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记历史!
(十二)
念奴娇·颂聂士成
晚清激荡,慨忠魂义胆,士成雄杰。幼慕武功怀壮志,独爱山河情切。剿捻平回,屡施奇略,勋业昭明月。津门驰守,一腔忠勇丹血。
犹记甲午烽烟,大东沟畔,力拒倭奴獗。八里台中挥剑处,弹雨枪林难灭。马革还躯,捐生殉国,浩气朝天阙,英名千古,史书常颂英烈。
注:聂士成(1836-1900),字功亭,合肥北乡岗集三十铺村聂祠堂郢人。幼年家境贫寒。1862年,以武童生投效庐州军营,开始其四十年戎马生涯。1867年十一月,赏力勇巴图鲁名号。先后参与剿捻、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之变,战功卓著。 在1900年率部保卫天津战役中,收复大沽炮台,阻止了八国联军北上。清廷称此役为廊坊大捷。但清廷将之归功并大赏于义和团,而聂军则分文无赏。七月初,趁聂军与联军交战时,义和团拥众向聂家而去,聂士成派兵追赶,而其部下有一营新军中有很多士兵与义和团串通,大叫聂军造反并开枪射击聂军,使聂士成腹背受敌,身中数弹。7月9日,聂士成在城西八里台中炮阵亡。清廷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忠节。他用生命捍卫国家尊严,其忠勇事迹与爱国精神,永载史册,令人敬仰。词依《钦定词谱》苏轼体。
评析:《念奴娇·颂聂士成这首词以慷慨悲壮之笔,勾勒晚清名将聂士成的忠烈一生。上阕以"剿捻平回"的沙场功绩展现其运筹帷幄之才,"津门驰守"的丹心铁血更显戍边豪情。下阕聚焦甲午海战的惊涛骇浪,大东沟怒涛与八里台弹雨交织成血色史诗,末句"马革裹尸"的惨烈定格为民族精神丰碑。全词善用"丹血如铁""浩气长天"等铁血意象,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危局熔铸,既见词家以史入词的厚重笔力,更在"英名千古"的咏叹中,完成了对民族脊梁的深情礼赞。
临沂诗词学会副会长潘正松
浅析:《念奴娇・颂聂士成》高度赞颂了聂士成的一生。开篇点明晚清的危局,凸显聂士成的忠勇形象。“幼慕武功怀壮志,早把山河情热” ,体现他自幼便胸怀报国之志,对国家山河充满热爱。接着回顾其军事生涯,剿捻平回展现出非凡谋略,立下赫赫战功, “勋业昭明月” 便是对他功绩的高度肯定。津门防守,他坚守阵地,热血满腔。下阕聚焦甲午战争,在大东沟和八里台,聂士成奋勇抗击日军,即便面对枪林弹雨也毫不退缩,“马革捐躯,舍生赴难” ,生动描绘出他为国捐躯的壮烈。整首词全方位展现了聂士成的英勇与忠诚,其浩气长存,英名被后世铭记,表达了对他的无限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