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事起,就跟着父亲在清明节去上坟。因为我两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只能跟父亲去。清明节那天,父亲会带着我早早地来到了祖坟上,当时,祖坟就在我家后面隔着一条河的农地里。父亲先用铁锨把祖坟上的杂草除掉,然后用旁边的泥把它堆起来修成长方形,有点像房子地基的造型,先把坟墓的轮廓修出来,就把父亲累得满头大汗。然后,在祖坟的正面摆上一张桌子,桌子上摆的供品大体与烧经时的相同,豆腐、百页、鱼、肉4碗,有荤有素,米酒一壶,每个祖先一杯酒,一碗饭。
我们家是海门外迁过来的沙地人,没有当地的本场人那么讲究,也许是家里穷的原因,人家还另加水果盘或茶食盘。坟头插细竹竿,上挂狭长的“招魂幡”。幡儿多用白纸剪成,后也通用彩纸。坟头插“招魂幡”大抵是招亡魂前来享用之意。我们家就省去了这些程序。
父亲在地上摆了锡箔折的锞儿以及冥票之类,桌子前面放有拜垫,祭祀时点烛焚香,焚烧纸钱。上坟时父亲先为我做出样子,对先人顶礼叩拜,一切行礼如仪。接着,我也跟着有板有眼地叩拜,虽然在土坟上举行,但也很有仪式感。
后来父亲去世了,我把祖坟也搬迁到一个集中点。我给先辈们造了一个六角亭子。祖坟修好了。每年清明节上坟,也不用像父亲那样花大气力去除草修坟了,上坟的仪式也简化了许多。
但是,清明是民俗中的重要节日。我还是继承父亲的做法,把上坟作为清明节的重要仪式。
有时候因为在外工作的特殊原因,清明节那一天未必能赶上回老家上坟,当地民俗有一个说法,清明前后十日,均可上坟。这就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宽慰和空间。当然,没有特殊情况,我家的祭扫一般还是在清明节当天举行。
我们老家地处在长江下游,尤其是春天,雨水偏多。清明时节,本来正是踏春的好时光。古人笔下的清明,有着“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淡淡哀愁,我最怕遇上这样的天气,但听长辈们说,我们这里清明难得明,也就是说下雨的日子比较多。为此,我和家人都准备了雨衣和雨靴。不管怎么样,遇上了这样的天气,坟总是要上的。
杜牧在《清明》中描绘了清明时节的雨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两句诗生动地展现了清明时节细雨绵绵的景象,以及行人在路上因思念逝去的亲人而心绪纷乱的状态。
当然也不是每年都遇到这样的天气,有时候也有“踏歌归去马蹄香”的欢快愉悦。此刻,我们也会去感受诗中的春光。
在我们当地,有时碰到下雨,或家人不空,提前或推后上坟的情况还是比较多的。我父亲曾经跟我说过,按照我们的风俗,清明节是有讲究的。清明当日如逢“寅”(虎)日,应该避开。但有两种情况只能提前,不能拖后。一是家中有人辞世,第一次上新坟;二是刚办喜事,新郎新娘要于清明前上坟祭祀,告慰祖先,俗称“上花坟”。
现在农村的路都修得很好了,不像过去上坟,遇到下雨天要踩着泥泞的道路去。记得30多年前有一次我去给曾祖父他们上坟,那个茅草地里也看不清楚哪里是路,一脚踩在被枯草覆盖了的水坑里,新买的皮鞋被踩得没用了。但我一点也不后悔,毕竟没有比祭祖更大的事情。
遥想古时,诗人们或骑马或步行,穿越山水间,寻觅着那一抹春意。他们或许在清明时节,沿着曲折的小径,走过青石板路,来到了那“翠峰如簇,碧波荡漾”的胜地。那里,山花烂漫,杨柳依依,仿佛是诗人笔下的仙境。
黄庭坚的《清明》则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清明节的复杂情感:“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诗中,桃李花开、春意盎然的景象与荒冢凄凉、生死相隔的哀愁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如今,我们踏着古人的足迹,眼前美丽乡村的景色,或许与诗中的描述如出一辙。那广袤的田野,青翠欲滴;那河里的水,也有碧波荡漾。我们仿佛能看到古时的诗人们,在此地吟咏着春天的美好,抒发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每年清明节,我们一家老小沿着乡村道路漫步,心中充满了对古人的敬仰与感激。是他们的诗句,让我有机会领略到这美丽的风光;是他们的情感,让我更加珍惜这难得的时光。
我娘走得早,从小跟着外婆生活。以前,外婆的坟和我们家祖坟在同一块坟地。每到清明上坟,我也会来外婆的坟前跪下来,跟她念叨念叨家里的事儿。
清明前后,我老是梦到外婆,可每次没说几句话,她就不见了。平时看到别的老人拉着孙辈孩子的小手,我就想起外婆,要是她还在,肯定也会这么拉着我。
现在倒好,外婆的坟迁到外地去了,我很少去外婆的坟上看看,跟外婆说说话的地方都没有,一想到这儿,心里就难受得慌。
但春天总是洋溢着蓬勃生机,充满美好。我常常想,外婆若是还在,也一定会陶醉在这烂漫春光里。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也感受到了古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我期待着即将到来的清明时节,跨越时空与古人共赏这明媚春色。
作者简介:李志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微博人生》《多彩的生活碎片》《慢享生活》《乡野》《心路》等多部文学著作。作品散见《解放军文艺》《上海文学》《外国文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