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山人爱吃粿,尤其是灯盏粿,绿油油的粿皮包着猪肉炒笋、香菇等时令蔬菜,咬一口齿颊留香。因特别喜欢用青蒿榨汁加进米粉熬制粿皮,又称为“青蓬粿”,粿皮可生吃也可在包好馅子后再蒸几分钟,袅袅烟火气息里蕴出独特的清香,闻一口是家的味道,也是游子在远方舍不去的乡愁。
青蒿,一种季节性野菜,东风一吹,她俏生生地立在田野、山林里,摇曳生姿。她身躯比蓬蒿更纤细,比益母草更娇小,叶面为青绿色,叶背银灰浅绿色,叶片狭长锯齿状互生,掐一下,青绿的汁水带着香气留存于指尖久久不散,几天还是很缠绵。每年春初,株高十厘米以下雨后初霁最嫩可食用,再过一段时间纤维素粗大就老了,做药用泡澡等。有人称她为“黄花蒿”“面条菜”,有人认为她清热解毒,有人认为她理气和胃,总有优点被人欣赏,是当地做粿喜加的一种食材。
青蒿粿好吃不易做,搅团要有力气还要细心,将米浆和青蒿混合均匀,火候要恰当,煮熟后有清香而无苦涩味,粿胚的原材才算是成功的,还要舍得添加足够的食材,将胚子揉搓成一个个小团,用拇指轻轻按压成灯盏的形状,添馅或包成大饺子的样子,讲究的还会折花边,带出很方便。
对青蒿感兴趣是很多年前,在当地一个久负盛名的小吃铺里,那位老板娘骄傲地夸赞自家的粿好吃,说自己添加的是纯正青蒿,不像别的地方用菠菜或什么青菜来代替,更不会添加色素,纯天然无污染,粿胚有韧性,这才叫正宗灯盏粿,其他的差了一个档次。那家粿的味道确实好,老食客也钟爱,常常跑一段路也要排队订购。那是七月,我问她,这时候怎么还会有这么嫩的青蒿。老板娘得意了,春天多摘一些,焯水想办法保存好,和新鲜的一样功效。
婆婆胃寒,说吃了青蓬粿暖胃,身体舒服多了。她是个不折不扣的粿肚子,曾经有连续三天九顿餐餐吃粿不腻的记录,她爱吃也适合吃,邀我一起摘青蒿去,争取把家里做粿的手艺传承下去。我其实更喜欢另一种甜的青蓬粿,把青蒿或鼠耳草整株加入糯米粉中,包好豆沙或芝麻等再蒸熟,有点像江浙一带的青团。平日里上班忙碌,只有春季假期里晴好天才能成行,母亲知道了,特意提前去几个相邻的村庄找盛产青蒿的地方,等我有空了再满载而归。母亲和婆婆年纪渐老,摘青蒿需一下一下弯腰蹲下,对她们来说摘青蒿实在不是一个轻省活,我不忍,劝她们一旁歇着,她们笑眯眯地望着逐渐高起来的“草堆”,忍不住又加入劳动的行列。朋友们知道我家的喜好,也常常帮忙,我喜欢把两种青草统称为“艾”,因此我家就有了许多次“寻艾(爱)之旅”。世事总是这样奇妙,无意中青蒿弥补了我缺少时间陪伴家人的遗憾,她完美地体现了好食品的本质,暖了肚子暖了人心。
有段时间我工作上并不顺利,焦躁不安时,我低着头在田野,在山地里寻觅,心无旁骛,物我两空,像一个稻穗扎进大地,越劳累,越饱满,越心平气和,懂得了真诚与汗水最不辜负人,不嫉妒、不放弃、努力去做自己,春天种下希望,金秋才可能有硕果累累,一切自会有好的安排。青蒿的香既让人清醒,又让人沉醉。
现在的我生活依然忙碌,但我已学会了在庸常的世俗中适时放空休憩,让灵魂诗意地栖居。老人讲故事常说,抓住一个人的胃就抓住了一个人的心。我觉得这句话适用于爱情,更适用于亲情、友情,用心用情地对待一个人,一件事,有爱心安。春光正好,让我们一起捧起青蒿暖心去!
作者简介:江霞,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教师博览》签约作者,作品散见于《中国故事》《散文百家》《散文选刊》《江西日报》《江西工人报》、学习强国等报刊杂志平台,有作品入选《青年诗歌年选》《诗江西》等诗集,省编教材等,著有小说《穿过你的黑发望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