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柯本华
宁波人与“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每当读到近人吴迈的这首诗,便会想到癸未年自己到桂林的旅游。桂林和阳朔的风光的确很美:水在山下,人在画中,这满眼的山水秀色,怕是要醉倒游人。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赞美桂林山水的诗句写的非常的美,以至神州尽晓,妇孺皆知。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真正作者是谁,几乎被人忘却,一般都认为是近代人吴迈所写。桂林景区的门票上也印有“江西馀江吴迈”所书的字样。吴迈(1885-1936) 民国人, 字良翰,生性耿直,一心为国。 民国 25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准备以李济深的代表身份赴西安会见张学良时,不幸在香港惨遭暗杀,时年51岁。显然流传800多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句不可能为其所写。“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真正作者是我的乡人王正功。
据桂林博物馆有关人士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句,从清末到20世纪80年代,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它最早起源于宋朝末年李曾伯“桂林山川甲天下”诗句的一音之转,也有的说它是来自于清代金武祥诗中的辞句。
80年代中期,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对独秀峰石刻进行全面调查清理,发现一块自明清以来就从来没有被人知道过的摩崖石刻,上面一字不差地刻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字句,书写者是南宋庆元、嘉泰年间担任过广西提点刑狱并代理静江知府的四明(今浙江宁波)人王正功,从而结束了百年的不休争论。
当时,这一论断只在桂林的文物工作者和文化名人圈中传播,直到上世纪末,才在桂林旅游界、政界等有关部门中传开。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洪本健说,王正功的诗句极好地凸现出桂林的山青、水秀、洞奇和石美,确立了桂林作为风景旅游城市在中国乃至国际上的地位。”
最早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句就刻在独秀峰上。
百嶂千峰古桂州,向来人物固难俦。
峨冠共应贤能诏,策足谁非道艺流。
经济才猷期远器,纵横礼乐对前旒。
三君八俊俱乡秀,稳步天津最上头。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
九关虎豹看勍敌,万里鹍鹏伫剧谈。
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
现在桂林杉湖知音台景区,(面积约10000平方米)由琵琶台、小桥、小岛、溪流组成。在溪流的源头小山上立有由中央美术学院王克庆教授创作的我国南宋诗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作者王正功的铜像。(王正功,南宋时人,其生平见诸楼钥《朝请大夫致仕王君墓志铭》)这是我乡人的荣耀。
“山水风骨,于阳朔清流翠岩中存焉,人居其中,久而受自然感化,备山水之气,故得山水之风骨”。桂林山水的美是天然的,如没有人去挖掘,则会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把它发掘出来,让世人惊异于桂林山水美丽的,正是我乡人王正功,王正功慧眼识山水。在南宋宁宗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任广西提点刑狱并代理静江知府时,溯河而上,沿江望去,只见漓江两岸的山峰伟岸挺拔,形态万千。江水山峰倒影,几分朦胧,几分清晰。江面渔舟几点,红帆数页,从山峰倒影的画面上流过,有“船在青山顶上行”的意境。于是写下了这为人称颂不绝的诗句:“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风景绝佳,人文荟萃。乡人王正功任桂林父母官时留下的诗句,至今仍令人称绝,广为流传,这是乡人与桂林的渊源。乡人慧眼识山水,识阳朔。
桂林实在太美,癸未年去桂林,便为它的美丽所倾倒了,满目青峰秀水,翠岩奇石,尤其是那美丽的漓江。
在桂林乘船游漓江,会望见青山石峰上长有茸茸的灌木和小花,远远看去,若美女身上的衣衫。江岸的堤坝上,有终年碧绿的凤尾竹,似少女的裙裾,随风摇曳,婀娜多姿。漓江边,还有田畴栉比及山色空濛的草坪田园风光。临近阳朔、兴坪,山越青,水越秀,山水之美到了极点。
漓江从桂林至阳朔的83公里水程,是广西东北部喀斯特地形发育最典型的地段。桂林市附近,河谷开阔、平缓,伏波山、叠彩山、象山、穿山、塔山等皆平地拔起,四壁如削,奇峰罗列,气势万千。秀山丽水相辉,景色清幽。桂林至阳朔之间,是岩溶峰林峰丛地貌,河流依山而转,形成峡谷,景致也最迷人,尤以草坪、杨堤、兴坪为胜,有浪石奇景、九马画山、黄布滩等美景。倒影是漓江一大奇观。江水赋予凝重的山以动态、灵性、生命,同时把人带进神话的世界。 走进漓江,一醉方休。
在被桂林和漓江醉倒的同时,我启动了尘封已久的笔墨,也像乡人一样,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渡远千峰外,仙容八桂寻。
象山迎水月,芦笛逸清音。
九马丹青画,一江烟雨琴。
临风邀鹭鸟,鹭鸟作诗吟。
——五律·桂林行(下平十二侵)
沉碧青螺影,桂漓当可铭。
两峰浮霭翠,一水润晶莹。
玉璧江心映,船歌岸柳听。
金秋渔火夜,百里尽蝉鸣。
——五律·漓江(进退格,下平九青,八庚)
作者简介:柯本华,中学高级教师,号古越隐士,中国辞赋家协会常务理事,江南诗社会员,政协宁波诗社会员,宁波老干部诗词学会《桑园诗联》副主编。曾于2020年中国北京第6届诗歌春晚荣获诗赋特别贡献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