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边塞的风雪淬炼筋骨,战火的硝烟铸就诗魂。军旅诗人张小平以四十载戎马生涯为笔墨,在伟大祖国的雄浑版图上挥洒出壮阔的生命诗行。
从黑龙江畔的寒夜哨卡到老山前线的血色黎明,从川藏天路的云崖绝壁到剑气笔锋之下的铁骨柔情,他用脚步丈量山河,以热血浇筑信仰,让铁骑汽笛与雪域情歌对唱,令战歌与诗情共振。两次二等功、四次三等功的勋章背后,是军人对使命的坚守;数百篇诗文流淌的,是诗人对大地的深情。
这不仅是个人传奇的记录,更是一个时代的边塞精神图谱——在张小平的诗意人生中,我们读懂了何为"不喜平"的生命气象。
感谢作者为我们真实再现了何为"家国入诗行"的赤子丹心。(282字)
诗如人生不喜平
——记西部奇路上的军旅诗人张小平
作者:方志清/四川眉山
张小平,从军40载,曾在黑龙江畔巡逻,老山前线作战、川藏线上驰骋,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笔耕不辍,发表诗、文数百篇,是祖国西部有影响力的边塞诗人。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27年前,我与张小平一起拼搏在中国的西部奇路——川藏线。当时,张小平从大军区机关的秘书处长“空降”至雪域高原的一支应急机动作战部队任主官,我是他的秘书。
上任伊始,接到命令:“张小平带领车队执行进出藏新老兵运输任务。”
冬季的川藏线大雪封山、寸步难行,加之道路多在峰谷峭壁间盘行,要将几千名新兵运进西藏,又将几千退伍军人送回内地,行程5000公里,翻越14座雪山,这是一个异常艰险的任务。
1998年12月29日,我和180名铁血勇士跟随张小平踏上进藏征程。车队行至“二郎山”,冰雪封路,受阻三天三夜。二郎山是川藏线上第一座天险奇峰,落差巨大,32公里的上山路有102道弯,且终年浓雾弥漫,“鹰见愁”、“老虎口”、“鬼招手”都是二郎山上的夺命险隘,进藏运输部队的200多名烈士长眠在这里。每一辆通过这里的车辆都会鸣笛,向死去的战友致哀:
“寸寸弥漫、层层阻拦,
先驱者的魂灵在‘鹰见愁、老虎口、
鬼招手’时隐时现,
望着我们:
放慢了西进的步伐,
鸣笛致哀。
湿漉漉的思念化作疾雪,
冲刷出前行的路,
雄关险隘,
生死一搏。”
摘自张小平诗作《二郎山雾》
多年前,在二郎山“鬼招手”,一台运送新兵的汽车从悬崖上一直翻到山脚,扣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17个战士躺在山谷中,他们来自重庆市涪陵区同一个乡,17位母亲在同一天失去了亲爱的儿子。
车队行至“鬼招手”,张小平令我将20多位带兵干部聚拢在风雪中,他神情肃穆地只讲了一句话:“在这趟任务中如果有运兵车翻了,我就从这里跳下去。”接着,他站在“鬼招手”的悬崖边上,指挥着一台又一台运兵车缓缓地通过冰雪路。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我们终于完成送兵任务,来到驻守在喜马拉雅山麓的边防部队。在那里,张小平写下了他的名作:
《走向喜马拉雅》
在那扑朔的风雪中寻觅着你,
在那颠簸的马背上发现了你,
在那跋涉的微途上走来了你,
在那无言的路碑上铭刻着你。
风霜打、雷霆击,这爱才纯而又纯;
冰雪洗、汗血浸,这爱才真而又真。
我们手挽手走向喜马拉雅,
我们肩并肩在天地间书写忠诚。
从那时起,我一直追寻着张小平的踪迹。正所谓:“文若其人,诗载人生”。张小平的诗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从1976年底参军入伍至1984年考上大学,张小平在中国的“北极村——漠河”爬冰卧雪、戍边卫国整整七年。边关岁月,“枕戈待旦、仗剑长歌”,他成为一位用热血书写青春的青年诗人:
“在那霜里冰封蕴藏金阳的黑土地上,
在那酒浸烟熏火燎风咬的层层山峦上。
有一片痴情,有一种疯狂,
有一支滚烫的歌在唱,
那是我的兴安岭呵,
那是我的北大荒。
只有山鹰、雪松、战士才敢写下
它的豪情它的险峻它的雄壮,
只有猎犬、奔马、弓弩才能记载
它的古老它的粗犷它的苍凉,
只有林涛、霜冻、白昼才会理解
它的深沉它的激昂……”
摘自张小平诗作《兴安岭呵北大荒》
24岁那年,张小平从北疆漠河考入“军中北大”——国防大学南京政治学院。在六朝古都深厚的文化积淀影响下,他的诗风从激越走向深邃。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张小平走出校门、奔赴战场。红色的土地上,烘烤着凝重的灵魂,他伫立在牺牲战友的坟墓前,用真切的笔墨记下了灵魂的思考:
“在这个时空颠倒的世界上
许多故事都是假的
包括历史、原创、明星;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
许多事情都是假的,
包括食品、爱情、良心;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
许多承诺都是假的,
包括数据、婚约、公证……
站在麻栗坡烈士陵园的高地上,
我看见环绕的花圈、燃烧的纸钱中
有一柱香是纯的
我闻到红土地五彩的原野上
有一朵花是香的,我触摸着九百九十九座
墓碑上有一滴血是热的;
我相信:在川流不息的人生中,
总有一片情是真的。”
张小平《总有一片情》1990年清明
真正使张小平成为名副其实的军旅诗人,是他走向喜马拉雅的特别人生。从上世纪的8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前几年,他在“世界屋脊”上驰骋了16个年头,站在雪山之巅,诗若彩虹,喷薄而出:
“牦牛是无意的标点,
漫洒在绿色的诗笺上。
品着高原的滋味,
嚼着群山的清香。
长尾巴切分开、
切分开白云铺写的诗行。
一声声欢快的唿哨,
惊醒我如梦的痴望。
诗行间飘落下,
飘落下一位紫杜鹃般的姑娘。
她有紫杜鹃的倔强、
紫杜鹃的芬芳,
唱着雪水酿造的歌谣,
起舞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牦牛醉了,
悠悠晃晃从她身边离去;
白云醉了,
飘飘荡荡在她身边起舞。
群山醉了,
高原醉了,
我也醉了。
醉眼朦胧中我痴痴地张望,
望着她,
融入金光万注的天堂……”
张小平诗作《邦达草原》
这首创作于1986年夏天的诗歌,在2000年获得了中国文化艺术最高奖“五个一工程奖”。
正当张小平春风得意之时,天妒英才,生死瞬间。2005年的一场车祸,让张小平头部重伤、半身瘫痪。他连握笔的力气都没有了,却在那年端午的深夜挣扎着写下了这首足以传世的小诗: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必须面对一条江,
在江上,
李白追月逝;
屈子抱恨亡。
如今,
我面前也横着这条江。
绝不要明月不归,
绝不能志沉江湖。
我要勇敢地渡过去,
直挂云帆、上下求索,
奔向沧海,奔向远方!”
张小平诗作《端午怀古》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张小平从病榻上站起来、越过摇晃的大地,走上救灾前线,涅槃重生。
他在辗转震区救灾途中,将诗歌写在手机上,用短信传给后方的朋友,留下了生命历史上的真实记录:
“在无影灯下的拼搏中你不认识我,
在红十字方阵的队列里你在寻找我。
我是一只白鸽放飞着生命赞歌,
我是一片绿叶续写着春天传说,
啊乡亲,我的亲人,
我用我的忠诚背负起生命的重托!”
摘自张小平诗作《生命重托》
2013年底,张小平从部队退休。此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先后出任“四川省政协委员”“中共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党支部书记”、“成都市军休老年大学副校长”。
今年春分,我又在朋友圈里看到他奔忙的身影,还有他刚发的一首“五言”律诗
《春望》
云起远山雪,春发庭院枝,
风催老柳绿,雨润红梅痴,
湖海难聚首,溪流寄相思,
开窗闻布谷,泼墨写新诗。
“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心路的历程,是行走的足音,是不屈的生命。若要知晓军旅诗人张小平,那就读他的诗吧:“走向喜马拉雅,笑看不平人生。”
(2553字)
共2835字 2025年3月25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