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中国壮丽江山
诗/廖尚光
(一)内蒙古
蒙古边疆领地长,葱茏绿野厉苍桑。
羊群牛马繁兴旺,独特风光可赛杭。
(二)甘肃
其一
陇原灵境出奇局,丹岭流霞韵致殊。
月牙泉源长涌水,天成胜景众观吁。
其二
莫高窟内绘神图,巧塑精雕貌特殊。
百态千姿惊旷宇,仙姿异彩价难估。
(三)新疆
新疆大地浩无边,滚滚黄沙隐宝连。
数处油田初探得,葡萄酿酒味绵甜。
(四)青海
青海湖高碧水长,乳滋华夏好儿郎。
长江浩荡为桑梓,奔涌翻腾闯海洋。
(五)西藏
藏民虔信志如钢,伟像高悬恩义长。
拉萨金殿闪光彩,珠峰傲立势高昂。
(六)四川
水富峰奇盆地丰,金巅巍耸佛容雄。
千秋古堰今还用,抗日川军立大功。
(七)云南
云岭仙城意倍亲,高原水秀蓄池粼。
长联静对西山望,神女长眠举世尊。
(八)贵州
黔地多姿美誉彰,百里鹃花绽异芳。
瀑布成群皆入画,引人览胜赏风光。
(九)广西
八桂雄才世代彰,甲天山水韵悠长。
英魂抗日虎狼惧,血战湘江再续航。
(十)广东
发展争先冠九州,斐然功绩耀金欧。
繁荣盛景惊环宇,富甲一方谁敢仇?
(十一)浙江
浙省风光天下优,西湖胜景众人求。
湖光潋滟迷人醉,经济争雄美誉留。
(十二)江苏
江苏发展顾宏猷,万水相依韵自悠。
秀色山川皆入画,白蛇佳话永长留。
撰写于:乙巳年3月26日
《梦游中国壮丽江山》:时空交响中的山河礼赞
廖尚光的组诗以"梦游"为眼,将十二省区的地理人文浓缩于十二帧诗意画面,构建起一部跨越时空的山河交响。作品以传统诗歌形式承载现代家国情怀,在虚实相生中完成了对中国地理版图的精神巡礼,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
一、意象矩阵中的地理诗学
全诗以"梦游"统摄十二篇章,通过"葱茏绿野""丹岭流霞""葡萄酿酒"等典型意象,构建起立体的地理认知图谱。内蒙古的"羊群牛马"与广东的"斐然功绩"形成农牧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话,莫高窟的"巧塑精雕"与西湖的"湖光潋滟"交织着历史纵深与审美意境。这种空间并置的书写策略,暗合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的哲学命题,将地理空间升华为精神原乡。
二、时空叠印中的文明叙事
诗歌突破线性叙事,在"乙巳年"的时间坐标中植入千年文明记忆。"抗日川军立大功"的历史钩沉与"发展争先冠九州"的现代图景并置,"长联静对西山望"的文化积淀与"经济争雄美誉留"的时代脉搏共振。这种时空蒙太奇的运用,使作品超越了简单的地域风情描写,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当代注脚。
三、诗性语言的解构与重构
作者在传统诗歌形式中注入现代性表达:"数处油田初探得"以工业意象打破田园牧歌的固有范式,"富甲一方谁敢仇"的质问式结尾解构了传统山水诗的静谧美学。"乳滋华夏好儿郎"将青海湖拟人化,"神女长眠举世尊"赋予自然景观以人文温度,这种"以我观物"的创作手法,使地理符号升华为文化图腾。
四、美学价值的双重维度
1. 地理美学:作品以"梦游"的视角重构中国地理版图,在"甲天山水""瀑布成群"的视觉呈现中,完成了对自然景观的诗性解码。
2. 人文美学:"藏民虔信志如钢"的信仰之光与"血战湘江再续航"的革命精神相互辉映,构建起立体的人文精神谱系。
这首组诗最终在"梦游"的虚实之间达成美学平衡:既保持了传统诗歌的韵律之美,又注入了现代性的思考维度;既完成了对地理空间的诗意重构,又实现了对中华文明的精神巡礼。当"长江浩荡为桑梓"的奔涌与"珠峰傲立势高昂"的巍峨在诗中交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祖国山河的壮丽画卷,更是一个民族精神血脉的永恒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