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园园:
那天,你穿着喜庆的新娘装迈进家门的一刻,有个词在我的心里一闪:儿女双全。
我一直想有个女儿。当年我怀孕时,我们夫妻俩曾给未出世的孩子起了一信纸的名字,竟不自知都是女孩儿的名字,以至于医生抱着我刚生出的男婴问名字的时候,我和他的爸爸都不知所措。情急中,还是他的姥爷说:“这孩子卯年卯时生的,就叫卯卯吧。爷爷家不喜欢这名字再改。”
现在,卯卯长大了,又娶你进门了,我也有一个女儿了。你迈进了一个新家门,我心里多了一个新家人,我们共同的新生活开始了。可是,我该怎么做一个女儿的妈妈呢?
“恭喜晋升婆婆!”当我听到太多这样的祝福,当我能静下来的时候,我意识到,在你的面前,我除了有妈妈的身份,更有着婆婆的身份。由此,我又意识到婆婆与妈妈是有区别的。而且,我没当过婆婆,没学过当婆婆,不知道怎么当好一个婆婆,但是现在,我当婆婆了。你,园园也是,没学过当儿媳,不知道怎么当儿媳,现在也当儿媳了。这样看来,我们都是新身份的新学生,我们得一起学习、进步呢。所以,我告诫自己收敛点儿,不要忘乎所以,最好能避免这样的荒唐:从我们新生活的开始,我和身边人就拿一把亲闺女的尺子论你的长短。反过来,园园你和身边人也拿一把亲妈的尺子论我的短长。呵呵,那一定会论出许许多多的短短长长来。
不知道这种习惯性的眼光和议论,会让当事人平添出多少的别扭和烦恼。不知道人们挥着这样的尺子,会轻易地裁掉多少儿媳和婆婆努力亲善的心意。
我们必须正视这不争的事实:无论我怎样努力,也无法替代你的母亲,就像在卯卯的心里,另一个母亲也难以替代我。
想起卯卯从五个半月大,无论刮风下雨我抱着他放到托儿所的日子;想起他刚学会走路,吃力地提着小食篮走进托儿所的背影;想起每天把他放到半托幼儿园门口时他的叮咛:“妈妈,你第一个来接我。”还有他上小学中学时的顽皮、被叫家长,考大学的艰辛和考上大学的喜悦。这一路的陪伴,这二十多年的经历,妈妈我在他的心中没人可替代。而园园曾经的二十多年,与自己的妈妈又有着怎样的彻骨经历?园园又怎么能够忘记呢?
结婚,抹不去娘家的亲情,只是又多了一份婆家的亲情。而要做到与婆家人相亲相爱,当然也要有一起陪伴的岁月,一起经历的故事。
自当了婆婆就不断听人说:“婆婆就是婆婆,你做得再好也成不了亲妈。”唉唉,我们的耳根总是不得清净。我不喜欢这话,但也不能不思量这话。也不知道你都听到过什么样的话。我只能在心里又一次告诫自己:努力做一个好婆婆、好妈妈。不要表演,不要过分,要平淡,要长久。因为亲情是最平淡最长久的。
思来想去,我觉得,在婆媳关系这方面,西方人做得更明智些。因为婆媳关系在中国,家家都是个事,但在西方,婆媳关系在生活中占的比例很小,矛盾也少。首先,婆媳不在一起住,这就减轻了一个大矛盾。而我们现在完全有这个条件,你们能够在自己的小家里开始自己没有拘束的新生活。我没有去过西方,只凭我看到的有限书籍觉得,西方的婆婆都不过多参与孩子婚后的生活,更多的是给予尊重。甚至,儿媳称呼婆婆用的是名字。
当然,我们是一个东方古国,我们有我们的传统和习俗。但是,让生活更简单更舒适的做法,我赞赏,也愿意学习。我想我们的相处首先应该让彼此舒适、不累人。那么,园园,我们先从朋友做起好不好?这样,我们是不是会更自在,更没有压力?因为我们要走到母女那一步,还需要一个相互了解、磨合、适应、理解和体贴的过程,也许我们之间还会有一些故事发生,就像你和卯卯的爱情生活,就像你在娘家和妈妈爸爸的家常生活,有哭有笑,有亲有怨,有一些高兴或不高兴的故事发生。
“你在他们家得做饭吗?”
“媳妇在你家吃完饭刷碗吗?”
“过年媳妇来干活吗?”
“婆婆给过你脸看吗?”
我们最好不让这些问题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刻意、小心、别扭、怨恼。谁得空谁方便就多做一点儿,谁心里不高兴就让她一边儿静静,有了不得劲儿就让它快些过去,明天永远是新的一天。最害怕那种后娘带孩子的关系,有了一次不好,前边九十九个好就都没了。哈哈,我俩之间的好与不好就一对一地削吧,我想我俩一定都是好胜于不好。园园,我将努力把我当儿媳时在婆家感到的不自在,不让我的儿媳你再经受。园园也不要以妈妈对你的点点滴滴来比较我。我们努力做朋友,做越来越亲近的朋友,亲情也就会水到渠成吧。
另,我还想多说几句。我曾经很害怕卯卯长大、结婚,生命中又多一个在另一个家庭长大的女人,害怕他们小夫妻也像当年的我们夫妻俩一样生气、吵架。但这又是免不了的。你和卯卯曾经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家庭,生活习惯与所思所想都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磨擦难免,争吵难免。生活就是这样的,也许通过争吵、磨合,你们才能更理解对方。
最后我还要说,如果你俩在实际生活中确实不和,在一起就是忍让对方,委屈自己,如果实在无法接受对方,也不愿改变自己,那就不要让自己太忍让,太委屈。这世上的每一个生命原是该活泼快乐的。如果分手,能还一个生命的活泼快乐,那我同意。
当然我最希望的还是你们能够克服矛盾,相知相容,两情相悦,执手偕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