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欣赏香火龙,是在土桥镇永安村。
汝城香火龙被打上“四旧”烙印后,好些年没敢“抛头露脸”。上世纪八十年代,永安村民终于重新点燃香火龙。那年刚过春节,一同事告诉我,农历十八永安要舞香火龙。他很亢奋,好像前九次相亲失败,这一次相亲直接钻被窝了。我则仅仅噢了一声,没半分感觉。在读《近十年之怪现状》时,见第十九回中有这么一句话:“果然湖光山色,令人赏心悦目”。又想起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采薇》中有一段描述,即:“两人到山脚下一看,只见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里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真是连看看也赏心悦目。”这两段话均用了“赏心悦目”这一成语,又都道出了“赏心悦目”的前提,即亲眼所见实物。有书友称,素日喜读周作人的文章。在他看来,鲁迅字句不悦其目。读者也有一印象,鲁迅的文章像“投枪”,像“匕首”,除了“冷酷”,就是“无情”。伟人更是由衷称道:“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一代主将!”仿佛这就是一个“盖棺论定”的说法。其实,鲁迅也写过很多有“婉约派”风味的文章。他同样多愁善感。刚才所列《采薇》一段文字,即可佐证。再说《秋夜》,鲁迅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两句话看似累赘,却无意间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孤寂,还有无奈。拿这两段文字一晒,就是想证明我当时之所以没兴奋的原因。毕竟在先前,仅仅偶尔听老者聊过香火龙。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龙”的描述,很难调动我的兴趣。哪怕我最终在永安村“露脸”,也是遭同事连“哄”带“骗”拽进村里的。我在永安村亲眼看到香火龙时,突然想到可把鲁迅的话改写成:“在永安村,可以看见池塘旁有两条龙,一条是香火龙,还有一条也是香火龙。”其实,香火龙仅有一条,只是途经村中池塘时,水中立刻有了一倒影香火龙,一正一反,似乎游戏雌雄。如此“篡改”大师文章,斗胆了,却让我获得与鲁迅先生迥异的心情。我不无奈,我不孤寂,我享有人山人海的热闹。看到那么多人拥挤在一块,我当即有点后悔。我不太喜欢蹭热闹。至今,我仍喜孤寂。但当看到香火龙被燃现形时,我立刻被现场的景象震撼了。而且,是彻底被震撼。
这一刻,我对香火龙有了直观的感觉。我承认,这才是腾云驾雾、呼风唤雨、降福人间的中国龙!
过后,我对香火龙渐渐有更多了解。
汝城香火龙最早起源于祀龙止雨、祀龙止水。有人称,它的形象来源于当地寺庙中有关的壁画和雕塑。我曾作踏访汝城某些寺庙,可惜它们年久失修,大多成了废墟,壁画难觅。不过,扎龙人经常会很热情向客人介绍香火龙制作手法。他们会说,香火龙要使用的材料,都是取自当地所产的稻草、棕叶、南竹、向日葵杆,其中最关键的东西,当属龙香。一位范氏老人跟我强调过:“龙香特制的,掺不得半点假。”他们也会说,先用稻草扎成数百米,直径4厘米粗线的“赵公鞭”,盘旋待用。正式动手扎龙时,分节依次用赵公鞭扎成龙头、龙颈、龙身与龙尾,龙身为每节一拱,再在合适的位置扎上龙足、龙爪和龙脊。如是圆龙,则不现足。挺有讲究吧。整条香火龙,最复杂部分当属龙头,同时也是精美绝仑的部分。扎龙头时,先生角,次生嘴,依次再扎龙须、龙眼、龙耳、龙牙、龙鼻、鼻须、龙额、龙珠。由此及彼,环环相扣,一个整体的龙身轮廓便成了。他们还会跟你介绍,龙香长约60厘米,按造型插遍龙香,每条香火龙大约需龙香4万支左右,密密匝匝,甚是壮美。插好龙香后,在祖祠前一一上架,人们会将每一节构件用竹竿绳索连接好,装上抬杆。即是大功告成。
万事俱备,只欠燃香。
什么时候点燃香火龙呢?在元霄节前后,挑个好日子。印象中,时间最晚不会超过正月。这时候的香火龙,几乎可以燃放出最浓烈、最接地气的“年味”。
在永安村观龙时,随着数十声三眼铳响彻天空,便昭示吉时已到。“龙灯会”会长一声号令,村民们立刻手持明火把伸向长龙。他们除了燃香火龙,还要点燃今晚的配角——狮子、鱼身躯上的香火。不一会儿,黑夜中的火龙“活”了起来,点点火光在风中闪烁,既如龙躯浑身裹着珠光宝气,又散发着一股瑞霭祥烟。
会长又是大呼一声,三眼铳、花炮顿时轰鸣如雷,鼓乐喧天。100多位青壮年当即振奋而上,准备抬龙。舞龙头8人一组,其余两人一扛。众人吆喝一声,有山崩地裂之势,便让一条3千多斤重的香火龙抬至空中。它的行进路线挺讲究,首先要往宗祠大门绕上三周,一旋一拜。三拜之后,香火龙便在明亮龙灯引领下,紧随一只香火牌坊以及一对狮子、一双鲤鱼,开始往村内的主道和村边游走。黑夜中,唯见长长的巨龙翻滚前行,仿佛浮于空旷寰宇,奇丽无比。香火龙一路前行,途经学校、村委、商家、住户门口时,主人都会燃香,放鞭炮,以及抱拳作揖。这叫“接龙”!这叫“接福”!这叫“接平安”!香火龙心有灵犀,当即回应,抖几下龙头,又甩几下尾巴。香火龙这般叩头回礼,算是最让主人开心的赐福。走完所有的路线后,香火龙又会回到祖祠堂前,再作三次叩头。至此,龙香几近燃尽烧完。时间可算得精准呵。不仅考虑到了龙香长短,还得观准风力大小。一旦风大,龙香燃烧当然要快些。反之,则慢多了。这都要依赖会长的“掐算”本事。这时,香火龙会被缓缓盘拢三圈,置于地上。又有一讲究,龙头必须居其中央,面向祖祠。刹那间,最热烈的场面出现了。村民如潮水般涌向火龙,手脚麻利地扯出根根龙香,径直带回家,插在神龛或畜栏门边,祈求家庭平案吉祥、六畜兴旺。龙香被扯去后,仅剩下草龙的骨架。会长再次下一声令,龙者点起火把伸向“干瘦”而蜷缩的“龙体”。在鞭炮鼓乐声中,“龙体”燃起熊熊大火,火焰直舔九天,寓示龙升天下。这就是所谓的“化龙”。
第二天,村民们将焚化的龙灰用畚箕装好,一一挑到河边。在阵阵欢悦的伴奏曲中,人们将龙灰撒下河流。这个很有仪式感的环节叫“送龙”,寓意龙归大海了。至此,这场祈福舞龙才宣告圆满结束。也预示着,这年又是风调雨顺。
我蓦然想到,去年10月开始,至今年六月初,郴州雨水过于旺盛。郴州,早已宛如一座“雨都”。除了江水滔滔,连一件衣服晾晒半月,也未见干爽。五一回汝城陪老妈时,寻问汝城天气如何,答:该下雨时下了,该放晴时晴了。郴州城区与汝城同属一区,却是“两重天”。今年初春汝城又舞动了香火龙,看来挺“灵验”。汝城香火龙可否引入郴州市区,祈福止雨,顺便让郴江河也歇息一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