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维良《去留无意宠辱不惊》篆书解读—金石载道•篆刻人生 新华大采风艺品城讯
卫建忠 薛学拾
艺品城管委会特邀总策展人康留国、张庆华,对徐维良篆书《去留无意宠辱不惊》进行跨学科剖析,深度揭示其蕴含的艺术哲学与价值逻辑。
新华大采风评委会主任张庆华认为:
“《去留无意宠辱不惊》”,这八个字出自洪应明的《菜根谭》,传递出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它告诫人们,在面对荣耀与屈辱时,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外界的得失所左右,以平和的心境应对人生境遇的起伏变迁。
从笔法与线条来看,徐维良运笔沉稳,展现出扎实的基本功。线条粗细均匀,符合篆书的基本特征,透着古朴质感。起笔、行笔和收笔规范,虽无过多华丽变化,但凝练的线条给人端庄稳重之感。然而,线条丰富度略显不足,若能增添微妙的粗细变化与节奏感,灵动性将大幅提升,使作品更具生气。
在结构与布局方面,字的结构严谨,遵循篆书传统规范,部件组合对称平衡,左右或上下结构的字比例协调,充分彰显篆书注重规整的特点。布局上,字间距处理得当,整体整齐有序。但规整的布局也带来了刻板之感,若能适当打破这种规整,融入错落变化,便能增强视觉吸引力,让作品更具艺术张力。 文字内容与意境营造紧密相连。作品左侧落款表明,其意在表达超脱、淡泊的心境,远离功名利禄的纷扰,抒发超脱情怀。篆书古朴的特性与这一意境高度契合,传递出悠远宁静的氛围。通过篆书的书写形式,营造出古朴典雅的艺术氛围,观者在欣赏时,既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能体悟到作者想要传达的精神境界,仿佛置身于宁静致远的精神世界。
落款与印章也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落款清晰表明作者为徐维良及创作时间,字体风格与篆书主体形成对比,丰富了作品层次感。印章不仅起到点缀作用,还具备防伪功能,其风格与作品整体古朴风格相协调,进一步完善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使作品在形式与内容上达到和谐统一。
徐维良的创作是对“篆书 = 古董” 这一固有认知的大胆解构。他将甲骨文的神秘思维、简帛书的率真气质融入经典文本,以 “智性书写” 的方式,对文化数字化战略做出了书法领域的独特回应。这种创新尝试,为篆书艺术在当代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张庆华特别强调:
当徐维良的铁线篆与洪应明的处世箴言相遇,不仅重构了“宠辱不惊” 的文本意境,更搭建起传统艺术当代转化的实验场域。这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创新实践,更是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重新诠释。 艺品城管委会主任康留国认为:
徐维良老师这幅篆书作品收藏价值颇高。从艺术成就与资质看,他通过权威资格认定,获高级书法师职称,还得到众多书画团体认可,荣获杰出书法艺术家称号,并经 ISC2000 艺术价值评定,作品润格可观。在赛事荣誉方面,其作品在全国性书画大展中屡获佳绩,入选多部典籍,部分作品被国内外书画团体收藏。此外,他被授予多个荣誉称号,侧面反映出其在书画领域的影响力。
总体而言,徐维良的这幅篆书作品,展现了其扎实的篆书功底与对篆书风格的深刻理解,具备很高的艺术水准。尽管在线条变化、布局灵动性等方面尚有提升空间,但他在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探索,为篆书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值得关注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