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穴市:全域推进规划建设治理 谱写城市更新新篇章
文/李志猛、段无言、周中金/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
诵/云中鹤
作为湖北省“武汉都市圈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排头兵,武穴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规划建设治理与城市更新深度融合,通过系统性布局、精细化改造、创新性实践,推动城区面貌蝶变与功能品质双提升,为县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武穴样本”。
武穴市以“九街十八巷”历史文脉为基底,统筹老城更新与新城开发,形成“双城联动、产城融合”发展格局。
- 老城更新突出“留改拆控”:以正街社区为核心,保留熊家大屋等传统建筑风貌,通过“新吴风楚韵”外立面改造活化历史街区;实施雨污分流、弱电入地等工程,新增停车位70个,完成塘下街盐仓巷地下管网改造,解决内涝顽疾。
- 新城开发注重“三生融合”:规划3000亩滨湖新区,打造“湿地慢城”城市会客厅,通过生态修复、智慧社区建设和文旅业态植入,推动人口向新区集聚。同时,贯通广济大道西延、沿江大道西延等道路,完善交通网络,提升城市承载力。
二、精准施策: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
武穴市聚焦民生痛点,实施“六大整治”与“三创工程”,推动城市功能迭代升级。
- 基础设施补短板:新建污水管网51.96公里、自来水管网8公里、燃气管道36公里,改造老旧小区292个,惠及居民1.2万户;治理易涝点19个,完成月塘湖生态修复,打造“水下森林”景观带。
- 市容市貌焕新颜:开展“周五环境卫生大扫除”行动,清理东港路段垃圾20余方;施划智慧停车位5000余个,规范停车秩序;整治背街小巷违建,拆除破旧建筑400平方米,腾出公共空间。
- 特色街区塑品牌:推进沿江美食街“修旧如旧”改造,融入现代文创元素,打造网红打卡地;规划正街、居仁街为“商业金十字街”,后坝街、塘下街为“老行当记忆街”,重现“小汉口”繁盛景象。
三、多元共治:凝聚城市更新“共同体”力量
武穴市创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居民参与”机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 “共同缔造”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四单”模式(居民点单、小区派单、党员领单、群众评单)吸纳民意,梅园小区改造中居民全程参与设计,新增智慧停车场、幸福食堂等便民设施。
- 政企协同激活发展动能:引入农水集团运营商业空间,与御江集团合作开发养老地产项目;探索“微型地产”“溢价换房”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更新。2023年争取省厅资金5129万元,中央预算内资金5000万元,破解资金难题。
- 制度创新保障长效治理:建立“大党委”联席会议制度,整合20余个市直部门资源;推行“一街一巷一专班”责任制,实现精细化管理;将城市更新纳入绩效考核,确保项目落地见效。
四、成效与展望:从“城市更新”到“城市生长”
武穴市通过全域更新,城区面貌显著改善,居民幸福感大幅提升。2024年黄冈市营商环境调查中,武穴综合得分81.2位列第一;沿江美食街日均客流量超5000人次,老城商圈活力重现。
未来,武穴将深化“智慧化+绿色化+文化化”发展路径:
- 智慧赋能:建设数字孪生系统,实现社区治理精准化;
- 低碳转型:推广海绵城市技术,治理50个易涝点;
- 文化铸魂:挖掘“一街一故事”IP,打造文化体验目的地;
- 产城融合:联动临港产业园、新能源船舶基地,推动人口与产业双集中。
结语
武穴市以规划建设治理为画笔,在老城肌理与新城蓝图间勾勒出港城融合的壮美画卷。从“面子”到“里子”的全面跃升,不仅重塑了城市空间格局,更诠释了“人民城市”的深刻内涵。这座滨江古城正以更新之姿,书写着新时代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