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丹心映法徽:一位退休老干部的普法长征路
清晨六点的虞城,薄雾尚未散去。七十一岁的蔡西华推着那辆老式自行车出现在社区广场,车筐里装满《民法典》宣传手册,后座绑着折叠展板,金属支架在青石板路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这样的场景,已在商都社区持续了整整十三个春秋。从公路局岗位退休的老蔡,用四千多个日夜丈量出基层普法的独特轨迹,让法治之光照亮社区每个角落。
一、退而不休的法治摆渡人
2009年春,刚办完退休手续的蔡西华在社区目睹了一场因遗产继承引发的家庭纠纷。围观群众七嘴八舌的议论中,"代位继承""遗嘱效力"等法律概念被曲解得面目全非。这个场景刺痛了老法律工作者的心,他意识到:法律条文走出法典容易,走进人心却难。
第二天,蔡西华自费购置扩音器,在社区公告栏贴出首期《老蔡说法》。他将晦涩的法条转化为"张大娘家的房产证""李大爷的赡养费"等身边案例,用粉笔绘制继承关系图。渐渐地,晨练的老人开始驻足,买菜的主妇掏出笔记本,连嬉戏的孩童都能背出"遇事找法"的顺口溜。
面对智能手机普及带来的挑战,这位银发老人戴上老花镜,向孙子请教微信操作。如今,"老蔡普法"公众号每周发布原创漫画,抖音账号用豫剧唱腔演绎防诈知识,直播间里上万粉丝称他"云端法治爷爷"。从黑板报到二维码,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那份炽热的初心。
二、春风化雨的法治播种者
在城郊结合部的建筑工地上,蔡西华独创的"安全帽课堂"别开生面。他带着血压计和创可贴,先为工友量血压、处理伤口,再讲解工伤保险条例。当农民工王建军依据所学成功维权时,特意送来锦旗:"三伏天送清凉,讨薪路见法光"。
针对社区空巢老人,他设计出"法律保健操"——每节操对应一项权益。抬手动作提醒遗嘱公证,转身动作象征财产保护。七十岁的赵阿姨笑着说:"这比保健品实在,既能活动筋骨,又守得住养老钱。"
在青少年法治夏令营,蔡西华把模拟法庭搬进社区。孩子们扮演审判长、公诉人,审理"校园欺凌虚拟案"。当"被告人"在"判决书"上按下手印时,围观家长忽然明白:法治教育不是刻板说教,而是种在心田的种子。
三、永不褪色的法治守望者
2018年寒冬,蔡西华顶着肺炎在广场坚持普法。咳嗽声淹没在讲解声中,直到社区书记强行送医,大家才发现他羽绒服里藏着输液管。病床上,他挂着吊瓶修改《民间借贷风险手册》,护士含泪拍下这张"最美工作照"。
十三载春秋,蔡西华骑坏七辆自行车,磨破四十三双布鞋,写下九十八本工作日志。商都社区民间纠纷下降73%,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但老人最珍视的,是菜市场摊主递上的热豆浆,是留守儿童寄来的手绘贺卡,是曾经失足青年那声"蔡伯"。
夕阳把蔡西华的影子拉得很长,自行车铃声在街巷回荡。这位银发普法者用脚步织就法治经纬,让《宪法》序言中"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誓言,在基层土壤里生根发芽。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法治中国的大厦,既需要顶天立地的栋梁,也离不开万千默默夯实地基的铺路石。当法治成为百姓心中的灯,公平正义的阳光就能照进每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