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家兄弟有多拼?(续)
赵志超

黎氏八兄弟合影(摄于1930年1月)
在湘潭这块充满历史底蕴与人文气息的土地上,岁月的长河汩汩流淌,黎氏八骏犹如一群璀璨夺目的星辰,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了晓霞山的天空,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早一段时间,我写了一篇《黎家兄弟有多拼?》,在《湘澧微澜》《湘潭日报》等媒体发表后,受到读者关注。由于篇幅有限,黎氏八兄弟尚有四位未作介绍,他们是:老三、地质矿产专家黎锦耀,老四、平民教育家黎锦纾,老七、著名音乐家黎锦光,老八、美籍华裔作家黎锦扬。好些读者很想看看这四位黎氏兄弟是怎么“拼”的,因此建议我补写上述四位人物,以求全面反映黎氏八兄弟的精神面貌。承蒙黎氏后人——上海黎泽荣先生、香港黎模捷先生不吝赐教,并补充相关资料,方得以打磨成文。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只有拼搏,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归根结蒂,爱拼才会赢,黎氏八兄弟的成功是拼出来的。
黎锦耀:“拼”出来的采矿传奇
地质矿产专家黎锦耀(1895—1953)
老三黎锦耀,字叔翊,是一位地质矿产专家,他以一种坚韧不拔的“拼劲”以及炽热深沉的爱国情怀,在人生旅程中镌刻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1895年11月24日(农历十月初八),黎锦耀出生于湘潭县中路铺镇菱角村长塘。兄弟八人,他排行老三,从小在浓厚的书香氛围中耳濡目染,长大成人。1917年,他毕业于湖南高等工业学校采矿冶金科。自此,他的命运与矿业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他以满腔的热忱投身于矿冶事业。不久,前往南京,担任了中华矿学社主事以及《中华矿学杂志》主编。
黎锦耀夜以继日,笔耕不辍,深入钻研矿业知识,精心撰写专业文章,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一心只为在我国矿业知识的传播与研究领域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为尚在起步阶段的中国矿业构筑坚实的理论基石。为了一个数据的精准性,他反复查阅资料,与同行热烈探讨,并亲自深入矿区实地考察验证。
当抗战全面爆发,国家陷入生死存亡的关头,黎锦耀内心深处熊熊燃起爱国火焰。他怀着对家乡的深切眷恋,毅然回到湘潭,不顾家人的劝阻,卖掉大量田产,全身心投入到盐矿与煤矿的开采之中。从矿山的规划、建设到开采,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参与,与矿工们同甘共苦,并肩劳动,不辞辛劳。
面对资金短缺、技术难题以及设备简陋等困难,黎锦耀四处奔走,积极筹措资金,寻求技术支持,想尽一切办法改进开采设备。尽管最终因诸多不可抗力因素导致亏损,但他从未有过丝毫的动摇与退缩。他坚信,每一份努力终将获得应有的报偿。
湘潭沦陷时期,一次外出,黎锦耀不幸遭遇日军,被掳去充当挑伕。在日军营地,他亲眼目睹了侵略者的暴行,心中无比愤慨,更加激起反抗的斗志。他用敏锐的目光探寻着一切可能反击的机会,终于在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份极为重要的日军军用地图。他深知这份地图对于共产党、八路军的重要性,于是巧妙地利用日军看守疏忽的间隙,迅速将地图偷偷藏于自己的衣物之中,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在历经艰险之后,他成功地突破阻碍,逃出日军魔掌,将这份珍贵的地图带回家中。
在此后的日子里,他妥善保存着这份地图,等待着合适的时机。1945年7月,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到达湘潭县盐埠,黎锦耀将地图完好无损地转交给了八路军。要知道,在当时环境下,一旦他的行为被日军察觉,等待他的将是惨无人道的拷打甚至屠戮。但黎锦耀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在他心中,唯有抗战胜利,才是他最大的追求。
岁月流转,当新中国的曙光普照大地,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兴起。黎锦耀在武汉参加了工作,担任中南地质局工程师,为新中国的地质事业而奔走。1952年,年近六旬的黎锦耀,本可在家中享受含饴弄孙的悠闲时光,而当组织上将前往海南岛探矿这一任务交给他时,他那埋在心底的拼搏激情瞬间释放。他不顾家人的劝阻,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副沉甸甸的担子,带领一班志同道合的伙伴,踏上了海南岛那片神秘的土地。
当时的海南岛,自然环境堪称恶劣至极。茂密的椰林中,瘴气弥漫,崎岖的山脉连绵起伏,环境险恶;酷热难耐的气候与频繁肆虐的台风暴雨,更为探矿工作增添了无尽的艰险。对于年近花甲的黎锦耀来说,这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但是,这位一直都在与困难顽强抗争的勇士,凭着对矿产事业的热爱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身先士卒,带领队员们跋山涉水,穿梭于荒山野岭之间,精心描绘着新中国矿业发展的蓝图。
黎锦耀遗孀周德真(前右)、大姐黎锦珈(前左)、儿子黎旺平(后右)、儿媳郭敏合影。
探矿队员们每日迎着晨曦出发,背负着沉重的行囊与勘探设备,在荆棘丛生的山路上艰难跋涉。夜晚,他们在简陋的营帐中席地而卧,忍受着蚊虫的叮咬与恶劣气候的侵袭。饿了,以简单的干粮果腹;渴了,寻找山间的清泉解渴。面对一次次勘探的失败,黎锦耀总是以坚定的信念鼓舞大家:“只要我们不放弃,就一定能找到宝藏。”他亲自查阅大量资料,与队员们反复研究地质构造,不断尝试新的勘探方法,寻找着通往成功的途径。
然而,长期的劳累与艰苦的环境如同无情的恶魔,逐渐侵蚀着他的身体,他的面容日渐憔悴,步伐也愈发沉重。1953年,黎锦耀终因积劳成疾,不幸病故于海南的考察工地,年仅58岁。黎锦耀壮志未酬,用生命为自己所热爱的采矿事业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也用“拼”的精神写下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诗篇。
黎锦纾:“拼”出来的平民教育家
平民教育家、哲学博士黎锦纾(1899—1954)
黎锦纾(1899—1954),又名黎明,字季纯,1899年12月14日(农历十一月十二日)出生于湘潭县晓霞山下的菱角村长塘黎家。在黎氏八兄弟中,他排行老四,是一位平民教育家。在那弥漫着书香气息的家庭氛围中,他自幼便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在新旧交替、风云激荡的时代,他凭借着自身的聪明才智与不懈的努力,在求学征途砥砺前行,积累了丰富的学识。
1918年,黎锦纾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当时文科由李大钊执掌,他因此到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1921年,黎锦纾前往上海,在二哥黎锦晖创办的《小朋友》周刊任编辑。当时中华书局选派年轻职员去国外留学深造,他被选中,遂于1922年去德国留学。1925年,黎锦纾在德国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朱德、陈毅、邓小平、徐冰同在一个党小组,被选为柏林党小组长。(据湘潭黎氏文化专家黎舜童先生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黎锦熙的继女、剧作家钟鸿曾向邓小平夫人卓琳求证邓小平早年留学德国时与黎明是否同在一个党小组,回答是肯定的。在此之前,黎锦炯之子、作家黎白曾写信向邓办求证此事,没有回复;后黎白再次去信,对方答复,若不回复即是默认。)
留学期间,黎锦纾与朱德等四人在德国柏林合租一间房子。一年冬天,他们未收到家里寄来的生活费,房东是一个将军的未亡人,要将他们赶走。邓小平急中生智,让大家把所有零钱交给黎锦纾,由黎锦纾请房东老太太去看电影。黎锦纾凭着自己的口才,将老太太哄得高高兴兴,老太太方答应迟收房租。
身处异国他乡的黎锦纾,在知识的殿堂里奋力探索前行。当时的德国,学术氛围浓厚,却也充满竞争压力,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如同高山横亘在他的面前。然而,黎锦纾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拼”劲被彻底激发。他日夜刻苦学习德语,从语法到词汇,从发音到口语表达,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课堂上,他全神贯注地聆听教授们的讲解,积极参与学术讨论。下课后,他一头扎进图书馆,在书海中遨游,查阅文献资料,为学术研究积累素材。在经历艰苦的拼搏后,他最终荣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齐白石晚年曾有一首《罗山旧事》写道:“谁云春梦了无痕,印见丁黄始入门。今日羡君赢一着,儿为博士父诗人。”末句中的“诗人”指黎锦纾的父亲、诗人、书法家黎松庵,而“博士”,则指黎家老四、留德博士黎锦纾。
黎锦纾之子黎山在《随想录》(未梓)中有这么一段话谈到黎锦纾:“小时候我没有见过父亲,很可能他回到家乡,匆匆忙忙见过一面又走掉了。据说我父亲是1922年到德国去留学的。1925年取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加入共产党,并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继续研究成人教育。1926年6月父亲奉召提前回国,就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教育股股长,兼武汉市军队政治分校筹备委员,武汉中山大学文科委员兼教授。”
1926年,留学归来的黎锦纾,本可凭借自身的光环与才华,选择一条安逸的人生道路,但他并没有这么做。他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工作。1927年到达上海后,加入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由国民党左派组成的第三党,即农工民主党前身)。大革命失败后,他弃政从文,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1931年,黎锦纾怀揣着对广大平民百姓的热情,毅然投身平民教育事业,担任北平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教育部主任。从此,平民教育成为他一生不懈努力的方向。黎山在《随想录》中写道:“1931年10月,我父亲由上海到北京。经孙伏园、陈筑山介绍,参加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工作。”“平教会” 是著名的世界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博士创办的,以河北定县为实验研究中心。不久,丧偶几年的黎锦纾与明月歌舞团演员万茜结婚。
旧中国教育资源极不均衡,广大平民子女被隔绝在知识的大门之外,面对这样的现状,黎锦纾痛心疾首,决心以最大的努力,为他们开辟一条通往知识殿堂的道路。他不辞辛劳,深入偏远乡村与城镇角落调查研究。办学之路荆棘丛生,困难重重,可他从未有过丝毫的退缩。
他深知平民学生的特殊需求与学习特点,于是亲自操刀编写教材。他深入了解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在讲台上,他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无数个夜晚,在昏黄的油灯下,他那略显疲惫的身影始终忙碌着,直至夜深人静。
黎锦纾常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这句话掷地有声,彰显了他对教育使命的理解与追求。他的“拼”,不仅仅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奉献上,更体现在对学生的关爱中。他深知这些平民子弟背后家庭的艰辛,明白他们所拥有的学习机会何等珍贵。他不仅仅关注学生们的学业,更注重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以及社会责任感。他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带领他们走进乡村,了解底层百姓的疾苦;引导他们关注国家大事,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在他的耐心教导下,一批批学生茁壮成长,走出校园,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黎锦纾与继配万茜及儿子黎山(右一)、黎风、女儿黎泽伟。
抗日战争时期,“平教”事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学校被炸毁,教学资源被破坏,师生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然而,在这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黎锦纾心中的信念之火从未熄灭。他用自己的行动,向学生们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坚韧不拔,什么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1944年6月,湘潭沦陷。湘潭县立中学简易师范科(今湘潭师范的前身)在主事陈澧兰申请下,于1945年9月迁往湘潭县永安乡(今石鼓镇)梅家冲伍赵祠办学。陈澧兰任主事,黎锦纾被聘为师范科教导主任,兼授第六、七两个班的《学校行政》《教育概论》《小学语数教材教学法》等课程。他根据国内外教育专家的教学经验和他的实践经验,精心编写了《教学艺术》一书,通过列举300多个教学实例,介绍了一系列教学方法,包括怎样教学提问,板书时老师的站姿和手势,课堂中教师如何检查学生作业等等,均作了具体说明。
黎锦纾还主张学生自治。班会和讲演赛,均鼓励学生主持。连学校伙食也要求学生自办,并成立了“食事会”,由学生民主选出正、副经理、会计、出纳、采购、保管和总监察等成员组成。每日由各班选出监察一人,负责监察食物验收和厨房菜谱的支出,包括清洁卫生的检查。
解放前夕,黎锦纾出任湖南省教育局局长。尽管他已年近半百,但“拼”劲仍不减当年。他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与见解,积极建言献策。
新中国成立后,黎锦纾前往北京工作,出任新闻出版总署编辑。1954年,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同年病逝于北京。
凭着自己的“拼”劲,黎锦纾在平民教育的天地里刻下了深深的足迹。他用自己的行动,很好地诠释了“拼”的真谛。
黎锦光:“拼”出来的“歌王”
著名音乐家、“歌王”黎锦光(1907—1993)
在长塘黎家,老七黎锦光无疑是众多杰出人才中的佼佼者,在音乐领域卓有建树,其成就亦不逊色于二哥黎锦晖;而其作为“歌王”的“拼”的风格,更是让人记忆犹新。
黎锦光(1907—1993),字履劬,现代著名音乐家、作曲家,中国流行歌坛的开拓者。1907年12月30日出生于晓霞山下的长塘一个文化世家。在黎氏八兄弟中,他排行老七,小受到家族文化的熏陶,对音乐有着特殊的感悟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音乐才华逐渐展露,并得到很好的发挥。
1926年,黎锦光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分队队长。1927年9月抵达上海,脱离部队,加入二哥黎锦晖任团长的中华歌舞团。这一决定,成为他音乐生涯的重要转折,从此他踏上了流行音乐的漫漫征程。在后来的60多年艺术生涯中,黎锦光以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先后创作歌曲上千首,并产生了大量的艺术精品。
在中华歌舞团,黎锦光如鱼得水,汲取着丰富的营养,不断磨练自己的音乐才艺。黎锦晖的音乐理念和创作风格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也逐渐成为黎派音乐最重要的传人,传承和发展了独特的音乐风格。1936年,他接管了明月歌舞社。1939年,他担任了百代唱片公司音乐编辑,为上海各电影公司作曲。
黎锦光的创作以快捷著称,不仅速度惊人,而且质量很高。他创作的流行歌曲,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深受大众喜爱。 其代表作有《满场飞》《夜来香》《香格里拉》(1946年电影《莺飞人间》插曲)《拷红》《采槟榔》《五月的风》《叮咛》《慈母心》《疯狂世界》《星心相印》《相见不恨晚》等。其他作品还有《哪个不多情》《香格里拉》(电影《莺飞人间》插曲)《少年的我》《心灵的窗》(电影《苦恋》插曲)《黄叶舞秋风》(电影《长相思》插曲)《人人都说西湖好》(电影《忆江南》插曲)等,均在歌坛广为流传。
《夜来香》是黎锦光的经典之作。“那南风吹来清凉,那夜莺啼声齐唱,月下的花儿都入梦,只有那夜来香,吐露着芬芳......”悠扬的旋律和富有诗意的歌词,在歌星李香兰的深情演绎下,宛如夜空中绽放的花朵,散发着迷人的芬芳。这首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唱,还漂洋过海,在日本掀起了热浪。日本作曲家服部良一对其激赏有加,将歌词翻译成日语,让《夜来香》在日本迅速流传开来。
《满场飞》:“香槟酒起满场飞,钗光槟影晃来回......”歌词婉转,别开生面;其欢快的节奏,仿佛能将听众带入热闹非凡的舞会现场,让人们感受到那份欢乐与活力。
《采槟榔》吸纳湖南民歌精华,旅律优美,脍炙人口。“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谁先爬上我替谁先装......”唱起来琅琅上口,令人神采飞扬。
黎锦光在作曲
此外,《拷红》《五月的风》《慈母心》《星心相印》《相见不恨晚》等作品,每一首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或诉说着爱情的甜蜜与苦涩,或表达着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亲人的思念。
在电影插曲方面,黎锦光也有着卓越的表现。如《哪个不多情》(1945年)、《香格里拉》(1946年)《少年的我》(1946年)、《黄叶舞秋风》(电影《长相思》插曲,1947年)、《人人都说西湖好》(电影《忆江南》插曲,1947年)等,这些作品为电影增色不少,使电影中的情感更加细腻动人,也让他的音乐与电影艺术完美融合。其中,《香格里拉》由陈蝶衣作词,黎锦光谱曲,作为电影《莺飞人间》的插曲,以其空灵的旋律,描绘出了一个如梦如幻的世外桃源,带给无数听众美好的憧憬,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已然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符号。
在黎锦光的创作中,可以看到家乡民间音乐元素的巧妙融入。民歌中常见的简单而朗朗上口的旋律结构,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使得他的歌曲易于传唱。像《采槟榔》,就有着民间小调的韵味,歌词描绘的场景和情感充满了乡土气息,旋律轻快活泼,仿佛将听众带到了槟榔树下,感受着那份纯真的爱情。
民间音乐往往是百姓情感的直接抒发,或欢乐、或悲伤、或思念。黎锦光在创作中继承了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无论是《慈母心》中对母亲深深的眷恋,还是《夜来香》中那种含蓄而浪漫的爱情描绘,都能让听众感受到作品中情感的温度,使其在众多音乐作品中独树一帜。
黎锦光在中国音乐领域的斐然成就,奠定了我国早期流行音乐的丰碑。他与现代作曲家陈歌辛(1914—1961)被认为“中国流行乐坛成熟期最杰出的代表”,分别有着“歌王”与“歌仙”之誉。这足以证明黎锦光在音乐界的崇高地位。
黎锦扬:用“拼”字书写传奇人生
美籍华裔著名作家黎锦扬(1915—2018)
黎锦扬(1915—2018),字讱愚(亦作任余),1915年12月22日(农历十一月十六日)出生于湘潭县石潭坝长塘黎氏这个书香世家。在黎氏八兄弟中,他年龄最小,排行老八。黎氏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他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然而,时局的动荡和生活的波折,使得他的人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在文学和戏剧的天地里奋力前行,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黎锦扬的人生充满着有趣的经历。1922年,黎锦扬6岁多时,大哥黎锦熙回了一趟老家,将他和父母接到北京小住。黎锦熙作为汉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有着开明的教育理念,让小小的黎锦扬受益匪浅。待他小学毕业,父母便把他送到北京,正式在大哥身边生活,接受正规、系统的教育。大哥引导他诵读经典,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他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这种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让黎锦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红庙私立初中和北京汇文中学,黎锦扬开始接触西方文化。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一颗融合创新的种子,并在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中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二哥黎锦晖,是一位著名音乐家,上海明月歌舞社的创始人,在儿童歌舞剧领域卓有成就,他对黎锦扬的成长也曾产生重要影响。中学时代,黎锦扬常去上海,住在明月社,那里浓厚的音乐艺术氛围,如同一个充满魔力的磁场,深深吸引着他。明月社里的各种艺术表演、创作交流,进一步拓宽了他的艺术视野。他感受到了艺术的多元性,这些经历如同繁星点缀在他创作灵感的天空。歌舞剧所蕴含的艺术表现力、情感传达方式,更启发了黎锦扬的艺术思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20 世纪30 年代,黎锦扬先后在山东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求学,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山东大学严谨的学术氛围,让他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扎实的研究方法;西南联合大学组汇聚了众多优秀的学者,在这里他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学术思想和文化观念,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1940年,黎锦扬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前往云南边陲呆了两年,担任土司秘书,协助土司进行现代化改革。云南归来,黎锦扬生计无着,一幅落魄相。大哥黎锦熙深知小弟的潜力,果断地当掉了他的那把破吉他和土司送的两套新西服,强行将他送上了去美国的邮船。这一举措,看似决绝,实则蕴含着大哥对小弟深切的期望,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黎锦扬怀揣求知的热情,远渡重洋,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系学习。初到美国时,面临经济上的困境,为了生计,他做过各种工作,如餐厅服务员、洗碗工等。生活的重压并没有让他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反而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斗志。
在此期间,黎锦扬原本想回国到大学任教,传承家族的教育事业。但命运却有着别样的安排,在一位亲戚的建议下,他于1944 年转学到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体系,而且为他今后的文学创作之路埋下了伏笔。
耶鲁大学的学习,是他与西方文化深度融合的过程,开启了他人生的新篇章。他在那里学习西方文学理论、戏剧创作技巧等知识,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和教授交流,大大开阔了自己的艺术视野。
黎锦扬的创作之路充满了艰辛。起初,他的作品并不被看好,遭遇了无数次的拒绝和挫折。但他坚信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会得到回报,不断地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
英文长篇小说《花鼓歌》,是黎锦扬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它的诞生充满了戏剧性。从最初的构思、创作,到后来艰难的出版过程,都好像是一部传奇。这部小说在一位老人临终遗言“读它”的推动下,才被出版社重视并单独出版。《花鼓歌》一经问世,便迅速爬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使黎锦扬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亚裔畅销书作者,并登上了《纽约时报》“最畅销书排行榜”,被百老汇改编成音乐剧而风靡欧美,还被好莱坞拍成歌舞片流传至今。
黎锦扬的《花鼓歌》
《花鼓歌》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华人在美国的生活画卷,将东方文化元素与西方社会背景巧妙融合。书中展现了华人移民在异国他乡的奋斗、爱情、家庭等多方面的生活场景,以及他们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困惑与坚守。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西方读者仿佛打开了一扇了解东方文化的窗户,看到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又真实可感的世界。
《花鼓歌》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是黎锦扬多年积累和拼搏的结果。在创作《花鼓歌》时,他深入研究华裔群体的生活,与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将真实的情感和经历融入到作品中。他常常在深夜奋笔疾书,为了一个情节的构思而绞尽脑汁。
黎锦扬是以英文写作打入西方文坛的美籍华人作家的先行者。旅美70多年,他在文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创作了《花鼓歌》《天之一角》《情人角》《处女市》和《金山姑娘》等十余部英文小说,以及《旗袍姑娘》等中文著作。
黎锦扬的“拼”,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上,还体现在他对生活的态度上。即使在功成名就之后,他依然保持着勤奋和努力,不断地探索新的领域,尝试新的创作风格。他的拼摶,使他羸得了美国文学界和华人文学圈的尊崇。他是美国作家协会会员、美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荣获美国联邦社小说金牌奖、美国电影超级票房奖、全球华人终身成就奖。
2018年11月8日,黎锦扬在美国洛杉矾逝世,享年103岁。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人生旅程中,他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但他始终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用文字传递着温暖和力量。他的作品不仅让世界了解了美籍华裔的生活,也激励着无数人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他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个关于坚持、奋斗和成功的传奇故事。他的拼搏精神,将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2024年12月20—21日初稿
2025年2月15—16日修改
2月23—24日再改
作者简介:赵志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曾任湘潭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市委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