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周庆友(武穴)
一只白鸽与梨花私语
穿过三月绵绵细雨缝隙
成为清明一景
沿着盘山小道
寂寥的风刮来悲伤
思念的泪水如小溪流淌
故乡的山包上土房子
是我父母永眠的仙乡
跪在父母坟头下
点上一柱香
记忆的馨香淹没了霞光
父亲那双粗糙扶犁的双手
送走了多少春短秋长酷暑寒霜
起早贪黑使地里庄稼变成金黄
母亲温良而又布满纵纹的脸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还在操心我们子妹的衣食住行
隆起坟堆被杂草淹没
叩首的八宝盆燃起了冥币火焰
贡台上摆满了祭奠瓜果酒烟
一缕坟前化纸冒出的烟圈
随着烧有洞洞的纸灰飘向远方
父母墓碑里铭文记载着生前功德
父母坟前碑石又如那扇紧锁的大门
锁住了阴阳两隔天上人间
祖屋牌位供奉着昔日辉煌
发黄的族谱一页页延绵万代
墓鸦在树上虔诚颂诵着超度经文
黑蚁寻食咀嚼着时间苦痛与干瘪
而我轻轻的拂去坟上落叶与灰尘
却挥不去愧疚悲伤的泪痕
让悲哀的心双手合十
跪下再喧泄一次吧
化作鞭炮经久不息的悲鸣
诗评
这首清明诗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意象,构建了一幅充满哀思与追忆的祭扫图景。诗人通过时空交织的叙事手法,将自然景物与内心独白巧妙融合,在传统祭扫仪式中注入了现代性的生命思考。
意象构建的三重维度
1. 自然意象的象征系统
白鸽与梨花的私语,既是清明时节的物候特征,又隐喻着生者与逝者的精神对话。"烧有洞洞的纸灰"既是现实场景的白描,又暗喻生命消逝后的永恒空洞。雨丝、青烟、落叶等柔性意象,与"冥币火焰""鞭炮悲鸣"形成刚柔并置的情感张力。
2. 身体记忆的感官复现
"粗糙扶犁的双手""布满纵纹的脸"等细节,将抽象的思念转化为可触摸的身体记忆。"锁阴阳两隔"的墓碑铭文,既是物理空间的分隔符,更是情感世界的永恒裂痕,这种具象化的表达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时间维度的立体呈现
诗中既有"春短秋长酷暑寒霜"的线性时间流逝,又有"族谱延绵万代"的历史纵深。黑蚁咀嚼"时间苦痛"的超现实意象,将个人记忆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哲学追问,使诗歌超越了具体的祭扫场景。
情感表达的现代性突破
诗人摒弃了传统悼亡诗的哀婉范式,以"锁门"的意象解构了"天人永隔"的悲情叙事。"拂去灰尘却挥不去泪痕"的悖论式表达,揭示了当代人面对死亡时的复杂心理:既想维持与逝者的情感联结,又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残酷。这种矛盾性赋予诗歌强烈的时代特征。
仪式空间的隐喻重构
坟场被描绘成特殊的情感剧场:贡台的祭品、燃烧的纸钱、叩首的八宝盆构成多重符号系统。"墓鸦诵经"与"黑蚁寻食"形成神圣与世俗的并置,暗示着传统祭扫仪式在现代社会的价值重构。鞭炮的"悲鸣"既是情感宣泄,也是对传统仪式现代性转化的隐喻。
这首诗通过意象的多维建构与情感的现代性表达,完成了对清明文化的当代诠释。诗人在追思中完成了对生命意义的重新确认,使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人文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