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超,号耘斋主人,湖南湘潭人。曾任湘潭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中共湘潭市委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现任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湘潭市党史联络组副组长。主要著作有《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毛泽东一家人》《毛泽东十二次南巡》《故园行》(与人合著)《独步芳躅》《飞越重霄》《播种芳菲》《秋蕴》《璀璨的星空》《追梦》《执着》《笃实》《联苑英华》《耘斋诗草》《耘斋联存》《耘斋新咏》第1—3辑及《湘潭人物皕咏》《湘潭风物皕咏》《吃在湘潭》《味蕾上的湘潭》等。共计出版发表作品900余万字。主编有《韶山魂》第一、二部及《光荣的史诗》《湘潭文艺家辞典》等。
韶山灌区
韶山灌区,是湖南省内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由水库枢纽—水府庙水库、引水枢纽—洋潭水库和渠道工程三部分组成,惠及娄底、湘潭、长沙三市的双峰县、湘乡市、湘潭县、韶山市、雨湖区、宁乡市、岳麓区七个县(市)区2500平方公里范围的103万亩农田,是一个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和可供永续利用的民生工程。韶山灌区从湘江支流涟水中游引水形成自流灌区,纵贯湘中丘陵地带,是一项大型水利枢杻工程,犹如一条长龙,穿垅过坳,车流帆影,气势恢宏。
“北有红旗渠,南有韶山银河。”韶山灌区于1965年7月动工建设,1966年5月基本建成,1967年全面建成。当年,在灌区工程建设总指挥华国锋的领导下,十万民工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开山劈岭,架渡设槽,引涟水入渠,仅用十个月时间,便建成了总干渠和北干渠,创造了“飞涟灌万顷”“三湘分流”等水利壮举,造就了宏伟的水利景观,与河南林县红旗渠好有一比。韶灌建成后,灌溉湘中七县(市、区)百万亩农田。
韶山灌区渠首枢纽建在湘乡洋潭坝区,由拦河坝、进水闸、电站、升船机等建筑物组成。总干渠及南北干渠全长240千米,隧洞10个,串连水库127座及多个水塘,电灌站193座。总干渠输水流量为44.5m3/s。灌区有引水枢纽一座,即水府庙水库,从涟水中游拦河引水。灌区自流灌溉百万亩农田,并供应沿途工矿、城镇用水,兼有蓄洪通航、发电、水产养殖、农副业加工及观光旅游等综合效益。
韶山灌区一共五条干渠,总干渠从洋潭水库送水闸始,至洙津水电站南北分流渡槽分为南北干渠,南干渠流入湘潭县石潭、射埠、易俗河(梅林桥)等乡镇,北干渠在三湘分流处又分为左右干渠,左干渠经韶山市银田寺等地流入宁乡市,右干渠经湘潭县云湖桥等地流入雨湖区。总干渠(洋潭水库—洙津水电站)20.4公里,北干渠(洙津水电站—三湘分流)21.8公里,右干渠(三湘分流—后背塘机埠)40.4公里,左干渠(三湘分流—西山坝)35.8公里,南干渠(洙津水电站—定银坝)64.8公里,五条干渠总长度为183.2公里。
韶山灌区碧水清流,风景优美,沿途架设有“洋潭飞渡”“涟上飞涟”“三湘分流”“云湖天河”“楠竹长虹”“石牛横渡”等大型渡槽。这些水利工程景观,如长虹卧波,蔚为壮观,成为灌区的亮点。韶山灌区建成后,这些亮点工程受到中央、省领导的关注。其中,湘乡栗山渡槽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题词“飞涟灌万顷”;湘潭云湖桥渡槽由时任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韶山灌区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华国锋题名“云湖天河”;皂林冲隧洞由时任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题名“英雄关”。至于银田寺渡槽,当时无人题写,拟由省委派人赴京请毛主席题名。1965年12月12日,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为韶山灌区题诗:“众志比成城,人民力胜天。且看韶麓下,涟上又飞涟。”1966年6月,毛主席回湖南视察,住在韶山滴水洞,时任省委书记处书记、省委代书记王延春向毛主席汇报了韶山灌区的情况,并请毛主席为韶山灌区题词。毛主席听了汇报后婉言拒绝,说:“要高产才算,灵了再说。”
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粉碎“四人帮”后,华国锋主席于1977年召开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前,韶山派人赴京参会,请华主席题名,华国锋欣然命笔,写下“韶山银河”四个苍劲有力的颜体大字,镶嵌于银田寺渡槽。1994年11月间,华国锋经中央批准回湖南考察,入住湘潭宾馆,第二天赴韶山参观,途经银田渡槽时,特意让司机停车,在渡槽下驻足良久。凝视“韶山银河”四字,他感慨不已,然后悄然登车离去。据说华国锋离开中央主要领导岗位后,他在全国各地的题词都被清洗一空,唯独“韶山银河”四字被毛主席家乡人民保护下来了。
韶山灌区建成50多年来,质量过硬,渠道绿树成荫,风景秀美,两岸水肥粮丰,旱涝保收。韶山灌区管理局设在“三湘分流”,负责灌区维护管理;在银田寺渡槽处,辟有灌区建设陈列室,是进行红色教育培训和对游人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好场所。笔者在《湘潭风物皕咏》中有《韶山灌区》一诗云:
涟上飞涟架彩虹,巨龙出岫舞长风。
一肩挑出千山绿,双手锄开万顷红。
泽被湘中春意暖,声扬楚外画图雄。
稻香鱼跃农家喜,韶灌精神铸禹功。
湖南诗词协会会员、湘乡石柱人曾心安有《涟上飞涟》诗云:“涟上飞涟碧浪翻,山川谁见此奇观。引将银汉泱泱水,越过丘陵叠叠山。大业宏开天地换,小康在望路途宽。春风吹绿涟江岸,赢得嫦娥带笑看。”又有《龙洞藏龙》诗云:“为访仙踪暂驻车,满川红叶雁飞初。青山无恙存灵气,古洞依然认故墟。想已乘云归大海,未应曳尾在江湖。而今遍地风雷动,昂首还期展壮图。”两首诗均抒发了当年韶灌建设者的豪情壮志。
湘潭诗人李波所著《大美湘潭一百咏》,收有《韶山银河》一诗:“天门一劈豁然开,顿叫飞涟作意来。浪涌波滔穿重岭,槽连渡送绕层台。喜看七县炊烟熟,遥望三湘壮志怀。十万愚公歌未歇,春风两岸唱徘徊。”诗中热情歌颂了韶灌精神。
2024年7月,国防科技大学原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原政治委员、湖南省诗词协会省直分会会长丁建荣大校,作《参访韶山灌区有感》:“洋潭引水创飞涟,智慧银河壮史篇。僻壤添滋成宝地,荒滩得宠变良田。稻香万壑康庄道,功耀千秋幸福泉。自古官声赢百姓,沧桑冷暖口碑传。”
今日韶山灌区,依然渠固堤坚,碧水长流,滋润着湘中大地,发挥着巨大效益。正是“菊市莲乡开画境,车流帆影壮鹏程”。
英雄关
英雄关,又名皂林冲隧洞,位于湘潭县云湖桥镇古湖村(由原古湖村与熊家村合并)与宁乡市大屯营镇三仙坳村交界处,全长992米。进口为皂林冲,属于宁乡地域,故取名为皂林冲隧洞;出口属于湘潭地域,为原熊家村张家组与谭家组交界处。它是引涟水进入宁乡花明楼的咽喉。洞子断面像个鸡蛋形,通过流量11.5秒立方米,可通航10吨木船。
隧洞出口上方,镶嵌着“英雄关”三个红色大字,两边的对联为:“奇迹人间创,天河地下行。”关名及对联均由时任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题写。当时有诗称赞英雄关:
一
英雄关里战塌方,担尽烂泥砌石墙,
天大困难都不怕,只为涟水下宁乡。
二
雄狮奋战皂林冲,银锄落处石无踪。
若问碧波几时到?桃花时节把水通。
隧洞上游连接韶山银田寺渡槽,下游毗连宁乡大屯营。灌渠绿水哗哗,两岸青山郁郁,作物连年丰收。与架设在空中的渡槽不同,英雄关就位于山间地表,地势低洼,并不显眼,稍不留神就会让人错过。
1965年,在湘中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奇迹,一片密集的渠道网串联起省内三地七县无数大小村镇,灌溉人民赖以生存的百万亩农田,留下了灿若银河的红色足迹,这便是湖南的大型水利枢杻工程——韶山灌区。
韶山灌区犹如天上银河,蜿蜒于山峦之间,游弋于湘中丘陵,滋润着两岸沃土良田。其中,韶山灌区宁乡段由左干渠湘乡东郊乡三湘分流处,流经湘乡、湘潭、韶山、宁乡,总长45公里,在宁乡市三仙坳梽塘细屋湾入境,顺流23.19公里,到达终点花明楼镇西山坝。另有六条自流支渠及三条一级提灌支渠,共100余公里,承担着宁乡东南部花明楼、道林、大屯营、东湖塘四乡镇14.5万亩农田水利灌溉任务。在这漫漫银河中,有一处险关,它就是皂林冲隧洞,即英雄关。
皂林冲隧洞是韶山灌区全线最长的一个隧洞,全长992米,设计流量每秒11.5立方米,水上可以行船。皂林冲位于云湖桥镇原熊家村谭家组。它是修建韶山灌区左干渠中的难工险段,隧洞开挖过程中曾遇到巨大难关。开挖线处于石灰岩土石交杂相接的地层,地质结构十分复杂,有时是红、黄色的粘土夹白胶泥,有时是土中央弧石,岩层中又有石笋、溶洞,个别地方还有地下水。这些地段开挖时易发生塌陷。
皂林冲隧洞由省工程总队和宁乡道林区1100个民工负责施工。经过一个多月的挖掘,工程完成快一半的时候,出现突发情况:斜井坍塌,距井底28米(相当于八层楼高)的山顶下陷,开了几条坼。斜井里面,3根横撑全压断了,6根直撑折断3根,其余3根也咔嚓作响,危险万分。如果继续施工,井底下的民工会被活埋。十万火急,民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冒着随时牺牲生命的危险攻坚救井,下到随时可能完全塌陷的斜井底部,把井字架一个一个叠上去,顶住沉陷的地方。经过20天顽强拼搏,战胜61次塌陷险情,终于如期建成隧洞。
1965年11月,著名作家周立波访问工地,写下《韶山灌区两日记》,文中记述道:“干渠全长174公里,绝大部分是十万民工用镐头、锄头和两凿锄挖起出来的,多少人的双手磨起了血泡,多少小伙子的肩膀挑肿了,片片黄土上不知洒下了这些青年人的多少汗珠子。他们不是为了钞票为了报酬而来的。他们抱定了雄心,要在两个主席的家乡迅速地改变自然的面貌。”当时有民歌唱道:“天大困难都不怕,只为涟水下宁乡。”
当年参与修建英雄关的民工中,有800多人为宁乡民工团的民工。三仙坳村民成夕魁,是当时“英雄关”隧洞的修建者之一。修建韶灌时,成夕魁是生产队队长,大家都要在他这里报名。修建韶灌的消息发出后,队上很快就有100多人报名参加,而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修建英雄关。面对困难,施工团队没有畏缩,他们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一边,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
隧洞穿山而过,开挖难度大,开挖过程中反复遭遇险情,施工中还牺牲了一位民工。“关关难过关关过,步步难行步步行。”正是因为1300多名英勇无畏的施工者,以顽强的斗志,一次次攻克难关,最终凿通山体,建成隧洞,成就了人间奇迹,因此这条隧洞被命名为“英雄关”。时任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被工人们的精神所打动,亲笔题写“英雄关”三字,并写了那副“奇迹人间创,天河地下行”的对联。
银河飞渡,涟上飞涟。涟水穿山越岭向下游流去,清澈的河水,透明、亮丽,从幽幽的林中潺潺流淌。空气中的微雨为涟水蒙上一层面纱,像巨龙在林中游动,像奔腾的海潮,像盛开的琼花,自由舒展仪态万千的风情,把人带入迷人的仙境。置身于英雄关闸口之上,更像是一场梦幻,感觉有某种信仰在冲击自己的灵魂。50多年间,飞涟灌万顷,渡槽润良田,韶灌精神代代流传。深夜的灯火,黎明的微光,还有冉冉升起的太阳,水利工作与无数动人的时刻相伴。“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韶灌精神的精髓,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韶灌人也将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续写新的故事,创造新的辉煌。
2023年7月24日,湘潭大学组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前往韶山灌区各节点调研,旨在弘扬韶灌精神,挖掘韶灌故事,“追寻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助力韶山灌区“老渠道”迸发新的生命力。社会实践团自韶山灌区洙津渡渡槽出发,抵“三湘分流”后,沿左干渠经银田寺渡槽,来到皂林冲隧洞。隧洞出口翻修一新,新闸口上“英雄关”三个红色大字及两边的对联熠熠生辉,十分醒目。这是一代韶灌人奋斗的证明,是韶灌精神在湘中大地留下的不朽丰碑。在韶灌人身上,展现着“愚公有移山之志,我们有穿山之勇”的英雄气魄,体现着韶灌精神“艰苦创业”的内核。重走韶山灌区,重睹英雄关,让人更多了解韶灌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内涵,进而宣传韶灌精神、传播韶灌故事,让韶灌精神赓续,让韶灌碧水长流。
楠竹长虹
“楠竹长虹”,即楠竹山渡槽,位于湘潭县云湖桥镇云湖村与石潭镇石桥交界处,始建于1965年,呈东西走向并跨越韶河,是韶山灌区北干渠之右干渠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亦系韶山灌区十大工程景观之一。
上了年纪的人,大多读过毛泽东主席的“老三篇”,其中有一篇《愚公移山》,颂扬愚公不怕困难、每天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上帝,搬掉了大山。在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家乡的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靠着“土法上马”,硬是挖平118个山头,凿出10处13.6里隧道,夯实3800万立方填方,架设起26座10余里长的渡槽,开发梯田6800亩,创造了人间奇迹。
韶山灌区于1965年7月动工,1966年4月竣工;6月2日,举行通水典礼。在典礼之上,嘉宾云集。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亲自剪彩,中南局书记处书记王首道,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省委第二书记王延春、省委书记处书记兼工程总指挥华国锋都参加了典礼。
在修建韶山灌区中,工程总指挥华国锋深入调查研究。为了鼓舞士气,华国锋指示灌区工程指挥部编印了《韶山灌区诗歌选集》。“肩挑两座小小山,腿不颤抖腰不弯,一声号子平地起,啊嗬喧天脚板翻。”就是灌区工地热火朝天劳动竞赛场面的真实写照。
“楠竹长虹”是韶山灌渠右干渠上继“芦塘巧渡”“碧星飞渡”“潭湘联渡”“石桥新渡”之后的第五座渡槽,它与“飞涟灌万顷”“高坝平湖”“洋潭飞渡”等十处景点,被誉为韶山灌区十大工程景观,为中外游客所青睐。
“楠竹长虹”全长545米,系韶山灌区右干渠最长的一座渡槽,也是韶山灌区第二长的渡槽。渡槽凌空飞架,犹如一条长长的巨龙,横跨云湖河,沟通莲花山(位于石潭镇石桥村)与凤形山(位于云湖桥镇云湖村)两山,凌空飞架,气贯长虹。渡槽里碧波荡漾,水清如镜,可并行双舟;一年四季,渠水滚滚向东,时有小船游弋;渡槽北岸较宽,可供行人步行,有如云中漫步,恍入仙境。渡槽下方是万顷良田,清清云湖河汩汩流过,色如拖兰,岸边水丰草肥,绿树繁荫。春天,满垅绿油油的禾苗,与鲜艳的红花、参差的绿树相映成趣,俨如一块巨大的绒毯随风起舞;秋天,满垅金色的稻浪,与白墙红顶的农舍及绿叶婆娑的树木交相辉映,恰如一幅五彩斑斓的油画铺满大地。渡槽上镶嵌着“楠竹长虹”四个红色行书大字,龙飞凤舞,飘逸、俊秀,熠熠生辉。
根据工程指挥部倡议,各级领导分别为韶山灌区工程的26座渡漕、10处隧洞题名题字。陶铸、谭震林、王首道、张平化、华国锋均已分别题字。那么“楠竹长虹”由哪位领导同志题写呢?据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右干渠管理处处长周学兵介绍,这四个字系时任韶山灌区工程建设副总指挥兼副政委王治国所题。
王治国,1923年7月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1939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4月以军分区宣传科长的身份随军南下到达湖南。先是在岳阳整编训练国民党岳阳县自卫团,随后被安排到湘潭地委办的建设学院工作。1950年3月调任湘潭县委委员兼城关区区长,湘潭建市后改任湘潭市委副书记、市长。1952年7月任湘阴县委书记。1956年春,接任湘潭地委书记。1964年湘潭地区划为湘潭、岳阳两个地区,王治国调任省委农村部副部长、省人民政府农林水办副主任、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1969年秋任湖南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农村组副组长,后任省生产指挥组副组长、省委农村领导小组组长。1977年任省委书记处书记兼副省长。1983年任省顾委副主任。1992年12月,王治国从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下来。1995年1月离休,享受省长级医疗待遇。2014年2月19日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有句农谚曰:“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1954年,王治国任湖南省指挥部副指挥长兼南洞庭湖的指挥长。“英雄的人民,英雄的事业,英雄的人民治理洞庭湖。”亲身治理洞庭湖水患,感受了湖南的水灾之虐,王治国深知兴修水利之重要。1956年春,王治国接任中共湘潭地委书记后,大办水利成了他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1957、1958、1959年,连续三年大办水利,攸县酒埠江水库、醴陵官庄水库、岳阳铁山水库、宁乡黄材水库、湘潭花石水库……这些至今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水利设施,都是在王治国直接领导下建设的。
1965年,大型水利灌溉工程——韶山灌区上马,华国锋任总指挥兼政委,时任省委农村部副部长的王治国任副总指挥兼副政委及工程党委书记,具体负责施工建设。十万民工上阵,一年建成通水,圆满完成了任务,为此王治国深感欣慰。此后,对省里其他水电工程,如五强溪水电站、凤滩水电、黔阳小水电、欧阳海灌区、大圳灌区、六都寨灌区、青山水轮泵以及全省水利配套工程,他都一如既往地积极支持,因为他深切地体会到:水利是农业生产的生命线。当韶山灌区楠竹山渡槽建成后,根据韶山灌区指挥部建议,王治国欣然题写了“楠竹长虹”四个大字。此外,他对绿化荒山、植树造林、开发丘陵、平整土地等农田基本建设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全省学洛塔、学野鸡坪的决定,就是他起草的。1994年,71岁的王治国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袁隆平基金奖”。
“楠竹长虹”渡槽曾为保障韶山灌区右干渠范围内农业和工矿、城镇用水发挥过巨大作用。到2023年,渡槽已运行58年,由于使用年限较长,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已出现槽身裂缝、不均匀沉降、砼剥落和破损等现象。按水利灌溉要求,需拆除重建。韶山灌区提质改造项目已纳入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十四五”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
2023年10月10日,笔者特意来到云湖桥镇云湖村现场踏勘,察看爆破前的楠竹山渡槽雄姿,观赏渡槽槽身上的“楠竹长虹”四个大字,并爬上凤形山,漫步渡槽南岸,俯瞰灌渠两岸的风景。时值秋高气爽,秋色斑斓,美不胜收。然后赋诗一首:
巨龙腾跃划晴空,甲子犹思大禹功。
渠固水清波潋滟,田肥山翠色葱茏。
云中漫步诗情涌,涟上飞舟画卷雄。
待到来年春梦续,流金溅玉驾长虹。
2023年10月20日,随着一声巨响,烟尘四起,运行了58年的“楠竹长虹”轰然坍塌。拆除后的渡槽,采用现浇砼方式进行原址重建,工程投资2800万元。新建的“楠竹长虹”渡槽全长563米,进出口总长42米,槽身段521米,共34跨。
2024年3月13日,重建中的“楠竹长虹”渡槽最后一榀槽身混凝土浇筑完成,顺利合龙,这标志着韶山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取得关键性成效。当天,中共湘潭市委副书记、市委统战部部长吴志雄宣布“楠竹长虹”渡槽成功合龙,副市长陈爱民、市政协副主席杨锋出席合龙仪式。“楠竹长虹”渡槽的合龙,不仅标志着韶山灌区“十四五”项目大型关键控制性工程建设任务的圆满完成,也标志着“楠竹长虹”渡槽的涅槃重生,以崭新的优美身姿点缀在湘中大地,重构新的靓丽景观。
半个多世纪以来,韶山灌区灌溉着百万亩农田,让贫瘠的湘中大地变成了“大粮仓”。毛泽东主席虽然最终没有为韶山灌区工程题字,但是那句“要高产才算”的话,至今仍镌刻在灌区大坝上,成为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今天的韶山灌区,是湖南省已建成的受益面积最大的灌区,不仅发挥着灌溉作用和经济效益,还发挥着生态旅游、红色教育等社会效益。
(选自作者新著《云湖钩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