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人的歌(随笔)
文/陈振家
我们是自己人。
我们是自己人。
我们是自己人。
自己这个词,
只有中国独有。
他自己出生,
我自己行走,
你自己生存,
人自己进步,
鱼儿自己遨遊,
鸟儿自己飞翔,
树木自己成材,
花朵自己绽放,
梦幻自己呈现,
地球自己转动,
历史自己展开,
人物自己凸现,
故事自己闭环,
情节自己生动,
后代自己繁衍,
爱情自己滋养,
意念自己萌动,
……一切动静,都有自己的节奏。
每一次呼吸,
都从容不迫,
在自己内部发生。
自己有着自己的内部空间,
自己有着自己内在的奇妙,
自己与外界天然相通又相隔,
渺小的自己与宏大的自己绵延不绝,融汇贯通。
宗教的伟大之处,
正在于这种神妙,
妙不可言!
你我,
天生
宛然
彼此连接,
你
懂
的!
我们是自己人,
我们一直吃自己的饭,
做着
自己人的事,
说着
自己人的话,
抚摸着
古人的月光,
唱着
自已人的歌。
《自己人的歌》是一首充满哲学思辨与文化自觉的诗歌文本,其核心意象"自己人"在反复咏叹中被赋予多重维度的阐释空间。诗人通过解构"自己"这一汉语特有的概念,构建起个体与群体、历史与当下、本土与世界的复杂对话关系。
哲学维度的解构与重构
诗歌开篇以三重"我们是自己人"形成宣言式的复沓,将"自己人"概念从日常语境中剥离出来。作者通过列举"出生/行走/生存/进步"等生命基本形态,揭示"自己"作为独立主体的自足性,同时又以"鱼儿/鸟儿/树木/花朵"等自然意象,暗示"自己"与万物共生的生态本质。这种对"自己"的双重定义,实则是对西方主客二分思维的超越,展现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智慧。
文化基因的现代性转化
诗中"抚摸古人的月光"一句堪称神来之笔,将抽象的文化传承具象化为可感知的触觉体验。"自己人的歌"不仅是对传统的简单回归,更是通过现代诗歌语言对文化基因的重新编码。诗人以"宗教的伟大之处/正在于这种神妙"解构宗教的神秘性,转而强调文化内在的生命力,这种去魅化的书写展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自信。
语言形式的创新实验
文本在结构上呈现"起承转合"的古典韵律:前三节铺陈"自己"的普遍性,中间四节转向"自己"的内在性,结尾部分回归"我们"的共同体意识。标点符号的非常规使用(如破折号替代句号)形成独特的呼吸节奏,而"你/懂/的"的分行处理,既是对网络语言的戏仿,也是对诗歌交流本质的隐喻——真正的理解存在于语言之外的默契。
文明对话的隐喻空间
"自己与外界天然相通又相隔"一句,暗含着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身份焦虑。诗人通过"自己人"这一既封闭又开放的概念,构建起文明对话的第三条道路:既非全盘西化的"他者化",亦非盲目排外的"原教旨主义"。这种文化立场在"做自己人的事/说自己人的话"的日常叙事中得到生动诠释,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自觉。
诗学价值的当代启示
在新诗百年的节点上,《自己人的歌》提供了传统资源现代转化的成功范例。它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符号拼贴,而在于对母语思维特质的深刻把握;真正的诗歌创新不在于形式颠覆,而在于用新的语言形式激活古老的智慧基因。这种写作范式为当代汉语诗歌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