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革命的老大娘”
李晓信
2025年3月的一天,在西安杜甫历史文化研究会骨干人员座谈会上,偶遇老朋友、铜川自来水公司退休职工闻双全先生,他一见面,就热情地打招呼,同时言说“李老兄,我看你写的文章,铜川红区的故事比较多,我知道铜川老区北山里有一位”革命的老大娘“。希望你把她的事迹挖掘一下,也写上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小人物的革命故事。好吗?
我立刻答应说:“好!我还真的喜欢写平凡而伟大的小人物呢。”于是,听了他大概的介绍,立即开始计划安排采访事宜。
第一个采访的是老大娘的儿子李转社先生。在电话里听到他比我年轻的多,但因长期劳累,身染疾病,不便前来接受采访。我便驾车自西安南郊直奔北郊,在自强路北的一个小区里见到了他。李转社中等个子,高鼻子、大眼睛,是一位能干的律师,但疾病折磨的他略显的老态初现,行动迟缓了些。
我们交谈了三个多小时,基本对其母的革命事迹有所了解。他要留我共进午餐,我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婉言谢绝。出了小区,在自强路上吃了一碗汉中水豆腐、一个烧饼,匆匆回家。
2025年3月12日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我驱车到铜川新区接李转社的干弟弟周和平矿长,他忙中抽闲、热情陪同我到照金山里的六、七个他的干妈闹革命的地方采风采访。一路上,他结合到访的古村,详细介绍他知道的革命故事。

柴场子村旧貌 李晓信摄影

王淑云老大娘照
“革命的老大娘”大名王淑云,1929年出生在富平,1936年日本鬼子在富平狂轰滥炸,炸的到处房倒屋塌、人畜伤亡,形势严峻。父母携带女儿淑云挑着担子一路逃荒要饭,来到了偏僻的陕甘边区淳耀县(今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柴场子村,在这里,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首先是边区当地政府欢迎他们住了下来。其次是边区政府重视儿童教育,要求淑云入学就读,淑云做梦也没想到在边区能够高兴地进入了龙泉小学读书。但天不随人愿,她一年级没学完,就得了个打摆子病(伤寒病),失去了上学的机会。
姑娘跟着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渐渐地长大了,年轻漂亮的淑云,出脱的像一朵大山里的鲜花,成了人见人爱的大姑娘。经人介绍,她认识了当地李家的小伙子李换有,小伙子与她同岁,中上等个子,高鼻梁、圆眼睛,黑里透红的脸上释放着浑圆地气息,浑实的活像一座黑铁塔。她一眼就看出他是一个务农好手,结实、有劲,吃苦肯干,是个好小子。她高兴地笑弯了腰。心里想,这辈子就是他了。她十五、六岁便嫁给了他。从此她看着他提楼下籽茹麦莧,场里能使左右锨;吆牛犁地深耕细,样样农活一手牵。从此,小两口过起了男耕女织的幸福日子。

杨山村石碑 李晓信摄影

李焕有老先生照
之后的日子里,陕甘边区淳耀县游击队成立后,队长张德英见李换有两口子人实在,便将其家作为联络点,经常住在了李家。

杨山村简介 李晓信摄影
这游击队是由陕甘边区组建的,任命张德英任队长,他是一个出生在贫苦家庭的放羊娃,在山坡放羊时,一排红军部队从山梁上经过,他从照金高山槐附近的杨家山一直跟到马栏转角部队的驻扎地,他要扛抢当兵。这支部队是刘志丹和习仲勋同志带领的,当习仲勋从部队战士口中得知此事后,将放养娃抱到土炕上,问明了身份和住址,亲切地告诉他“你还没枪高,也没力气,长途行军跟不上。”放羊娃还是执意要当兵,跟着部队一起走。
放羊娃父亲去世的早,靠给别人放羊和双目失明的母亲、妹妹相依为命艰难生活。当老母亲喊着放羊娃的名字,让他回家,怎么喊也喊不回来。村里有个老者告诉他妈,“你儿子跟着当兵的走了。”老母亲呼喊着让村里的老者赶快把他喊回来。“他还是个孩子,还不能去当兵”。村里那位老者走了三十多里路,在马栏找到了部队。习仲勋见到老者,共同劝说放羊娃:“你先跟大人回家,你现在才九岁,过几年我派人接你来当兵”。

今日北梁上 李晓信摄影
后来,他果然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当上了一名红军战士。经过一段战斗洗礼,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游击队队长。
王淑云,给十几名游击队员做饭,受他们的影响,思想有了进步,淳耀县领导也经常在李家开会。杨家山、北梁、老爷岭,是他们经常出没的地方。李家这里成了县委的一个秘密联络站。李家老爷子做联络员,由于李家都是本分诚实的人,一家子全部参加了革命工作。王淑云支持其丈夫一直在部队做支前工作。联络站的任务就交给了她。
王淑云在淳耀县地下党组织开会时认识了解放后任原陕西省交通厅副厅长,原富平县公安局尚生春,原西安市(好像是高压电磁厂)党委书记曹文斌,原大荔县委书记,渭南副专员文轩和耀县一大批中层干部,有好多是原游击队的队员,谢志有、孟保林等。张德英解放后是西北局警卫团团长,西柴厂,陕柴厂,陕压厂,机械厅党委书记。

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地遗址照 周和平摄影
王淑云有时她为淳耀县地下党组织或游击队放哨,不论是淳耀县地下党组织的人还是游击队的人,只要到家,王淑云就忙着前前后后安排停当。她又要亲自做饭,领导啥时候离开,就啥时候吃饭,游击队员也得及时开饭。淑云忙的不亦曰乎。由于她思想进步,工作热情,王淑云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了一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北梁会议遗址碑 李晓信摄影
由于连年打仗,杨家山到墓坳村至九里坡头,在解放战争时期,白区(老百姓叫白区军队为“顽固派”)与红区不断磨擦,实行拉锯战,游击队能打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游击队经常潜伏在杨家山、北老爷岭以南。高山槐村山梁上有哨兵和红军部队,防守坚如磐石、铁桶一般,基本上顽固派部队是过不去的。高山槐靠近薛家寨,地形复杂,居高临下,一般情况下游击队能抵挡得住。但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个别时候,敌人就突破了高山槐,王淑云就立即组知群众,钻进山沟或稍林。基本上两三年时间,有一个月左右,大概就是农村吃早饭(十点左右)时间,就得组织村民往沟里坡里钻稍林避难。

北梁下的这个长树的沟渠,就是老百姓当年钻稍林避难的地方。李晓信摄影
游击队在袭击顽固军胜利的一天晚上,张德英在柴场子李家宣布王淑云为中共正式党员。从此她的工作更加积极主动,赢得了党组织的高度赞扬和评价。
据王淑云口述,游击队长张德英打仗时,每次都是开路先锋,有一次,张德英因故迟到了一小会,在高山槐被地雷炸伤了两条腿,王淑云又是包扎又是打针护理,她和丈夫白天将他送入梢林掩护,晚上又将他接回家治疗、护理。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和护理,终于治好了队长的腿。张队长不好意思,一再道谢。他说:“我是共产党员,游击队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不用谢。”从此,张队长又带领游击队投入了新的战斗。
有一天早上,村里人还都没有吃早饭,杨家山村民发现顽固派的部队来了,老爷岭能看见国民党部队向杨家山村开来,王淑云和丈夫带着一个不到两岁的孩子,看到靠近一个小溪,有一个土坡,国民部队架的机枪,子弹打在脑壳旁,嚓嚓的作响,王淑云摒住呼吸、默不作声。她设法通知四个游击队员迅速隐蔽,队员们藏枪藏的快,但逃跑已来不及了,就混进了老百姓的群里,被王淑云等老百姓掩护救了一命,队员们幸免遇难。这时国民党部队还要搜查,却发现远处有情况,丢下老百姓仓皇逃窜。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的独立老三团闻讯赶到了杨家山,解放军的英勇之师果敢出师,顽固派部队全部被解放军消灭在了山坡下的狭长地带,大多敌人一命呜呼了。老百姓和四名游击队员平安脱险,解放军打了个大胜仗。欢呼胜利的声音响彻山谷。
又有一次,胡宗南部队在换防,部队压在了杨家山一个村子,老百姓都跑了,胡匪到处搜查民宅、烧毁民房,王淑云跑的时候,将党员证放在了麦草垛子里。结果胡匪背走麦草烧炕烧火,发现了王淑云的党员证,为了发泄仇恨,胡匪将王淑云家里的锅碗瓢盆全部砸碎。这次浩劫使王淑云失去了党组织关系。胡匪的恶行,使王淑云不能回家,躲在梢林里,怕有蛇虫;只有坐在小河里冰冷的石头上,与水为伍。这样的日子,一个女流人家,谁能承受得了?可她还是顽强地坚持了下来。

陈家坡会议旧址(一) 李晓信摄影
快解放时,张德英的部队调防到了三原县,家住在张家窑村,期间王淑云随同前往。其夫人没有一点官太太的架子,和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得老百姓的喜欢。解放后,张德英调往西北局工作,家住西安市城内,邀请王淑云同往西安。后来张德英与原配妻子离了婚,三原的老乡听说消息后,欢迎其回三原居住,其带着儿子又回到了三原张家窑村。心情不好的她邀请自己在边区的好友王淑云一家也移住在了三原县张家爻村,希望好友互相有个照应。
------。

陈家坡会议旧址(二) 李晓信摄影
一位坚强又忠诚的“革命老大娘”;一家忠于革命的好家庭;一段动人心魄的革命故事,多么老实厚憨的山里人!多么勤劳勇敢的老百姓!他们的故事使我深深的感动和无比的激动。
感动激动之余,希望有关党组织,在弄清事实真相后,能够郑重其事的发给已经乘鹤而去的“革命老大娘”一本崭新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证。使老区那些基层的、老实的、低微的,曾经为革命作过贡献的人,已经逝去的灵魂,得到一丝丝慰藉。
2025年3月26日 西安一稿
作者简介

李晓信、男、陕西省铜川市人,大学学历,高级经济师、主管药师技术职称。曾任省市有关医药(集团)公司高管职务,多次获省市政府奖励。陕西省作协及铜川市、王益区作协会员。铜川市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铜川市印台区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成员,铜川神州书画研究会文学顾问。出版有文集《感悟-古都情缘》 《感悟-沧桑岁月》等书籍;作为执行总编,参与撰写和编辑出版了《印台人物记忆》一书;编有《药品GMP认证培训教材》。近几年又在国家、省市报刊杂志、网络,发表了二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