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1 月 15 日上午,位于湘潭县中路铺镇晓霞山下的菱角村,被一层薄纱般的云雾笼罩着,先天的小雨在路面上还留着斑驳的湿痕。菱角村村委会却张灯结彩,车来车往,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市、县相关领导与文艺家们齐聚这里,共庆晓霞山文艺村成立 20 周年。
午饭后,活动组委会决定,文艺家们一部分留在村委会,由陈金亮先生领衔,举行书画笔会;另一部分则由我带队,到户外开展晓霞山文艺村采风活动。
下午1点许,初冬的阳光洒在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显得格外暖和。来自韶山市诗联学会、湘绮楼诗社的诗词家及市内作家十几人,集结于文艺村大本营坪中。大家分乘几辆小车,在村党总支副书记陈以能的引导下,满怀期待地拉开了晓霞山文艺村采风序幕。
对于晓霞山,我再熟悉不过了。自从2004年10月30日晓霞山文艺村在菱角村挂牌成立以来,为推动“三村战略”(文化名村、旅游新村、经济强村)的实施,我来这里已不下百次。两个月前,我还来这里作过调研,回去后创作了《晓霞八景》组诗,每景两首,共计16首。晓霞山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风光旖旎,这16景分为山上八景、山下八景。此次采风线路,便是根据这些景点进行遴选安排的,计划沿晓霞山西麓自左而上,自右而下,绕行一周,行程约20华里,即以文艺村大本营为起点,以黎氏八兄弟故居为重点,途经老塘水库、白竹坳、中林寺、烈士陵园、鸡公岩、熊家老屋等景区景点,最后返回大本营。
车队出发了,鱼贯而行,诗人、作家们恍若进入时光的隧道,去探寻岁月的骊珠。
一
首先来到黎氏八兄弟故居,这里位于菱角村长塘组,是晓霞山文艺村的核心景点,亦为“晓霞八景”之一的“长塘振铎”。故居前的长塘,犹如一方温润的碧玉,静静卧于水泥路边。长长的塘面,水波潋滟,微风拂过时,泛起层层涟漪。每到夏日,塘中菱角与繁花交错生长,白色的菱花星星点点,与粉嫩荷花相互映衬,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彩画。游鱼在水下穿梭嬉戏,时而跃出水面,溅起串串晶莹的水花。而此时的长塘,却波平如镜,冬日的阳光洒在水面,泛起粼粼波光。
回头一看,黎氏故居坐落在一片民居中,槽门上挂着由著名书法家康博文书写的匾额“黎氏八兄弟故居”。右边墙壁上嵌着一块汉白玉材质的牌匾,上面刻着“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等字样,这是2011年1月24日省政府公布的文保单位。对于黎氏故居,我也不知来过多少次了,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我非常熟悉的。但有的艺术家来得不多,特别是来自韶山和云湖桥的诗联家们,还是头一回到黎氏故居,因此有一种别样的新奇感。
穿过槽门,土砖青瓦印入眼帘,一座典型的湘中传统民居,古朴素雅。踏进一间间老屋,犹如走进百年历史长廊。老屋原来高大宽敞的客厅及粗壮的木梁早已荡然不存,代之而起的是建于一幢上世纪70年代的土砖青瓦房——“黎锦明故居”。从遗址上可以看出,故居原先气势恢宏,建筑整体呈中轴线对称布局,据说黎家大小房屋有48间之多。黎氏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英才辈出,闻名遐迩。黎锦明,作为“黎氏八骏”之一,其小说“蓬勃着楚人的敏感和热情”,在现代文学史上曾留下深刻的印记。他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世间百态,被鲁迅先生称为“湘中作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的故居,也因此成为了承载家族文化与历史记忆的重要场所。
走进黎锦明故居,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屋内,柔和的光线透过窗户洒在斑驳的墙壁上,墙上挂着黎氏八兄弟及家人的图片,那些黑白照片仿佛将人们带回到那个充满才情的年代。照片中的黎氏家人,个个英姿勃发,眼神坚定而深邃,有的面带微笑,有的若有所思,仿佛在诉说着家族的荣耀与梦想。旁边的黎氏故居规划设计图,则为这片古老的空间增添了一抹现代的气息,让人在缅怀过去的同时,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来自韶山的年轻诗人唐卫文、刘尚美,满怀好奇心,仔细察看着里面陈列的图片,并用镜头记录着屋内的场景,仿佛要穿越时空与主人对话。来自云湖桥湘绮楼诗社的社长、女诗人刘迎春,则拉着我和湘绮楼诗社的几位诗人到台阶上合影留念,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在中国现代史上,长塘黎氏曾诞生了以黎锦熙、黎锦晖为代表的黎氏八兄弟,他们在现代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都有非凡成就,被称为“黎氏八骏”。站在旧宅坪中,我心中无限感慨:“黎氏八骏的父母黎松庵、黄庚真是了不起,他们不仅养育了黎氏八兄弟,而且养育了黎氏三姊妹,还把他们培养成才,卓立于世。像这样的家族,在湖南乃至中国都属罕见!”诗人们听了,纷纷点头。一位老者说:“是啊,他们的才华与贡献,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那个时代,也为这晓霞山留下了文化瑰宝。”我又对身旁的一位作家说:“黎家可算是教育世家啊!”那位作家听了,连连称是,并说:“黎氏家风家教仍然值得学习借鉴。” 故居的一砖一瓦,仿佛在诉说着长塘黎氏的故事。诗人、作家们缓缓踱步,仔细端详着古老的建筑,从透着光亮的屋顶体悟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积淀,思绪也随之飘扬,飞向远方,穿越时空,试图探寻他们曾经的生活轨迹与艺术灵感。
走出大门,向右望去,邻居蒋家的房子映入眼帘。那扇门紧闭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锁挂在门上,仿佛许久未曾开启。自从2018年主人蒋冬初以96岁高龄仙逝后,这座房子的门一直紧闭着,台阶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灰尘,偶尔有几片落叶飘落在上面,显得有些寂寥。北边的横屋,原来挂着“杉溪学校”的牌子,还有一副对联,系我所撰:“汉相传人,中唐旺族;穆王神骏,华夏奇才。”校牌和楹联均系书画家何怡海所书,可惜如今都已杳无踪影。
过去的杉溪学校为两层楼房,墙壁为三合土所筑,十分牢固,楼下为教室,楼上为书楼,门窗上的雕花也十分精美。教室内挂有齐白石、黎松庵的书画作品,排列整齐,或是吉祥的花卉,或是灵动的鸟兽,或是栩栩如生的人物,每一处图案、每一幅书画都蕴含着深意,体现出主人的教育理念和对美的追求。
出了大门,左边原来有一片房屋,由邻居陈家人居住,如今早已被拆除,只剩下一片空旷的平地,与周围的建筑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往昔的喧哗与生机早已不复存在。
地坪前靠马路边,有一道围墙,围墙并不高大,却有着别样的韵味。墙上嵌着数十块诗词书法碑,那些石碑上的字迹,或飘逸洒脱,或刚劲有力。“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之类反映黎氏家风的诗联,在岁月的侵蚀下,依然清晰可辨。微风吹过,墙边的草丛沙沙作响,仿佛在为这些古老的诗联吟唱,让人不禁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思绪也随之飘远。我想象着黎氏家族昔日在这里读书、吟诗、论道的场景,那是怎样的一种儒雅与风流,怎样的一种对文化的尊崇与传承?
二
走出黎氏故居,车子向右转,直往故居背后的晓霞山。
据清康熙十九年(1680)《湘潭县志》卷一载:“晓霞山,近中路市,县南七十里,高耸东向,晓日晴雾,霞光烁然,故名。”又据《湖南通志》曰:晓霞山“其形东向,日照其顶,云霞灿然。元姜天麟筑室讲学于上。”民国年间,湘潭文人齐迋襄撰《晓霞山》曰:“山势桓绵三十余里,层峦叠峰,高耸云间。由北而望,三峰鼎峙,如笔架然,土人又称笔架山。”
晓霞山又名笔架山、饶笋山,海拔451.3米,为南岳山余脉,且以“山奇、水奇、云雾奇”而著称。其山势奇险,沟壑纵横,云遮雾绕;山中植物资源丰富,古树参天,枝繁叶茂。
一年前,即2023年12月8日,我应湘潭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原主任委员、二级巡视员陈金亮之邀,偕湘潭黎氏文化研究会几位同仁,由晓霞山东麓的白石村和借山馆翻越晓霞山,行程30多华里,辗转抵达晓霞山西麓的菱角村和黎氏故居,对“白石求学之旅”作了一次初步的探索,回去后还写了一篇万多字的报告文学《踏访齐白石求艺之路》。
行约数百米,车子抵达老塘水库。印入眼帘的是一排霓虹灯,上面嵌着“晓霞山露营基地”几个白色大字,格外醒目,这便是“晓霞八景”之一的“快乐营地”。老塘水库由湘潭市民营企业家王德辉、李新明、胡建立投资开发,于 2007 年 10 月与村上签定协议,共建晓霞山旅游休闲山庄和养植基地。当年,他们在此建起别墅,开启休闲旅游篇章。2023 年 8 月,他们又投资建成晓霞山帐篷基地,为游客带来快乐露营新体验,欢声笑语在山间湖畔回荡。
冬日的老塘水库,俨如世外桃源,显得格外宁静,草地如茵,湖水清澈,倒映着山色树影。微风拂过,波光粼粼,令人陶醉不已。参加采风的诗人、作家们,来到露营基地中央,在石凳上坐下来稍事休息,聆听着鸟儿的歌唱,感受着微风的轻抚,沉浸在大自然的静谧与美好之中。这时,王德辉先生派人送来了采风横幅,女诗人李宁路提议大家来个合影。于是,诗人、作家们来到白色霓虹灯后,站成一排,扯起大红横幅,在一片欢笑声中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诗人、作家们漫步草地,欣赏着湖光山色,放松着身心,让新鲜的空气洗涤心灵的尘埃,寻找都市中久违的宁静与平和,也为创作积累着灵感与素材。
听王德辉先生介绍,目前,他们正联手筹资打造黎锦晖音乐广场。黎锦晖,这位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的音乐作品如《毛毛雨》《桃花江上美人多》等曾风靡一时,在大众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他名字命名的音乐广场,无疑将为晓霞山增添更多的艺术魅力与文化氛围。我漫步水库边,感叹企业家们的远见卓识,他们在这片青山绿水间植入文化与休闲,让晓霞山在自然风光之外,有了多元的魅力。
三
离开老塘水车,驱车而上。起初山势较为平缓,山路蜿蜒曲折,犹如一条丝带缠绕山间。继续前行,山势渐陡,通往白竹坳的道路越发险峻,一侧是高耸的山峰,一侧是幽深的峡谷。山深林密,修篁掩映,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一串串金色的斑点。鸟儿在林间欢唱,婉转的歌声在山谷回荡,似在欢迎远方的客人。
晓霞山层峦叠嶂,轻纱似的薄雾缭绕其间。太阳透过云层,撒向大地,晓霞山的色彩也变得丰富多彩。放眼望去,山峦起伏,云霞飘绕,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行约 1000 米,抵达白竹坳。这便是晓霞山的东北入口处,亦为“晓霞八景”之一的“竹坞风清”。笔者有诗云:“坳上风清关口雄,修簧掩映画图中。罗家坡下人依旧,鸟语花香艺圃红。”这里过去是国营晓霞山林场二工区所在地,如今为省级森林公园——齐白石森林公园的办公地点。
1946年6月,语言学家黎锦熙由北平回到长沙,偶遇老乡、湖南《大公报》主编张平子,回忆40年前两人筹组“德育会”遭通缉“回乡避匿”的往事,不胜感慨,素以“捷才”著称的张平子,提议二人作诗,并率先吟了一首七律。黎锦熙随即和道:
才华夙誉动乡关,须鬓新颁衬玉颜。
浩劫信君无死理,穷边喜我得生还。
犹闻竹坳余三径,更幸塘冲保一环。
忆否曾祠册年事,策勋垂史不相攀。
颈联“犹闻竹坳余三径,更幸塘冲保一环”中的“竹坳”“塘冲”,分别指黎家老屋后的白竹坳、张家老屋所在的南塘冲(今新塘),两家相距仅数华里。
2008 年,湘潭市民营企业家李凤萍斥巨资,租赁承包晓霞山林场,投资开发晓霞山文化旅游风景区,并将白竹坳工区作为办公场地。同年 8 月,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省级齐白石森林公园,并筹备成立晓霞山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晓霞山旅游开发从此开启了新的篇章。
2013 年,公司在白竹坳建成办公楼一栋,同时作为文艺接待中心。不久,这里便接待了来自长沙的一批知名作家,他们中有时任省作协党组副书记、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游和平,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南大学教授章罗生,著名作家余艳、纪红建、胡启明以及湘潭作家陈金亮、欧阳伟、王杏芬等。他们在此逗留一晚,以笔为媒,与晓霞山展开深度对话,用文字记录下山川之美、人文之秀,创作出一篇篇佳作,让晓霞山的美誉得以广泛传播。踏入这片充满生机与创意的区域,诗人、作家们便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崭新的布局、巧妙的设计,将自然景观与艺术元素完美融合。站在文艺接待中心,仿佛能触摸到那些过往的文艺气息,它们在空气中弥漫、交融,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书写文艺的华章。大家时而驻足欣赏精心打造的园林小品,时而抬头仰望,透过树叶的缝隙感受温暖的阳光,领略艺术的创新与传承,思考如何将传统艺术精神融入现代文创之中,让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魅力。
四
盘桓片刻,一行人离开白竹坳,驱车前往中林寺。途中需穿过长长的林荫道,大约十华里。蜿蜒的山路,如同一条灵动的蛇,悠然穿梭于晓霞山的怀抱之中。
车子沿着山道前行,途经晓林桥、笔架峰麓、狗头寨等景点。沿途山道弯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枝叶交织在一起,林荫蔽日,风景优美。经过圆通寺旧址时,车子没有停下来,向上一拐,直上中林寺。道路更加陡峭,需拐几道弯才能抵达。中林寺乃“晓霞八景”之一的“中林晚磬”,也是齐白石、王仲言、黎松庵等人常来吟诗作画的地方。笔者曾有诗云:“山寺重开淑气清,暮云天远故人情。松庵白石留余韵,钟磬悠悠卜太平。”
中林寺位于晓霞山西面,距峰顶仅100多米,规模为一进。晓霞山宗教文化根底深厚,历史上曾有寺庙48座之多,僧尼云集,香火旺盛。其中,较为著名的寺庙有两座,中林寺即为其一。寺庙周围绿树环绕,花草簇拥,左边有大片人造风景林;寺内雕梁画栋,飞金流丹,中央有一镀金观音菩萨。寺门上挂着一楹联:“中通仙境;林无俗情。”为镂心诗翁林薮所题。佛堂两边,前后挂着两副木刻长联,分别由我和陈金亮先生所撰,著名书法家康博文、易上元所书。
2005 年,在湘潭县政府的支持下,民营企业李凤萍先生投资开发晓霞山,建成齐白石森林公园,同时决定恢复晓霞山中林寺,并斥资百万元为主捐建。同年 9 月奠基,2008 年 12 月竣工并举行开光仪式。随着寺庙的落成,这里终日暮鼓晨钟,磬声悠扬,敲醒了沉睡的晓霞山,迎来了八方游客,也迎来了晓霞山新的发展契机。
如今的中林寺,庄严肃穆,红墙黄瓦,在绿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走进寺内,香烟袅袅,信徒们在虔诚地祈铸,那一份宁静与祥和,让人们的心灵得到片刻的慰藉。诗人、作家们满怀敬畏之心而来,踏入这片净土,在佛堂与回廊间徘徊,欣赏着佛像和两旁的木刻对联,感受着佛教文化的深刻内涵。人们追寻着超尘脱俗的宁静与淡然,思考着佛教与艺术之间的微妙联系,仿佛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中林寺左边有一片葱郁的树林,栽满了玉兰树、樟树、梧桐树,系共建林,旁边竖着一块“晓霞春林”的石碑。十几多年前,我和妻子曾捐资800元,在这里植下一棵白玉兰。如今这棵白玉兰枝繁叶茂,蓊郁挺拔,长势良好。看到这情景,我内心十分高兴,特意在碑前的石凳上坐下来留影。诗人蔡师竹见状,也来到碑前,一起照了张合影。
中林寺东南面300米处,峰顶有一个森林防火瞭望台,翻过山顶,那边便是齐白石的祖居地百步营,那里留下了齐白石早年的足迹。当年齐白石由东麓西老家星斗塘出发,爬山涉水,攀援而上,途经中林寺,行约40华里,到达西麓的长塘黎家访友求艺。由于山势太陡,加之有的艺术家年龄偏大,不便攀登,我只好劝大家别去登顶了。为了弥补这个遗憾,我提议大家背靠瞭望台方向照了一张合影,算是满足了大家的心愿。
五
离开中林寺,车子向山下开去,来到圆通寺旧址。昔日古刹,如今已成为湘潭县烈士陵园。前面的三人塑像肃穆,牌楼上“浩气长存”四个大字苍劲有力,“人民英雄纪念碑”高耸入云。仰望云天,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晓霞山这片热土,曾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与历史的厚重,从昔日的梵音袅袅到如今对英雄的深切缅怀与无限敬仰,始终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信仰。
圆通寺距中林寺约300米,与鸡公岩遥遥相对,俗称下庵子,分为前、后两进,过去是晓霞山规模最大的一处古刹。前进有大门三孔,中门最大。上面嵌有祁阳石刻“圆通寺”三字。两旁对联写道:“圆泽三生石;通天百尺台。”寺内悬有一联:“千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前厅中立刘备、关羽、张飞三尊镀金塑像。关云长两旁联曰:“立志在汉朝,削魏吞吴,安邦护国扶社稷;精灵贯日月,青龙偃月,殄灾降魔庇下民。”后进立有如来佛镀金菩萨,高一丈有余。左边有棵大白果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约数百年历史。昔日王仲言偕诗友游此,曾作《九日游晓霞山圆通庵》诗云:
雨桧风篁绕讲台,秋光遥逐雁行来。
赪廊落叶纷如积,碧殿重阴黯不开。
俊鹘隔林如欲语,孤猿抱树为谁哀?
寒山踏遍寻归路,冲破疏烟步月回。
圆通寺毁于20世纪50年代末,白果树被砍伐,大钟也被炼了钢铁,寺址则作了国营晓霞林场总部,长达30多年,直到本世纪初还留有部分废弃的房屋。由于年久失修,该寺于2007年全部坍塌,原址被夷为平地。
晓霞山是革命老区,湘潭地下党组织的发源地之一,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据史料记载,到解放前夕,湘潭县(含现在韶山市和株洲部分地区)共有中共地下党员600余人,其中以晓霞山西麓石潭坝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就有485名。这些地下党员在白色恐怖下为抗日战争、迎接八路军南下支队过境和迎接湘潭解放做了大量的工作。当地建有湘潭县烈士纪念园和中共石坝区委南二支部地下党组织纪念广场,以纪念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贡献的先烈们。
2015年9月30日,是我国第二个烈士纪念日,新建于晓霞山的湘潭县烈士纪念园,举行开园暨烈士公祭仪式。上午10时,纪念园内一片肃静,开园暨公祭仪式开始。全场肃立,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少先队员深情献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参加公祭仪式的全体人员向烈士纪念碑行三鞠躬礼,并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瞻仰烈士纪念碑,向烈士敬献鲜花。
自从烈士陵园建成后,每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这里便成了湘潭县集会缅怀英烈的场所。
如今的晓霞山烈士陵园庄严肃穆,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耸立。碑身上铭刻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七个镏金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诗人、作家们表情凝重地走进陵园,来到纪念碑前,整齐地站成一排,面朝纪念碑三鞠躬,缅怀先烈们的业迹。然后,绕过纪念碑,观看纪念碑后的石墙。石墙上镶嵌一排汉白玉石碑,上面镌刻着一行行英烈的名字,其中许多人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如罗学瓒、彭公达、林蔚、杨昭植、卢冬生、梁鸿钧、韩联生等著名烈士,而更多的则是人们所不熟悉的名字。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湘潭县先后涌现出一大批革命烈士。据资料整理,全县共有烈士997名。为纪念、缅怀先烈,传承民族精神,2008年5月初,湘潭县在湘潭地下党组织的发源地晓霞山开工修建烈士纪念园,作为全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纪念园占地7900多平方米,可容纳600余人,包括纪念广场、纪念牌坊、烈士纪念名录、浮雕墙等附属设施。
之后,艺术家们来到“浩气长存”的牌坊前,站成一排,准备合影留念。陈以能先生与诗人刘尚美在前面拉开了横幅,随着女诗人李宁路手机咔嚓一响,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太阳从云层中出来了,晴空万里,远山近水变得格外明丽。冥冥之中,先烈们的英灵仿佛充满了感应,对艺术家们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激励着大家发扬英烈的精神,勇于担当,用作品传递正能量,为时代发声,为文艺的繁荣贡献力量。
六
离开晓霞山烈士陵园,采风队伍开始往回走。沿着蜿蜒而下的公路,经过“晓霞八景”之一“金鸡报晓”的鸡公岩,抵达熊家老屋——竹园。溪边有一座两层楼房的农家小院,看似平凡却不凡,这便是已故作家、戏剧家陈长工先生家的听竹楼,亦即“晓霞八景”之一的“溪边听竹”。
陈氏一门三父子,皆为作家,地道的书香之家。陈长工先生不仅是作家、戏剧家,还是诗人、民间文学家。他曾担任湘潭县文联主席,主编《韶峰》杂志,著有中篇小说《鸳鸯盒》(与人合著)、文学作品集《竹韵》等。任职期间,他不遗余力地挖掘和培养当地的文学人才,为湘潭县的文艺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在文艺的花园里默默耕耘,让文学的种子在湘潭县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
20年前,文艺村挂牌成立之初,陈长工先生家成为了六个联系户之一,迎接过不少文艺家前来参观、体验生活,见证了晓霞山文艺村的起步与发展。那时的听竹楼,常常传出文人墨客的谈笑声、吟诗声和创作时的笔耕声,充满了浓厚的文艺氛围。
长工先生的长子陈金亮,是湖南省作协会员,担任过市作协副主席,长于小说、散文创作,出版过文学作品集《听竹有声》等。20年来,他一直热切地关心晓霞山文艺村建设,积极联系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改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为文艺村的发展出谋献策,尽力回报桑梓,付出许多心血。
长工先生的次子陈柱,为人低调,热爱文学,也是一位散文作家,在湘潭工作,曾在省、市报刊发表不少作品。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晓霞山的风土人情,作品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眷恋。
2020 年 12 月 6 日,陈长工先生因病逝世,享年 80 岁。他的离去,如一阵秋风,吹落了门前的繁华,也送走了山村的热闹。如今,这里铁锁高悬,徒留寂静。站在听竹楼前,我们心中满是对陈长工先生的缅怀与敬意,也感叹时光无情,世事无常。但那曾经的文艺盛景,如同一坛老酒,在岁月中发酵,愈发香醇浓郁,成为晓霞山文艺村永不褪色的记忆。
七
下午4点半,大家驱车回到菱角村村委会——晓霞山文艺村大本营。金亮先生和黎氏文化研究会会长黎青松、菱角村党总支书记冯美林还在张罗着书画笔会。从株洲赶来的书画家马立明先生,以及湘潭书画家冯立根、唐启文、黎石城等仍在挥毫泼墨,画个不停。见我们回来了,金亮先生提议大家稍事休息,一起合个影,我欣然应允。于是,大家站成一排,留下了难忘的瞬间。
合影之后,我独自来到村委会院内转了转悠了一圈。这里是晓霞山文艺村的大本营,也是“晓霞八景”之一的核心景点——“菱角缥缃”。十几年前,这里每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万册图书室墨香四溢,文艺宣传队歌声嘹亮,诗词书法碑坊镌刻着文化的印记。还建立了中国艺术报爱心书屋,累计藏书 2 万余册;办起了村刊《晓霞山》丛刊,迄今已编印九期,一本本刊物记录着晓霞山的文艺点滴与岁月变迁。
这些年来,省、市文联频频在此开展活动,文艺家们纷至沓来,给晓霞山和菱角村带来了人气;湖南商学院(今湖南工商大学)师生定期前来开展社会实践,活跃了村里的文化氛围;晓霞山文艺宣传队表演的节目精彩纷呈,呈现出蓬勃生机。这里是晓霞山文艺村的心脏,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源源不断地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
晓霞山文艺村采风活动结束了,大家收获满满,高兴地踏上了归程。
这次采风活动,犹如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诗人、作家们欣喜而来,满意而去。从黎氏兄弟故居的历史沉淀,到现代企业家在老塘水库的创新开拓;从白竹坳的文艺交流,到圆通寺旧址的历史变迁;从中林寺与齐白石的艺术渊源,到熊家老屋的文艺传承;再到菱角村村部的繁荣景象,每一站都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晓霞山文艺村的光辉历程。这不仅是一次对晓霞山自然与人文景观的饱览,更是一次对文艺传承与发展的深刻感悟。
在时光的长河中,晓霞山文艺村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华彩乐章。在未来的岁月里,晓霞山文艺村也将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探寻、书写、传承。
写于2024年11月21日
12月16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