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赵志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曾任湘潭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市委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
风华正茂的欧阳濂。1963年底摄于湖北宜昌。当时他正带着湘潭市歌舞团演职人员在当地演出《洪湖赤卫队》《南方来信》《赤道战鼓》等歌剧。
一
2004 年 11月下旬的一个深夜,时令已进入冬季,南方的空气比较燥,北风带着微微的寒意迎面拂来。我刚结束了一天的加班,走出河西市政府二院的大门,想着能快点回到家中,走进淋浴间,用热水舒缓一下紧绷的神经。就在这时,包里的手机突兀地响了起来。我掏出手机一看,是市委书记陈润儿的秘书向敏打来的。心头不禁“咯噔”一下,这么晚了,会有什么事呢?
我赶紧按下接听键,电话那头传来向敏同志急切的声音:赵主席,润儿书记找你,有重要的事。你赶紧给书记回个电话,书记还在办公室等着呢。
我连忙应道:好的,向秘书,我这就打。
停下脚步,我迅速拨通了润儿书记的电话。
喂——,是志超同志吗?
手机那头传来润儿书记沉稳的声音。
我赶忙说道:书记,是我。这么晚了,您还没休息,实在不好意思,打扰您了!
润儿书记温和地说:没关系,有个紧急的事跟你说一下。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丁来文同志打来电话,说你们文联的老领导欧阳濂同志在北京去世了。欧阳先生在湘潭文艺界资历深厚,德高望重,是文艺界的一块招牌啊!所以,组织上希望你亲自跑一趟北京,代表家乡、代表组织去悼念欧阳先生,向他的亲属致以深切的慰问。你这边尽量快些出发,事情比较急!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报告书记,我这就回去准备,明天一早动身!
“还有啊!”润儿书记的语气变得稍微凝重了些:据说家属提到了欧阳濂同志医疗费用报销的问题,你这次去,要和家属好好沟通,了解清楚情况,回来后争取和财政部门协调,按照政策合理解决。一定要让家属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我毫不犹豫地答道:书记,请您放心,我一定认真落实您的指示,妥善处理好这件事。
挂了电话,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远方......
欧阳濂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位令人敬重的人物呢?
这位老先生为人风雅、厚道,在湘潭文艺界和收藏界声名远扬,威望极高。他交游广泛,朋友中既有下里巴人、贩夫走卒,亦不乏阳春白雪、达官贵人。就说省委宣传部分管文艺工作的副部长丁来文先生吧,雅好收藏,那可是欧阳先生在收藏界的至交好友,二人情趣相投,往来密切。欧阳先生的两位公子乐耕、立耕在湖南新闻界、演艺界也是小有名气,备受赞誉。
想到这些,我越发觉得市委书记对欧阳先生的离世如此重视,实在是顺理成章的事。
回到家里,我径直走到电话机旁,开始拨打电话,连夜安排行程、调度工作。随后,又匆匆忙忙地打点行装。
二
第二天上午,我偕同市文联机关工作人员周作加,还有一位与欧阳濂先生往来密切的农民画家胡维岳,三个人迎着冬日明媚的阳光,踏上了前往长沙黄花机场的路途。
帕萨特小车在芙蓉大道上奔驰,两旁的树木在车窗外掠过。我脑海里像过电影一样,浮现出一幅幅往昔的画面——那是欧阳濂先生的活生生的生活片断。
欧阳濂先生祖籍湘潭县古塘桥,1929 年6月出生于湘潭市东平镇一个富裕农家。这个家庭是一个耕读传家的书香世家,其祖上曾涌现过清代书法家、医学家欧阳兆熊、欧阳勋父子等名家,为这个家族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浓郁的书香氛围熏陶下,欧阳濂自幼便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热衷书画鉴赏。这份热爱,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燃烧,成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1941年,欧阳濂开始进入当地小学读书。1948年,他勉强读完初中。中学期间,曾参加“反饥饿、反迫害”的学生运动。1948年夏,任教于刘氏日新小学和郭氏族校从政小学。1949 年,由地下党组织安排入李氏杨美小学任教,曾参加“一五”减租、暴动抢粮、迎接解放等革命活动。同年3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9月,考入长沙地委(即湘潭地委前身)建设文工团。
新中国成立后,欧阳濂投身于文化工作。先后担任湘潭建设电影院副然理、经理,湘潭市人民政府扫盲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市文化馆副馆长、馆长,市花鼓剧团副团长,市文化剧场经理,市总工会宣传部干事,市工人文化宫副主任.市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市文联党组成员、副县级调研员等职。这意义非凡的工作经历,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为他开启了接触名家书画的奇妙之门,也为他的收藏之路奠定了基础。
在文物古籍保护方面,欧阳濂以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勇挑重担。他深刻认识到文物古籍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瑰宝,对于传承民族记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于是,他不畏艰难,深入湘潭民间各个角落,仔细搜寻那些散落的文物古籍。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将众多珍贵的文物古籍收集起来,并送交省图书馆妥善保存。欧阳濂先生这一壮举,为文物古籍的传承与保护筑牢了根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繁荣地方戏剧方面,欧阳濂更是竭诚尽智,勇于担当。在担任湘潭市花鼓戏剧团、市歌舞团、市文化馆等负责人时,他将地方剧种的抢救保护视为己任,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1963年3月13日,为配合“廖春山艺术生活55年纪念活动”,时任湘潭市花鼓戏剧团团长的欧阳濂,亲自撰写长文《曲献百花园经传众弟子——记花鼓戏老艺人廖春山》,在《新湖南报》上登载,大力推介湘潭著名花鼓戏艺人廖春山,让这位民间艺术大师的精湛技艺广为人知,为地方戏剧的传承树立了榜样。
“《放风筝》在庄严的怀仁堂,向敬爱的毛主席和中央负责同志作了汇报演出。当周总理斟上满满一杯酒走上前来向他敬酒时,他按捺不住满怀的兴奋和激动,两颗感激的热泪掉落在酒杯里……”欧阳濂笔下的这篇文章,真实生动地记述了一位花鼓戏艺人,在旧中国吃过常人不能想象的苦,解放后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成为了一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的感人故事。特别叙述毛主席观看廖春山演出的《放风筝》的情景以及周总理为廖春山敬酒的史实,十分传神,弥足珍贵。
对于戏剧家张伯衡、唐绍明等著名的湘潭民间艺人,欧阳濂不仅关注他们的艺术发展,更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四处奔走协调,妥善解决他们的编制问题,给予稳定的生活保障,使两位艺术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
湘潭市京剧团的成立,更是欧阳濂先生精心谋划、努力推动的成果。而花鼓戏《龙头杖下》《深宫欲海》等剧目进京汇报演出,也与欧阳濂先生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密不可分。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心血,为繁荣地方戏剧事业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世纪80年代,湘潭市文联、市文化局领导班子成员与部分文艺家合影。前排左起:杨振文 李昶林 李霞生 不祥 罗海鸥 阳光 不祥 欧阳濂 江石彬 魏新阶 后排左起:陈名顺 陈元初 不详 叶舟 汤清海 周宗岱 秦明良
1983 年,欧阳濂先生担任市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参与发起由文化部、中国文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建立齐白石纪念馆及纪念齐白石诞辰 120 周年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他不遗余力,扎实工作,为该馆征集了大量珍贵的藏品。每一件藏品的背后,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智慧,展现出对书画艺术的深深热爱和无私奉献。尔后,他马不停蹄地参与筹建齐白石研究会、白石书画院及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湘潭分校。在担任书画函大常务副校长期间,他呕心沥血,奔走操劳,亲自主讲《中国书画及中国古代艺术品的鉴定与赏析》,精心编撰《中国书画鉴赏教程》。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推动湘潭的文化事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
小车进入黄花机场,径直开到了航站楼。我们和周作加、胡维岳三人迅速下了车,直奔候机大厅。大厅的日历上显示:2004年11月25日。
过安检,检票,我们快步登上了飞往北京的飞机。
晴空万里。飞机上,我无心浏览机窗外的蓝天、白云,开始回忆自己与欧阳濂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酝酿着悼词的内容。
我与欧阳濂先生的相识,始于 2001 年12月,即我到市文联工作以后。那时的他,虽已退休十余年,却依然对文化事业满怀热忱。他时常外出参观访问,广交朋友,游览名山大川,寻觅生活中的艺术灵感。回到湘潭后,一有时间,便到市文联机关来走走,看看同志们。市文联当时在市政府一院(今雨湖区政府一院)前栋四楼办公,那栋充满历史韵味的苏式建筑,见证了欧阳先生的一次次亲切来访。
欧老为人风雅、开明,每次来,都很客气地和我们打招呼,楼道里总是回荡着他爽朗的声音,如同一缕缕温暖的阳光,驱散了阴霾。他关切地询问大家的身体、生活、创作情况,但从不提及单位和家中的琐碎之事。他的豁达与淡然,让人深深感受到一位长者的高尚品质和宽广胸怀。
有一次,欧老盛情邀请我们班子成员去他家里做客。他的家位于市平政路,是一座江景房,推开窗户,即可望见悠悠北去的湘水。家里犹如一座艺术的宝库,墙上挂着一幅幅精美的字画,玻璃柜和书架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古玩。欧老热情洋溢地向我们介绍每一件藏品的来历和价值,眼中闪烁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在他的讲述中,那些藏品仿佛都有了生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辉煌。他的夫人郭丽君女士和女儿则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可口的家宴,每一道菜肴都饱含着家的温暖和幸福。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先生一家的温馨与和谐,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爱的艺术殿堂。
欧阳濂先生为人善良厚道,怜贫恤苦。他的善良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着他人的人生道路。据说气功大师侯希贵早年落难时,被批为“牛鬼蛇神”,漂泊江湖,辗转到了湘潭,举目无亲,处境艰难。欧阳濂先生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收留了他,慷慨地接济他的衣物,安排他的食宿,帮他渡过了艰难的岁月。这份善良和义气,犹如冬日里的暖阳,温暖了侯希贵的心灵,令侯希贵感激了大半辈子。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欧阳先生的行为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辉和善良的力量,成为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佳话。
欧阳濂对年轻人也十分关爱,收藏家喻其君,是欧阳濂先生的晚辈,因为都爱好收藏,两人结成了忘年交。喻其君回忆说:“我经常在他家吃饭,聊古玩,赏他珍藏的字画、古籍、瓷器、砚台。平时,他爱习草书,还题赠过一幅书法给我。”
1990年12月,欧阳濂先生离休了。之后,他继续担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湘潭分校副校长,专事书画艺术人才的培养。
欧阳濂先生教子有方,家风良好。几个儿女均能自立,各有作为。几个儿女的名字也得很有韵味,如乐耕、立耕、三三、双双、了了,颇有书香味,连起来念也颇有节奏感。
欧阳乐耕
长子乐耕曾是湖南电视台著名记者,他以敏锐的新闻嗅觉和精湛的文字功底,为观众带来了许多精彩的报道。后来,乐耕赴日本从事外交工作,成为中日友谊的使者,为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次子立耕搏击商海,是一位成功的实业家。而他最早是一位演员,曾在电视连续剧《乌龙山剿匪记》等剧中饰演过角色。后来,他转行从事物业,在北京打拼,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将物业搞得风生水起,积累了第一桶金。之后,立耕毅然投资影视界,凭借着敏锐的艺术眼光和创新精神,在影视界崭露头角,成为一位制片人,参与拍摄过多部影视作品。
晚年的欧阳濂先生为疾病所折磨,无奈之下,由立耕接到北京治病。乐耕、立耕兄弟孝思不愦,二人齐心协力,精心安排,让父亲住进北京医疗条件颇佳的协和医院,请医术最好的医生看病,极尽孝道。那时,乐耕已离开湖南电台,到日本发展。由于文艺界、收藏界朋友众多,乐耕常常抽出时间回国,去看望患病的父亲;有时还会带回来一些名家字画、古玩给父亲欣赏。这份孝心,如同泉水,滋润着老父的心灵,给了他极大的慰藉。
四
下午,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我们一行三人走出偌大的机场,欧阳立耕先生早已派来专车迎接。在机场出口,我们见到了司机。然后上了一辆面包车,直奔二环线内的一家宾馆。
北京的冬天十分寒冷,凛冽的寒风刮在脸颊,有些生疼。大街上车水马龙,人们沉浸在一片忙碌之中。此刻,这座繁华的大都市在我眼中却显得格外沉重和哀伤。
这一年,我已是第二次来北京了。记得上一次来还是6 月,熏风拂面,天气有些炎热。正值欧阳濂先生年满75周岁,家人们在北京为他摆酒庆贺,我代表市文联专程赴京为老领导祝寿。名义上是祝寿,实际上是代表机关全体同志去看望身患重病的离休老干部,送去组织的关怀和集体的温暖。
那一天,酒店大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高朋满座,名家大咖云集。宾客们欢声笑语,络绎不绝。气功大师侯希贵,中国“隶书圣手”、著名书法家夏湘平,中央美院教授、著名画家许仁龙,以及著名画家龙力猷等名家纷纷前来贺寿。他们多是湘潭人,与欧老有同乡之谊;特别是许仁龙、龙力猷两位著名画家,更是受到过欧阳先生的提携和栽培,他们的成就也曾为欧阳先生增添了不少光彩。那场面,真可谓群贤毕至,星光熠熠,让我大开眼界,至今仍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
大厅正中,欧阳濂先生身着一身紫红色的唐装,胸前佩戴着一朵鲜艳的大红花,面色红润,端坐在太师椅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当时,欧老虽重病在身,却依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高兴地接受着宾客的拜贺。他的笑容如同绽放的花朵,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那一刻,我也感受到了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友情的珍重。
“欧阳主席,您好!”我快步走上前去,恭敬地喊了一声。
欧阳濂先生抬起头来,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满是欣喜地看着我,仿佛看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双手紧紧地握住我的手,激动地说:“哎呀,赵主席来了!太好了,欢迎你啊!”接着,他又转过头,对着立耕先生和蔼地吩咐道:“立耕啊,你这几天陪着赵主席在京城好好逛逛,尽尽地主之谊。”我连忙推辞道:“欧阳主席,您的心意我领了,可单位实在是有太多事等着我回去处理,这次恐怕没时间多逗留了。”老先生微微点头,眼中满是理解和不舍。
拜寿之后,我怀揣着对先生的祝福,匆匆离开了北京。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心里默默祈祷着欧老能够战胜病魔,早日康复。然而,世事难料,尽管有良好的医疗条件,但毕竟沉疴难起,仅仅过了半年,便从北京传来了先生逝世的噩耗:2004年11月23日,欧阳濂先生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76岁。真没想到,病魔就这么残忍地夺走了先生的生命!
“主席,到了!”这时,同伴周作加提醒道。他的话把我拉回到现实中来。
车到宾馆,与乐耕、立耕兄弟见过面,我们顾不上休息,便迅速投入到欧阳濂先生的治丧工作中。看着灵堂中先生那慈祥的遗像,往昔与他相处的点点滴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对文艺事业的满腔热忱和无私奉献,他平日里对我们这些晚辈的关怀与教导,都成了我心中最珍贵、最难忘的回忆。
五
2004年11月27日上午,欧阳濂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一大早,寒风凜洌,寒气袭人,我便和两位同伴赶往八宝山殡仪馆。
欧阳濂先生逝世的噩耗传到湘潭,连日来,文艺界人士悲痛万分,纷纷撰写挽联和诗文,悼念这位德望重的老艺术家。
这两天在北京,我在认真起草欧阳濂先生悼词的同时,还抽空写了几副挽联:
首先,以我个人名撰联挽欧阳濂先生:
痴心革命六十年,崇艺崇文,尤热忱文保,叹药石无灵,佳儿孝女千行泪;病榻缠绵数余月,思亲思故,更眷恋故乡,悲回春乏术,京阙湘城两地哀。
然后,以湘潭市文联名义撰联挽欧阳濂先生:
闹学潮,迎解放,从艺从文,雅趣寄收藏,求真执善怀公仆;办函大,育英才,尽心尽力,京城传噩耗,后乐先忧失典型。
接着,又代同去的市文联周作加先生撰联挽欧阳濂先生:
函大育人,霁月光风亲矩镬;湘中迎解,丹心热血铸忠魂。
另外,还代中国书画授大湘潭分校部分校友及文艺界人士撰联二副,挽欧阳濂先生。
其一曰:
一辈子尚艺崇文,怡情泼墨;大半生培桃植李,雅趣收藏。
其二曰:
由蒙馆启蒙,少喜诗画,中好收藏,毕生追求文艺;因学潮辍学,朝作良师,暮为伯乐,矢志琢育英才。
盖欧阳濂先生一生重艺崇教,甘为人师,培养不少弟子,著名画家许仁龙、龙力猷等皆得益于先生指点和汲引。
在这寒冷刺骨的冬日里,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默默地为这位可敬的长者送行,希望他一路走好。
北京八宝山殡仪馆
八宝山殡仪馆内,哀乐低回,气氛庄严肃穆。欧阳濂先生的生前好友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送别这位良师益友。当时参加欧阳濂先生追悼会的,有外交部副部长孔铉佑,解放军总政联络部副部长李宁等领导,还有不少艺术界名流,以及湘潭赶去的家乡亲友。我们怀着悲痛的心情,缓步走进灵堂。
灵堂正中,挂着欧阳濂先生的巨幅遗像,他的面容慈祥而安宁,仿佛在诉说着他对这个世界的眷恋。他的遗体安放在鲜花翠柏丛中,如同睡梦中安祥地沉睡着。
在遗体告别仪式上,我代表湘潭市文联致悼词,娓娓叙述欧阳濂先生的生平,高度评价其对文艺事业的贡献,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对他的敬仰与怀念,令在场的人深受感动。
之后,大家绕场一周,向欧阳濂先生作最后的告别。当我对着先生遗像三鞠躬时,忽然身边传来“嘭”地一声,有人匍匐在地,不停地叩着头。众人一看,原来是气功大师侯希贵先生在给欧阳先生使劲叩头,叩得地上“砰砰”作响,事后据说他额头上都起了包。那虔诚的弟子之心、深挚的师徒之情,感人至深,令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泪水模糊了大家的双眼,心中充满了对欧阳先生的哀思。
走出灵堂,太阳透过云层撒向大地,洒在身上,令人感觉格外暖和。参加悼念的人们带着悲痛和不舍陆续离去。我发现,和我同去的画家、原函大学员胡维岳眼晴红红的。
欧阳濂先生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他的一生,恰似一幅绚丽多彩、意境深远的画卷,他对书画艺术的挚爱,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人性之美的诠释,将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在这个时代,我们依然需要像欧阳濂先生这样的文化名家,他们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什么是真正的人生。愿他在天堂里继续与书画为伴,享受那无尽的艺术之美。
写于2024年11月4日
2025年1月7日修改
1月10日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