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写真///梦想是成长的发动机
……孙云晓成功的秘诀
文/侯修圃(山东)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孙云晓先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当红专家。探索孙云晓的成功之路,不啻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孙云晓,1955年生于青岛吴家村,他从一位初中毕业生(工作后又读到大专毕业)、一位青岛一个区少年宫的少先队总辅导员,一步步走到今天,道路决不是平坦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么他靠的是什么?或者说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这也许是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和广大家长想知道的。最近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的5卷本《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之一的《梦想是成长的发动机》,给出了答案。25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走近孙云晓》发表在1999年12月2日巜青岛日报》上。那时,我对孙云晓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作了初步的探索。25年来,我始终关注孙云晓先生的研究和探索,也想写一篇他所以成功的文章,但缺乏资料和佐证。真是雪中送炭,2024年6月,收到巜梦想是成长的发动机》一书,这是我最想看到的书。本书以50多年的日记为线索,以原始资料和后续的实践融合剖析,以随笔手法,诠释了“我”所走过的道路。这条道路无疑是成功的。孙云晓的成功之路第一个秘诀:就是孩子从小要树立“梦想”。所谓梦想,也可以说是理想,或者说是人生目标。他的梦想之一就是成为“知名作家”,之二是“教育梦”,二者并不矛盾,是并蒂莲,相辅相成的。他的梦想是来源于一个偶然机会,这就是11岁(1966年〉那年,哥哥在某厂技校读书,特殊年代的“破四旧”,学校图书馆的图书扔了一地,无人管,哥哥背回一包,都是文学名著,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色经典《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红岩》《苦菜花》等。两人如获至宝,在一间斗室,夜以继日地阅读,为避父母眼睛,夜间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偷读。云晓心灵受到强烈撞击:“文学太迷人了,作家太伟大了,我要读更多的书,我也要成为一个作家!”当然,梦想的产生是容易的,但要实现不是易事。这就是孙云晓“三个好习惯”的养成。一是读书习惯。一个小学生,种下文学种子,是要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其土埌、水分和肥料就是读书。1973年,17岁的他被分配到一个区少年宫任总辅导员,在做好本职工作后,他自告奋勇地承担起整理旧图书的工作,为自己争得一个读书机会。那个特殊年代,有人说是“文化沙漠”,一点不假,然而总有点绿洲。当时,青岛市北、台东、市南等区文化馆,在繁华街道办起了“街头诗画”,实际上就是在墙上玻璃相框里张贴诗配画。孙云晓经常和李洁等伙伴们夜晚打着手电筒去看街头诗画,抄写诗歌,他像久旱的小苗疯狂地吮吸甘露。1978年,团中央的中央团校恢复培训班招生,青岛仅有一个名额,孙云晓有幸被选中,结业后分配到《中国少年报》当记者,这是他人生的转机,离作家梦又近了一步。1983年又二进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读大专班。孙云晓抓住机会,恶补读书课,什么《安娜.卡列尼娜》巜红与黑》巜呼啸山庄》《悲惨世界》《简.爱》等世界名著,均囊括胸中,融合心扉。就是出差也要带上一两本书在身边,抓紧闲暇时间阅读。读书习惯的养成像空气、水分一样须臾不可或缺。其二,写作习惯的养成。他从15岁开始,每天写日记,成为他的必修课,一写就是50多年。说到底,写日记既是练笔,又为写作积累素材。一般说读书和写作从来不分家的,阅读积累多了就有写的冲动。青岛是一个诗歌城市,特别是儿童诗,在刘饶民、朱晋杰等儿童诗人影响下,孙云晓有了写诗的冲动。他拼命地写啊写,终于在1974年11月1日《青岛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巜画出公社丰收年》的儿童诗,对于19岁的他来说是巨大的成功体验:“我感觉自己成了最幸福的人了。”在巜中国少年报》和《中国儿童报》9年记者、编辑生涯中,是孙云晓的黄金时代,他在全国各地大量采访,不管是英雄少年,还是问题儿童,不管是海边孩子,还是西部大山里的娃娃,都在孙云晓笔下鲜活成长。与此同时,他还采访了诸多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诸如陈伯吹、冰心、金近、任溶溶、刘厚明,等等,从他们身上吮吸丰富的写作养分,基层采访与高端拜访,积累了丰厚的素材。
写儿童需要研究儿童,需要提高理论素养。1987年底,他辞去记者编辑工作,调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研究所(1991年并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这期间,他边做研究边创作了大量的报告文学和儿童小说。诸如《少年探险家》《孩子,抬起头》等,其中少年报告文学集《16岁思索》荣获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还创作了长篇小说巜握手在16岁》《金猴小队》《解放孩子》等。《金猴小队》拍成8集电视连续剧,在青岛拍摄完成,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受到广泛赞誉,编剧获得剧本一等奖,电视剧荣获飞天奖。孙云晓1988年加入了中国作协,并被选为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实现了“作家梦”。 1994年,孙云晓被任命为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并担任巜少年儿童研究》主编,1997年担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这为他实现“教育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其实,他在实现作家梦的过程中,并没有离开教育这块园地,不管是报告文学,还是儿童小说,都是以教育为题材,他的深耕细作,都为实现教育梦做了积累和铺垫。孙云晓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工作近30年,他独立研究、参入研究、合作研究,广泛耕耘,其中有部级、国家级教育课题,也有国际合作课题,他还参入《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研究论证。先后获得了 “全国儿童工作者标兵”、“中国教育改革风云人物”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十几次参加国际少年儿童教育课题研究,与欧美顶级心理学专家对话、交流、研究,均取得丰硕成果。他的所有研究成果出版了作品集40余部(包括5部教育题材的长篇小说)。其实,中国不乏顶级心理学、教育学及家庭教育研究专家,但往往都在书斋里,或许理论性、学术性太强,老百姓不知或难以接受,孙云晓则把理论和实践阐释得那么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他的诸多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普及得那么广泛,那么深入人心。这得益于他从小养成的第三个习惯:演讲习惯。自然,纸制媒体和网络传播是当今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但孙云晓所独居魅力的演讲习惯,却为他传播教育思插上了翅膀,他多次在央视做专题教育演讲,并应邀在全国各地演讲几千场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就是孙云晓实现教育梦的神奇之处,这也是《梦想是成长的发动机》给出的答案。
作者小名片//
侯修圃,笔名伴农。曾任青岛市南区教育(体育)局长、党委书记,荣获1993年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称号。曾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委员会首届理事(4)年。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名誉会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