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大雁塔下不夜城
——陝西自由行之三
文/徐志忠(辽宁)
华灯初上
鼓乐齐鸣
举目尽染
大雁塔下不夜城
玉树婆娑
红墙丽影
歌舞升平
好一朝大唐芙蓉
游人如织
笑语和声
八十老翁
禁不住回到年轻
梦回长安
风伴我行
大雁塔下
有我放不下的灯
2025、3、24、晨
穿越时空的文化长卷——读徐志忠《大雁塔下不夜城》
在2025年的春日清晨,徐志忠先生以一支生花妙笔,将千年长安的璀璨星河重新点亮。这首《大雁塔下不夜城》不仅是地理坐标的诗意呈现,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历史与现实的叠影中,勾勒出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与精神气象。
一、光影交织的盛唐气象
诗的开篇便以"华灯初上/鼓乐齐鸣"营造出强烈的感官冲击。"举目尽染"四字极具画面张力,仿佛将读者瞬间抛入流光溢彩的盛唐长安。诗人巧妙运用"玉树婆娑""红墙丽影"等意象,将现代灯光艺术与古代建筑美学熔铸一炉,让大雁塔的千年身影在霓虹中焕发新生。这种古今交融的审美表达,恰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穿越到现代舞台,既保持着历史的厚重感,又洋溢着时代的鲜活气息。
二、时空穿梭的生命礼赞
"歌舞升平/好一朝大唐芙蓉"句,将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实景与历史想象完美融合。当"八十老翁"在灯影中"回到年轻",诗人实则完成了对时间魔法的诗意解构。这种生命状态的逆转,既是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礼赞,更是对当代社会精神活力的生动写照。正如诗中"风伴我行"的轻盈意象,传统文化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现代人的精神血脉。
三、文明传承的永恒灯火
末段"有我放不下的灯"堪称神来之笔。这盏灯既是大雁塔广场的璀璨灯火,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图腾。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中,诗人以"放不下"的执着,守护着文化根脉的温度。这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梦回长安"的深情回望中,升华为对民族精神家园的永恒守望。
这首诗作恰似一面魔镜,既映照出西安文旅融合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