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韧性的科学内涵、基本表现与生成机理
摘要
韧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特征,是在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挑战过程中集中彰显的。分析政党执政韧性的基本框架包括执政党能力及党政关系、党群关系、党际关系等宏观政治结构的张力和弹性。政党能力强大、党政关系科学化、党群关系和谐化、政党制度开放包容四个方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强劲韧性。党的自我调适能力构成执政韧性的核心要素,中国特色党政体制是执政韧性的结构性支撑,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和信任夯实执政韧性的社会基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成为执政韧性的支撑条件,四者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执政韧性的生成机理。在具有高度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执政环境中,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强党政、党群、党际关系结构的开放性、成长性和柔韧性,是增强党的执政韧性和实现百年大党长期有效执政的关键。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执政韧性;生成机理
一、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逐步迈入高风险社会,各种社会矛盾风险交织叠加,这对维持和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韧性,有效应对执政中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试图在清晰界定中国共产党执政韧性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构建执政韧性的理论分析框架,考察中国共产党执政韧性的主要表现,分析执政韧性的生成机理,解读中国共产党能够长期有效执政的政治密码。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韧性的科学内涵
韧性(resilience)原属物理学概念,是指柔软且结实的材料在经受外力作用时具有的一种虽变形但不易折断的物理属性。在政治韧性理论范式影响下,针对中国政治体制成功应对诸多重大危机挑战,展现出较强适应能力这一现象,国外学者形成了关于中国政治韧性的系列研究。与传统侧重于制度或结构因素不同,政治韧性不仅指政治系统在经受冲击和干扰时所具有的抗逆力和复原力,而且突出强调系统内行为主体的能动性对于增强系统韧性的关键作用。国内研究者同样强调韧性生成中的主体能动性,将政治韧性定义为以政党为代表的政治主体能够积极适应环境变化并有效应对各种危机,从而不断延续自身生命的一种政治能力与特质。
概括起来,国内外学者对于中国政治体制韧性的解释,主要存在两种分析视角:一是政治结构和政治制度的视角。很多学者将国家结构中的中央集权程度作为解释政体韧性的关键变量。Steve Hess认为,中国的中央向地方分权程度较高,为公众抗议的向上转移设置了结构性障碍,从而使公众抗议活动保持在分散状态,并局限在地方层面,较难形成波及全国范围的、针对中央政府的协调一致的社会运动。曹正汉则认为,在央地权力划分方面,我国的中央政府掌握选拔、监督、考核和奖惩官员的权力,地方官员则被赋予管治普通民众的权力。这种“中央治官”与“地方治民”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包含着分散执政风险和自发调节集权程度这两个维系自身稳定的机制,从而确保了中国治理体制的长期稳定。有些学者则从政治制度角度解释中国政权所具有的独特韧性。黎安友认为,中国政体能够保持韧性的核心原因在于“政权的制度化”,主要包括最高领导集体更替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政治精英选拔任人唯贤,国家机构的分化和职能的专业化,大众政治参与和政治诉求渠道的制度化四个方面。蔡欣怡则以“适应性非正式制度(adaptive informal institutions)”这一概念来解释中国政治体制的韧性。她认为,中国私营企业家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为回避和适应某些正式规则的约束和限制,在与地方官员的日常非正式互动与合作中,形成了一种常规化的、具有创新性的应对策略,即“适应性非正式制度”。这种“适应性非正式制度”一旦在实践中被证明更有效,就可能促使上层政治精英变革原有的正式制度,从而推动制度变迁,确保中国政治制度的灵活性和持久性。还有些学者认为,作为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员的选拔任用管理制度是中国政治保持韧性的重要因素。Pierre Landry认为,作为分权程度较高的中央集权政体,中国共产党既能通过有效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授权和激励地方官员提高经济效率和发展经济,又能通过有效的干部管理和控制机制,确保干部队伍的忠诚与凝聚力,从而获得经济效率和政治效率的平衡,实现了经济和行政分权下的政治稳定。庞保庆、耿曙、钟灵娜等人同样从干部管理体制来考察中国政体的韧性问题,认为中国干部提拔实行双轨制,即一部分干部通过常规制度化的方式得以晋升,另一部分优选出来重点加以培养的干部则以“小步冲刺”进入打破常规的“快车道”渠道获得提拔。这种干部管理体制既能以制度化的规则巩固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又能以干部提拔晋升中的“快车道”来确保干部的忠诚,并实现对政权的控制,从而维持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因此,干部管理中有选择的制度化是理解中国共产党政权韧性的关键因素。
二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主体性视角。这部分研究者从执政党治国理政的特定方式、策略行动或政党调适出发探讨中国政治的韧性问题。韩博天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漫长革命斗争中探索形成了一种“游击式”的政策风格。这种政策风格促成了以改革为取向的治理方式,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能够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中具备极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构成了中国政治体制保持韧性的基础。王绍光指出,学习和适应能力是政体优越与否的关键,中国政治体制具有较强综合学习能力是其保持高度适应性的基础,而中国共产党无疑是典型的学习型政党。阎小骏则指出,中国政治体制或政权系统保持稳定和韧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学习型政权所具有的高度观察力、判断力、灵活性、应变性和机动性。也有学者认为,保持政权韧性的关键在于执政党自身具有较强的调适能力。其中在意识形态和话语创新方面,德国学者Heike Holbig认为,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能够不断适应中国经济社会政治转型的实际需要,以及党在转型过程中进行自我改造的主张,因而具有高度适应性。
上述两种视角对考察中国政治体制韧性问题富有启发意义,但在政治结构、政治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的主体能动性之间存在割裂,没有看到执政党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事实上是寓于既有的政治结构、治理体制之中的。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领导力量,是塑造执政体系结构以及推动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变迁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我们认为研究中国政治韧性问题,有必要进一步聚焦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韧性上。中国共产党作为政治结构中的能动者,能够以自身的调适性推动中国政治体制的不断变革,中国共产党的自身能力构成执政韧性的核心变量。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行为又受既定社会政治结构的制约。执政是在执政党、国家与社会三方的有效互动中实现的,有效处理政党与社会、政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提升执政有效性和正当性的主要途径。因此,以党政关系和党群关系为基础的执政关系结构,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韧性的关键变量。同时,在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下,各民主党派在接受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具有参加政权、参与政治的权利,因而党的长期有效执政必然涉及中国共产党与8个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韧性,既要考虑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主体性作用,又要考虑到围绕其执政活动而生成的党政、党群、党际等关系所具有的结构性力量。其中,执政党能力是决定其执政韧性的核心变量;党政关系决定国家治理和政党执政的质量和水平,是影响执政韧性的关键;党群关系最终决定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的稳固性,是执政韧性的基石;党际关系事关国家政治秩序的稳定和执政党政治整合的效果,是执政韧性的重要条件。
基于此,本文将中国共产党执政韧性界定为: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因素,在不断调适变革中实现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能力与特质。执政韧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主体的能动性,以及党政关系、党群关系和党际关系等宏观政治结构所具有的张力和弹性。
三、中国共产党执政韧性的基本表现
3.1 政党能力:执政韧性的核心支撑
政党能力是指政党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动员和组织政治资源、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的能力。强大的政党能力是中国共产党执政韧性的核心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大的学习创新能力。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强烈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政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同时,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执政方式和领导方法,积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提高治国理政能力。例如,在经济领域,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体现了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执政能力的提升;在社会治理领域,党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理念、体制和方式创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二是卓越的政治动员能力。政治动员能力是政党将自身的政治目标、主张和价值观念传达给社会成员,并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革命战争年代,党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理想,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革命斗争,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党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汇聚起推动国家发展的磅礴力量。例如,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党广泛动员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如期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三是高效的组织协调能力。中国共产党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和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有效地整合各种政治资源,实现国家和社会的有序运行。党的组织体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从中央到地方、从基层党组织到广大党员,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党通过完善的组织制度和工作机制,能够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危机时,党的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充分彰显。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顽强拼搏,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迅速形成了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取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大战略成果。
3.2 党政关系:执政韧性的关键影响因素
党政关系是指政党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它反映了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政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方式和运行机制。科学合理的党政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韧性的关键影响因素。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通过法定程序将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同时,党注重发挥国家政权机关的职能作用,支持国家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形成了党政职能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协同高效的运行机制。在新时代,党不断推进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确保党在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科学合理的党政关系既保证了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集中统一领导,又充分发挥了国家政权机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国家治理的效率和效能,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3.3 党群关系:执政韧性的坚实基础
党群关系是指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它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保持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韧性的坚实基础。
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党都紧紧依靠人民,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人民呼声,关心人民疾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在新时代,党持续推进脱贫攻坚、教育医疗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等民生事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时,党积极拓宽人民群众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的渠道,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使人民群众成为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
密切的党群关系使党能够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为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确保了党的执政地位的稳固和执政基础的坚实。
3.4 党际关系:执政韧性的重要条件
党际关系是指执政党与其他政党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下的党际关系为中国共产党执政韧性提供了重要条件。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种新型政党关系既不同于一党制下的政党关系,也不同于多党制下政党之间的竞争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团结合作、协商共事的关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通过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方式,共同致力于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各民主党派发挥自身优势,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监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
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下和谐稳定的党际关系,有利于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形成广泛的政治共识和社会合力,共同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四、中国共产党执政韧性的生成机理
4.1 自我调适:执政韧性的核心要素
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自我调适能力,这是执政韧性的核心要素。自我调适是指政党根据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需要,主动调整自身的目标、理念、制度和行为方式,以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对时代发展变化的敏锐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自我革命和自我完善加以解决。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通过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实现了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自我调适,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经济建设方针和政策,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和自我革命精神,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许多突出问题,使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
中国共产党的自我调适能力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人民利益的高度负责以及对历史使命的深刻认识。通过不断自我调适,党始终保持了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了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增强了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从而为执政韧性的生成和延续提供了根本保障。
4.2 中国特色党政体制:执政韧性的结构性支撑
中国特色党政体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韧性的结构性支撑。中国特色党政体制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独特的优势。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事务进行全面领导。党的领导确保了国家发展的正确方向,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国家政权机关在党的领导下,依法履行职责,行使国家权力,实现国家的治理和运行。党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制度和机制,实现对国家政权机关的有效领导和监督,同时又充分发挥国家政权机关的职能作用,形成了党政之间相互配合、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
中国特色党政体制的优势在于能够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国家政权的制度优势、治理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动国家的稳定发展。这种体制既保证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又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框架和组织保障。
4.3 人民的政治认同:执政韧性的社会基础
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和信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韧性的社会基础。政治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政治制度、政治价值和政治权威的认可和接受程度。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政治认同和信任。
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措施,党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等。这些成就使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