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百米港昔与今
刘辉光/湖北省武穴市审计局退休干部
凿条大港连江湖,
排涝灌溉保丰收。
精耕细作有保障,
棉似银海粮似丘。
今朝港边挨大楼,
市民游乐绝佳处。
春分两岸樱花放 ,
满眼景观不尽数。
诗评
这首《百米港昔与今》以时空对照的手法,勾勒出湖北武穴百米港从农田水利枢纽到城市景观带的变迁轨迹,展现了作者对家乡发展的深情观照。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象鲜明,具有较强的画面感与时代感。
一、主题与情感
诗歌通过"昔"与"今"的二元结构,形成历史纵深的审美张力。前半部分聚焦农业文明时期,以"凿大港""保丰收"等意象,浓缩了1950年代末至改革开放武穴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集体记忆。"棉似银海粮似丘"既是对丰收场景的具象描绘,更暗含着对"以粮为纲"时代的礼赞。
后半部分笔锋陡转,"港边挨大楼"的现代都市意象与"樱花放"的自然景观形成张力,展现城市化进程中生态与人文的融合。"市民游乐绝佳处"既点明功能转变,又隐含着从生产空间到生活空间的价值重构,体现了新时代"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
二、艺术特色
1. 时空对照的结构艺术:全诗以"昔"与"今"为经线,"排涝灌溉"与"市民游乐"为纬线,编织出水利工程与城市发展的双重叙事。这种结构使诗歌具有历史纵深感,暗合"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到"生态优先"的时代演进。
2. 意象叠加的象征手法:"棉海粮丘"与"樱花景观"的并置,既构成物质生产与精神享受的对照,又隐喻着从生存需求到审美需求的升级。"大楼"与"樱花"的意象组合,巧妙化解了工业化与生态美的对立。
3. 语言的张力营造:"凿条大港"的铿锵节奏与"满眼景观"的舒缓语调形成对比,"排涝灌溉"的功能性表述与"绝佳处"的情感判断形成张力,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三、文化内涵
该诗可视为湖北"千湖之省"水利文化的当代注脚。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从"农业命脉"到"生态走廊",百米港的变迁折射出湖北在长江经济带战略中的绿色转型。诗中"樱花"意象的运用,既符合武汉"樱花之城"的地域特色,也暗含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记忆。
刘辉光,湖北省武穴市人。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经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曾就职于武穴市审计局和湖北省审计厅。业余爱好文艺创作,现已退休,闲居武汉,爱好京剧,现任武穴市京剧协会副会长。2024年在全球华人出版社出版《散淡人云》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