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雨是倒流的时针,把散落四方的游子缝回故土经纬。
父亲坟前的蒲公英突然炸开,白色绒球里飘出四十多年前父亲在店里上班时推头发的机子发出的嗡嗡声——那年父亲牵着我的小手提着饭盒,走过沿街的商店、三八旅社、供销社、生资公司、红星饭店,停在综合公司的门口的两个石墩上让我自己玩耍。衣兜里总揣着姐姐给我的水果糖纸,在石墩子上反复折叠出不同形状。
多年前在思蒙的山道上撞见穿着青色毛线衣米色裤子的禹老师,他怀手里拿着一本书,分明是他花了不少功夫写的书《溆浦拾轶》。当年禹老师一直推广溆浦地方文化,孜孜不倦的。弘扬屈原文化,他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上的习俗、传说和古老的智慧。他就像一本行走的地方文化百科全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关于家乡的深情厚谊。这位对地方文化有着深厚追求的老师对我谆谆教导:"屈原的《楚辞》其实是根据地方巫傩文化的祭祀词而来。"如今他的这本书已泛黄,却仍能记得他在台上用溆浦方言释意楚辞中的“阿家”,浑厚的声音惊醒了墓地石缝里沉睡的苍耳。
拐过野樱桃丛时,一枚树叶落进领口。叶脉凸起的纹路与丽群平时的笑容如出一辙,49岁为救女儿坠楼一起被带走的女人,她的离去,是那样突然,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的世界仿佛瞬间崩塌。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痛,每一个回忆的角落都被悲伤填满。
她曾经是我生命中最鲜活的一抹色彩,生前总喜欢去帮助别人。她的墓碑前堆满了白色的菊花,她是一名女警,专门办理户籍。记得她在户籍窗口总是微笑的面对来办事的人,耐心解答每一位来办户籍的群众。我们在一起肆意欢笑、一起逛街,相伴成长。
父亲坟头的一抔土,它粗糙而又质朴,就像父亲的一生。坟头供品整齐的摆着水果、糖、道头(胙肉)、鸭蛋、蒿菜粑,点燃的香升起了袅袅烟雾。禹老师坟茔旁的松树又高又直,满树褶皱的纹路恍若禹老师临终时手臂上蜿蜒的输液管。此时我想起龙潭宗祠 ,我听见宗祠戏台唱着辰河高腔在历史的长河里引起共鸣。
丽群的儿子每年都来挂清,这次捎来一大把菊花特别的新鲜,特别的白,清香味弥漫着。
烧纸钱的青烟中,三个时空开始坍缩。父亲的推剪掉进禹老师的没有写完的七十二匠,丽群遗留的兰花发卡进祠堂雕花窗棂。那些被死亡切断的掌纹,正在腐殖层下重新接续——菌丝缠绕着父亲没抽完的香烟,苔藓吞噬了禹老师整理的七十二匠,蚂蚁搬运着丽群给她女儿没有喂完的饭粒。
暮色漫过山脊时,新坟旧冢都泛起磷火。父亲的手茧在火光里长成地衣,禹老师对地方文化守护的精神化作一根藤一直缠绕后辈去领悟学习,丽群冥冥之中的笑容开出点地梅顺着墓碑上的苔藓纹路爬行。我忽然读懂墓碑的另一种语法:竖划是父亲每天劳作的轨迹,横折是禹老师写地方文化的笔锋,那勾回处分明是丽群微笑时扬起的发梢。
下山时裤脚沾满苍耳,这些带倒刺的小行星,多像我们被生死暂留人间的锚点。石板缝隙里,父亲坐过的凳子已泛黑黄,禹老师抢救的傩戏面具在返潮,丽群喂女儿没吃完的饭菜渗出霉菌。而远处油菜花田上空,无数清明吊子正在暮风里舒展——那是天地为所有未完成的灵魂,续写的补遗篇章。
清明祭奠,古往今来,不仅仅是祭奠一抔土,而是祭奠的先人血管流淌着某种神秘的液体,是阴阳两隔也可以相认的符号,还有就是一种情感。
每一座坟茔都承载着一段或悲或喜的故事,每一抔土都是生命的归宿与思念的寄托。
清明祭奠,祭奠的不是一抔土,是一场与逝者的对话,是与内心深处思念和悲痛的和解。
回归本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终究是一抔黄土容纳百年之身,化作骨灰和尘埃在一起,过了几年终将在腐烂过程中析出记忆的结晶体。
向芳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溆浦县第九届委员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毛泽东文学院第十七期中青年作家研讨班、首届少数民族研讨班学员。现任溆浦县作家协会秘书长、怀化市雪峰山文化研究会溆浦分会副会长、潇湘悦读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2013年发表作品,主要从事地方文化研究。先后在《湖南日报》《怀化日报》《边城晚报》《怀化文学》《屈原文化》等刊物发表作品,其中《金中村百岁坊》荣获首届湖南省文物解说词大奖赛优秀入围奖,《溆浦宗祠考》(与禹经安合作)获湖南深入推进“四个全面”研究成果交流会暨第七届湖南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征文二等奖,《草垛》获2019年“坦桑尼亚华人华侨”征文大赛二等奖,《油菜花开》荣获2024年6月首届“百花杯”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出版散文集《穿行风韵》《时光漏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