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楹联的前世今生
文/卢世平
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贴新春联,来表达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我家南园也不例外,每年都要写春联,有趣的是南园有副楹联已历经六代,传承百年,至今还一直沿用。
我出生于中医世家,据祖上传下的家谱记载,我祖先于清代咸丰年间便在高邮州大卢马庄开办中医诊所,距今近200年的历史,传承到我父亲辈是第六代。自曾祖连山公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中秀才后,便成了名符其实的“儒医”。1878年(清光绪四年)秋,他在现在的南园旧址,正式将高祖敬显公创办的中药铺改为金瓯堂医馆。
曾祖连山公想医馆门口的楹联很重要,既要有书香门第的内涵,也要能撑起中医世家的门面。可是他反复酙酌,先后草拟了几个对子,总感到不如意。
一日晚饭后,曾祖腰挂鼻烟袋,独自一人拄着拐杖,徜徉在院内的小路上,不停地用手指粘上烟末送到鼻孔,借以醒脑提神。当他走到东边篱笆处看到金黄色的小橘子,个个像小灯笼似的点缀在片片绿叶之中时,猛然大悟,自言自语道:“有了,有了。”医馆东有柑橘,北有银杏,古人的“杏林春暖,橘井泉香”不正是说的金瓯堂医馆吗?唯有不同的就是我们家没有水井,哪来泉水,只要把“泉”改掉,便可拿来为我所用。正是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何不把“泉”改为“秋”呢。对,有特色,接地气,其中两个典故也涵盖了对医术医德的颂扬,正是医馆立业之根本,学习之楷模。
就这样,“杏林春暖,橘井秋香”从此就成为我家祖上医馆的楹联了。
祖父长葆公33岁时,也就是1918生下父亲卢筱仙后。1921年,便将大卢马庄的老房屋,拆除翻建了四合院。祖父还特地邀请当时书法大家,江苏省都督程德全的幕僚,三垛镇陆亦奇先生为四合院题了院名“南园”,并重新挂牌“金瓯堂医馆”。
到了1930年,金瓯堂医馆的掌门人已换为祖父长葆公,春节前,他老人家又依惯例,准备将此楹联重新书写一幅贴于门上当春联。当时我的父亲卢筱仙才12岁,侍奉在祖父身旁,铺纸砚墨。那日祖父刚写完上联,父亲便轻声说:“这个对联我从认字时就看您写了,既是春联,就要有新意。”
当祖父抬起头眯着眼,看向父亲的刹那间,父亲便脱口而出:“门毓珠湖秀,庭馀橘井香,可以写这个呀,符合现在我们家医馆开西门的实际。”开始祖父并没在意,后来听到“珠湖”二字,连忙说:“儿子,再说一遍。”父亲又一字一句说了一遍。对子的内容当然不要父亲再多做解释,祖父一听便懂,当即高兴地连说三遍:高雅别致,寓意深厚,好!好!好!
原来此联不仅对句精巧、联意隽永,而且声韵合拍、意蕴深沉,足以彰显南园之文化。当即祖父便说:我也老了,从今以后,每年春联就由你写吧!看到父亲摆开笔墨纸砚,凝神,呼气,俨然一副大家风范。行云流水间,随着纸上散发出阵阵墨香,一气呵成写完“门毓珠湖秀,庭馀橘井香”,祖父会心地笑了。
转眼间,到了1955年,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公私合营运动,按政策规定,我们家的医馆被合并到村联合诊所。父亲卢筱仙也被调到三垜医院工作,金瓯堂医馆的药橱药柜配药器材以及珍藏的贵重药材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只保留了金瓯堂医馆的牌匾,到了“文革”时期又被造反派砸毁,金瓯堂的楹联再也没有用过。
2011年,我回乡用了十年时间,在原址按原貌,重建了南园。建成后的南园,青墙黛瓦,绿树掩映,古朴典雅,鸟语花香,基本恢复了昔日南园之旧貌。今年初,扬州市卫健委挂牌南园为“卢筱仙故居”,并列为扬州市市级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
我大哥卢世龙先生,年近九旬,是我们家族卢氏第七代中医传人,对古诗词也有研究,提议将祖上多年沿用的春联,作为故居西大门的楹联进行展示,同时也是弘扬传承中医药文化。
我深表赞同,只是原来五字联是贴在两扇大门中间的,如果用在西大门,宜固定在大门两边的抱柱上,比较大气,原五字联要调整为十一字联才合款。大哥认同我的想法,当时他在高邮,我在扬州,我们就通过微信交流,从字数、内容、声韵上反复推敲,力求既要押韵合折、朗朗上口,又要有思想、有意境。最后我们在原对联的上下联中各镶嵌了六个字,并在《南园家庭群》征求大家意见或建议,最后确认用“门毓珠湖秀入满园沁肺腑,庭馀橘井香飘千里润肝肠”作为故居南园的楹联。
此楹联已由我的战友、江苏省书法家王卫军先生题写。
【作者简介】卢世平,男,中共党员,江苏高邮人。扬州市作协会员,高邮市作协会员、诗词学会会员,高邮汪迷文学社会员,三垜镇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在部队和地方从事文字工作多年,业余时间爱好写作,先后在报刊杂志散发文章数百篇,代表作品被选入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科书。离开工作岗位后,热心公益事业,回到家乡,自筹资金创建高邮第一家个人纪念馆,以其父亲卢筱仙命名的《高邮市卢筱仙纪念馆》并免费对外开放;通过创办个人公众号《高邮南园》,宣传家乡,推介高邮,传递正能量,做线上线下“弘扬中医国粹,传承家庭文化”的传播者、实践者、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