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自成
说起诸葛亮是哪里人,多数人会异口同声回答是山东人,这一点不假,但我们认为诸葛亮也是我们山西临猗人,这不是胡编乱造,而是有足够史料支撑和佐证。
一、先说地方志,山西通志,平阳府志,荣河县志,省市县三级均有记载,“明嘉庆十七年(1538年)诸葛武侯庙,在县城东南三十里天兴村,世传武侯生在寺底,即今庙址。在寺底村亦谓有武侯墓之庙(天兴别名也叫寺底)。”所谓世传,更说明诸葛亮生在天兴的传说,不知早于明代多少年。假如说诸葛亮不是出生在天兴,五六百年前的古人,为何要撒如此弥天大谎?
二、说国家史志,《三国志》为西晋陈寿著,蜀书五载,诸葛亮大儿子与大孙子瞻与尚,与瞻俱没,次子京及攀子显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这一历史记载的是,诸葛亮在六征祁山逝世后,魏蜀两国在绵竹之战中,诸葛亮的长子与长孙均为国捐躯,而唯一嫡孙“内移河东”。河东在什么地方,河东指现运城,而运城唯有天兴村有武侯庙和武侯墓地,并有历史记载爷爷出生在天兴,如果他不知道这段历史,他为何不移居祖籍山东,而移居河东呢?
攀子显的祖父名叫诸葛谨,是诸葛亮的兄长,当时在吴国是孙权重臣,显为何不移居吴国跟祖父享福,而要跟随叔叔内移河东过流浪生活,这一不合理背后究竟隐藏怎样秘密,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么?据此推测,我认为一是诸葛亮在蜀国为相名气更大,二是随叔父内移河东主要是认祖归宗。
三、全国诸葛亮文化研讨会在运城召开说明什么?
2021年4月15日,全国诸葛亮学术研讨会在运城召开,常务副会长郭清华教授作了主旨演讲,他说“诸葛京内移河到天兴村后,为了便于祭祀,修建庙宇,然后家祭走向民间,形成了当地特有的诸葛亮文化现象。”来自诸葛亮后裔全国最大聚集地浙江兰溪市八卦村诸葛亮研究会副会长,诸葛亮48代后裔诸葛坤亨也认同这一结论,并表示天兴武侯祠重建后,一定会再来祭拜先祖。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王殿民在座谈会上也表示认为,“此次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诸葛亮内移河东的史料敲开了我市诸葛亮文化研究成果的大门,他建议要从史料中发挖掘出丰富内容做好文化载体,弘扬诸葛亮文化时代精神,融入黄河文化版块,有效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以上内容均见运城晚报2021年第四版)
四、专家学者再谈诸葛亮生在天兴。
全国诸葛亮研究著名专家,吉林大学图书馆馆长,省政协常委,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柳春潘教授,在诸葛亮大事年表中明确写道,“亦说诸葛亮天兴村人。”
2019年10月10日,某史学专家在人民日报也撰文指出,“诸葛亮究竟出生在何地?不是山东临沂,而是山西天兴村。”(这些研究成果都指出诸葛亮生在天兴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史料佐证。)
五、有实物佐证。
我市原博物馆馆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市《五千年文明在河东》副主编,市诸葛亮文化研究会会长王泽庆教授,多次到天兴武候祠原址进行实地考察,他认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天兴武候祠被拆,是一次重大文物破坏案例,按被毁时的规模,在全国九大武候祠中名列前茅,古建筑有前山门,过路舞台和东西舞台两座,还有东西钟鼓楼,九间大献殿,以及娘娘殿、武侯殿和后山门。东西廊坊三十余间在日军侵华期间,全部被拆,用于建设沿黄炮楼。他更为惋惜的是祠院内有数十棵名贵唐代云柏,也同时被砍伐,这些实物都能证明天兴武侯祠在唐代期间就有较大规模。
六、祖籍与出生地是两个不同概念,不可混肴同用。
《三国志》载“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这里并未说明他生于阳都。历史上各代名人祖籍与出生地不同的例子比比皆是,远的不说,就是原国家领导人祖籍安徽,出生地是江苏,说他是安徽人没错,说他是江苏人又有什么不对呢?以此类推,我们为何不能说诸葛亮既是山东人,但也是我们山西人呢?
我们用34个字便能讲明上述问题:
祖籍山东出生山西孙移河东史志皆有据
尊重历史无须争论相互支持同心敬孔明
这才是山东山西两地应有的态度和共识。
我认为,诸葛亮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名相,也是世界历史名人中一颗最耀眼的名星。诸葛亮非遗文化遗产是临猗最亮丽的一张文化名片,可与运城关公文化相提并论,我们不能守着金矿讨饭吃,大力宣传诸葛亮忠君爱国、爱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武侯精神,既是历史的需要,又是建设美丽临猗的需要,重建天兴武侯祠,应该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武侯祠重建后将会为临猗文旅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推动临猗文旅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拙文所论观点,只是一家之言,望有幸读到此文者,不吝赐教,甚为感激。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