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叠韵:水墨为桥通丝路
李伟华
杭州之美,在于山水与人文的交织。钱塘江潮起潮落,鸥鹭掠过沙痕;西子湖烟柳画桥,苏堤春晓与满陇桂雨相映千年;大运河货船北往,游舫南来,串联起古今繁华。
而在城西一隅,西溪湿地如一块碧玉,为这座现代都市保留着天然的呼吸。这里没有西湖的盛名,却以草木的野趣、水泽的幽深,为匆忙的都市人辟出一方静谧。成为我国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为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春日的芦苇抽芽,夏日的蝉鸣如雨,秋日的桂香浮动,冬日的残荷听雪,四季更迭间,西溪始终以最本真的姿态,诉说着自然与城市的共生之道。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画,商贾旅人借水道穿行,而今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与文旅开发,更让这片土地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鲜活样本。
生活在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建筑之中,车水马龙,难免有些喧嚣。而杭州城西的西溪湿地,就成了人们度假及其寻找野趣的地方。而我的家和单位,离西溪湿地也仅几公里。与家人或朋友,每次漫步西溪湿地,都是一次心灵的释放、美的体验与欣赏。
福堤:百姓的祝福之路
从北门步入西溪,脚下延伸的福堤由青石板铺就,每一块砖石都刻着不同字体的“福”字。
细观砖石上的“福”字,仿佛见字如见人。落款处标注着书写者的姓名与年龄,最小的作者仅六岁。原来福堤上的“福”字由不同年龄、职业的居民亲手书写,真是丰富多彩。有的“福”字多带隶书端庄秀丽,笔画间透出士大夫的儒雅;有的“福”字融入行楷,转折处略带锋芒;有的用篆书,显得古朴典雅;有的以草书,可谓连绵婉转;孩童的“福”字则充满童趣,有的将“田”字画成笑脸,可见不同人写的“福”,不同字体的“福”,有不同的诠释,仿佛在石板上流动。 百姓们将祝福凝于笔墨,烧制成砖,铺成了这条八百米的长堤。游人的脚步摩挲着砖面,清代盐商的足迹、民国黄包车的辙痕与今日运动鞋的纹路层层交叠,让这条小径成为承载时光的特殊丝路。
河渚街:民俗活态博物馆
沿福堤前行,河渚街的烟火气扑面而来。河渚街,是一条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街道。它延续了西溪传统的商贸形态和风情,充满了西溪的文化和风俗。街道两旁的二层店屋多为仿旧的新建筑,保留了传统的风貌,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这里是游客休闲、购物、吃饭的场所,展示西溪特有的民俗文化和西溪物产等。
蓝印花布随风轻扬,西溪米酒在陶瓮中飘香,蒋氏祠堂的赈济碑文与古戏台的越剧唱段相和。龙舟馆里陈列着精雕细琢的檀木龙首,鳞片间仿佛仍闪烁着明清龙舟竞渡的波光。游客捧着竹编小花篮走过青石巷,糕团铺的热气氤氲中,AR导航光点与老字号招牌共存。这条街既是民俗的展台,也是时光的切片,明朝瓦当、民国灯箱与现代电子屏在樟树荫下悄然对话。
河渚街的手工艺品种类丰富,主要包括檀香扇、绸缎扇等传统工艺品。街角的手工坊内,匠人们仍在传承古老技艺。蓝印花布的染缸沉淀着百年工艺,木槌敲打坯布的声响与电子支付提示音交织;蒋氏祠堂的赈济碑文旁新增了二维码,扫码即可听到地方学者讲解清代义仓制度。古戏台上演的越剧《白蛇传》,舞台两侧的电子屏同步显示中英文字幕,外国游客边听“西湖山水还依旧”,边对照翻译理解唱词中的典故。
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到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手工艺品制作。例如,游客可以参与写春联、拓印、剪纸等传统手工艺活动。此外,河渚街上的店铺售卖各种美食糕点和土特产品,游客可以尽情享受这里的休闲氛围和美食体验。
水墨西溪:笔尖流淌的生态诗
再往里走,也就进入了西溪湿地的腹地。穿行与密林与水潭之间,千回百转,亭台楼阁间漫步或小憩。我也在追寻着景色,思考着如何转为画意,创作出国画《西溪湿地》的妙境,以参加在北京举行“融通丝路•共享未来”一带一路成果展。把西溪湿地介绍给参观的国际友人。
我的国画作品《西溪湿地》,首先要表达西溪湿地的自然生态之美。以俯瞰全景式构图展现湿地风貌,近处密布葱郁的树木与灌木,地面绿意蔓延;中景一条清澈河流贯穿画面,水波轻盈,一叶扁舟漂浮其上;远景山峦层叠,云雾缭绕,营造出纵深的空间感。通过层叠的密林、蜿蜒的清澈河流与云雾缭绕的远山,系统呈现西溪湿地“水陆交织”的独特地貌,突显草木丰茂、水系灵动的自然生命力。
在艺术技法与风格上,采用淡墨渲染与细腻笔触:树木以干湿结合的皴法表现质感,内墙与亭柱通过浅绛设色点缀朦胧意境,水面留白与淡青色波纹虚实相生。整体色彩素雅,水墨氤氲,延续了宋代文人画“平淡天真”的审美趣味。
创作背景与人文意蕴方面,重视人文与自然的共生。河岸古桥、隐现的屋舍与轻舟构成人居符号,桥上悠然的行人与孤舟形成“动静互衬”的叙事,既保留“野趣”本真,又暗含“渔樵耕读”的传统生活图景,诠释“人临水而居,舟随波而行”的和谐关系,传递出“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与现代社会对自然栖居的向往。
丝路共赏:丹青架起文化桥
2023年10月20日,我的四尺整张国画作品《西溪湿地》参加了“融通丝路•共享未来”一带一路成果展,这次展览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国宾别墅鹿鸣居展览馆举行,由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四十多位艺术家与十多个国家驻华大使馆人员和留学生参加了交流。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文物鉴定专家单国强先生在开幕式进行了精彩的发言。我挥毫写下“融通丝路”书法作品,作为此次活动的纪念,并与单国强先生拉起书法作品合影。观展时,单国强研究员就对我的国画《西溪湿地》进行了肯定:“李伟华画的西溪湿地,用的水墨还是比较恰当的,水份比较多的。什么样的景致,要用什么样的笔墨渲染。这个湿地运用水墨渲染跟层层落点是比较合适的。这个用墨也受到黄宾虹水墨的影响。”各国外交官、留学生们驻足画前,通过我的介绍,李欣的翻译,了解画中渔舟、古桥的意蕴,对着细辨笔触间的草木生机。
纳米比亚驻华大使馆武官詹姆斯·钱贾詹姆斯•钱贾还与我在山水画《西溪湿地》前合影留念,对中国书画的欣赏有了更多的兴趣。当不同肤色的眼神共同欣赏这幅江南画卷时,我感到西溪的鹭影仿佛正掠过丝绸之路的星空。
主办方还为我颁发了“国际文化交流卓越艺术使节”的荣誉称号,并进行了报道。
归杭后重访西溪,见孩童在福堤上辨认砖石间的“福”字,无人机掠过芦苇荡惊起白鹭。龙舟馆的老匠人仍在雕刻檀木,北斗卫星的轨迹已印在湿地云图。候鸟年复一年在此停歇,羽翼下是连接长安与罗马的古老商道,而西溪的一砖一瓦、一笔一墨,都在续写着文明交融的新章。 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幻,这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文明长河里最坚韧的丝线,将西溪的清波与世界的江河悄然相连。
写于2025年3月26日夜
(昨天特意再访西溪湿地,翻阅画作《西溪湿地》并2023年北京参展日记,作此文)
李伟华:杭州伟致书画院院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书画院院士、浙江开明画院院务委员、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会员。著有《传承集》、《李伟华书画作品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