭难”,道尽遗憾,却更衬其浩气长存。全词情感真挚,高度赞扬宋教仁的伟大功绩与不朽风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