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田克清,男,土家族,中共党员,1952年10月生人,1980年参加工作,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网络学会会员,湖南省盈联诗词学会会员,张家界市作家协会会员。只是文学爱好,喜欢咬文嚼字,好在心态清静,坐看风起云涌,品世态炎凉,悟世事无常心自安,待日出日落时光悠。用我笔写我心,留下岁月的痕迹。
人间四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
父亲的坟前,生长着几株茶叶树,每到清明来临格外的枝繁叶茂,那水嫩多汁的叶片,带着体内的清香直入心肺,我用茶香敬父亲。父亲在另一个世界一定会得意的看着他培植的茶叶,绿了家乡的土地,富了家乡的乡亲。他一定会站在高高的卧云界望着那一遍绿,茶叶众生,那是整个村的幸福茗茶一卧云茶,村经济的打卡地。
那时候,我刚从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务农,父亲便把拉上了卧云界种茶,建办了大队(那时候村委会叫大队)茶场,开荒斩草,我们从各生产队抽来的几十号人,自己带铺盖行头以及锄头等生产工具和油盐柴米开伙食。天一亮就起床吃早饭,其实那时候也没什么好吃的,无非实里包谷红薯洋芋,大米不够吃,整天吃着粗茶淡饭,口渴了就在山上的浸水凼喝上几口,大家一心只为茶场着想,把汉水撒在茶园里,把岁月种进茶园里,把太阳月亮照在茶园里。肥料大家齐心协力从山下盘。没有吃的了大家轮流回家从家里带。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把百余亩的荒壳地开垦出来种上了茶种。功夫不负有心人,岁月也有情,冬去春来,几度春秋,那茶种在土地温暖的怀胞里孕育出绿色生命,茁壮成长,艰苦的岁月没有白废。大自然的回报是摇钱树,绿色希望,茶如百姓默默无闻坚守着这一方家乡的土地。
在山上,我与大家共处日夜劳作,对于我们农村人来说根在农村,只有顺其自然,默默的亲吻着家乡的土地。让理想在茶叶中生根发芽,贡献给社会。
解放前,父亲父亲一家为了躲抢犯(国民党民团),因爷爷参加过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搜捕,爷爷带着一家逃到湖北走马的大山里安家落户为当地白姓种茶采茶为生。父亲从小就能吃苦耐劳,学会了种茶手艺,后来又从师制茶的徐师傅学习茶叶加技术,深得徐师傅的真传。解放后,爷爷一家子才回到老家,积极参加清匪反霸,投入到土改工作中,由于工作积极肯干成绩突出得到当时乡公所领导和村民的信任,推举父亲当了大队书记一干就是几十年,但他始终念念不忘他的种茶经。卸任支部书记后自告奋勇的到卧云界山上创业建办茶场当场长,硬是带领一班人随着太阳出伴着月亮归,终于建起了百余亩的茶场,绿了那一片天地。父亲看着那墨绿的茶园,成就感写在了他那被岁月打磨的脸上。
在父亲的本意是想把他的制茶技术传授于我,说实话我是不愿呆在这寂寞的山上,那时吃饭都是煮的洋芋果,蕃薯老壳,没办法,父命不能违,只好认命,随大家一起睡公棚,种茶园,把理想埋进土壞里,让它生长发芽,放宽心情,晚上听松涛细语,早上听山林里鸟的歌声,有时站在山上看风起云涌,那气势磅礴湧动着我思想的云层,荡涤着我心胸的血液。
父亲时刻关注我的情绪。每到清明,父亲带着我们去釆清明茶,父亲说,清明茶釆摘一尖一叶,那是上好的茶,做好后就是毛尖茶,不仅价格好,主要是它的香味浓,喝茶有利于健康,喝茶就是品味人生,父亲时刻要求我做人要向茶叶一样,学会生存,多为社会着想。
是的,茶不择土地,只要有土的地方它就能生长,把绿献给大地,茶的一生是贡献,牺牲自己的青春,梦在茶杯里体现,难怪人们常说人生在茶杯里沉浮,泡一杯茶,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走过的历程,用茶的品性来告诫自己,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父亲告诉我,清明毛尖茶的制作关键技术就是刈青,要掌握火侯,火大了不行,火小了更不行,第二道关口就是不能渥堆,必须随时翻摊,不然经刈青后的茶叶就会发红不是绿茶了。
人生就是如此,做任何事情必须做在前面,不能向后推,否则就会掉价,失去它应有的品质。
可是命运捉弄人,我始终没有实现父亲的愿望,唯一继承了父亲的人品,实实在在的做事,正正规规的做人。
2001年,父亲弥留之际告诉我,在他的坟前栽上几蓬茶树,他好在另一个世界品茶品人生。
每年在父亲的坟前我都会泡一杯毛尖茶祭祀父亲,愿父亲九泉之下茶香人自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