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手卷:我的水墨行吟录
李伟华
晨雾漫过香积寺铜殿飞檐时,我常执一杆兼毫立于拱宸桥顶。左手边,大运河正将杭州的晨曦调成半砚淡赭;右手边,现代建筑群的玻璃幕墙反射着青瓷般冷光——这座城始终在我笔下保持微妙的洇晕状态,如同生宣上未干的墨迹,随时准备接纳新的叙事。
运河走廊:行走的创作灵感库
定居杭州大运河畔20余年。工作累了,到几百米外的运河走走,是一种惬意。
向南走,则走到西湖文化广场瞧瞧。广场最夺目的标志是172米高的环球中心,银色塔楼如一支直指云天的毛笔,顶部球形观景台似一滴悬而未落的墨珠,隐喻“笔墨江南”的文人气质。环绕其侧的浙江自然博物院、科技馆、文化艺术中心等建筑群,则以弧形廊桥与阶梯式露台相连,形成“文化环岛”。玻璃幕墙倒映着运河水影,夜晚通体流光,宛如科幻片中的未来城市模型,却与不远处武林门码头的仿古画舫奇妙共存。而我更多的是来这里的博物馆、画院,看看书画方面的展览。
而向北走呢,则会走到大兜路文化街区。这又是另一番情景,显得小家碧玉,古色古香。大兜路的名字源于宋代“大兜水门”,是古代杭州城北重要的水陆枢纽。旧时粮仓林立,商贾云集,运河上帆影如织,码头的号子声与沿街商铺的吆喝交织成市井长卷。
如今,改造后的街区保留了清末民初的里弄格局,青砖墙上的斑驳、雕花门楣的精致,无声诉说着杭城“因河而兴”的往事。
香积寺铜殿的金光与袅袅炉烟,则为这条古街添了几分禅意——这座供奉“监斋菩萨”的千年古刹,曾是运河香客入杭的第一炷香火。香积寺旁的禅意空间,菌菇汤的鲜美与木质回廊的幽静,让人恍入宋画。富义仓遗址与现代楼宇也构成了时空拼贴画。
漫步大兜路,脚步会不自觉地放慢。南侧传统民居群中,工匠精心修复的马头墙高低错落,爬山虎攀过花格窗棂,将光影剪成碎片;北侧创意店铺则用玻璃幕墙与老木结构碰撞出新旧对话。我也曾有几次与朋友们,在这一带茶室里小憩,感受江南雅韵与市井滋味,断断续续地聊着各自的故事与思绪。千年运河的潮声里,大兜路始终是杭州那枚不褪色的旧邮票,盖在往昔与今朝的接缝处。
再往北走,不远处就是小河直街,我最早的写生,就选择了这里三条河的汇合处。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有高高低低树木的掩映,大大小小的船只来往,老人孩子的熙熙攘攘。
后来向北搬到了新家,却与小河直街更近了些。依然是我心灵放松的乐园,体念复古美的所在。她如一卷被水汽洇湿的宣纸,以千米长的蜿蜒身段,晕染着南宋以来的市井墨痕。这里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只有青石板路上油纸伞掠过的残影、河埠头捣衣声惊起的涟漪,以及白墙黑瓦间悬垂的腊肠与梅干菜——这座“活着的历史街区”,让时光以最松弛的姿势蜷缩在运河的臂弯里。这是大运河褶皱里的最美烟火水墨画。
拱宸桥:艺术表达的元符号
再往北就是拱宸桥了。这里也是各种博物馆、工艺美术馆的集结群。我除了来这里欣赏工艺品之外,我的书画作品也多次在这些馆展出。也多次在拱宸桥两岸写生,作诗吟诵,所以来的次数自然多了一些。
北京水立方展出李伟华国画 杭州拱宸桥,在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最南端。拱宸桥犹如一位静默的老者,横卧于千年波涛之上。这座杭州现存最高最长的三孔石拱桥,自明崇祯四年(1631年)初建,便以“拱手迎宸”的姿态,目送南来北往的舟楫、商贾、文人、兵卒从桥孔下穿行而过。如今,桥身的青苔与石缝间的野草依旧在潮汐中呼吸,而桥西岸的咖啡馆、博物馆与手作工坊,则让这座古桥成为串联古今的“运河活化石”。最动人的是桥面石阶上深浅不一的凹痕——那是纤夫长年累月拉拽纤绳磨出的“运河年轮”。
桥西直街曾是运河漕运的“最后驿站”,如今蜕变为历史街区,新旧时空在此交织: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内,张小泉剪刀的淬火工艺与瑞士军刀的精密齿轮隔空对话;伞博物馆中,油纸伞的竹香与尼龙伞的工业感在玻璃展柜里共生。通益公纱厂旧址变身手工艺活态馆,缫丝女的铜像旁,年轻人用3D打印机制作运河主题文创;废弃仓库里的独立书店,书架间垂落着当年纺纱机的铁链装饰。
当最后一班水上巴士驶离码头,拱宸桥收起白日喧嚣,只剩桥墩上的镇水兽“趴蝮”依然凝视着运河水。它见过漕帮的江湖、丝商的算盘、改革春潮,如今又看着抖音主播举着自拍杆在桥头直播。这座桥始终未变的功能,或许正是将杭州的繁华与沧桑,都溶解在运河永不停歇的波涛里,成为一首无需翻译的液态史诗。
水立方的星彩:运河文明的当代表达
2023年12月21日上午,“釉上星彩”地面瓷绘集群展示项目暨书画艺术展”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举行。参加开幕式的近百名书画家,冒着严寒来到水立方。

乌龟石

瓷板书画
我的自作诗书法作品《沁园春·书》和国画《我家住在拱宸西 一湾碧水到京城》参展,我的瓷板书法《大美无疆》和国画《乌龟石》则镶嵌水立方一楼。
我选择京杭大运河拱宸桥作为国画的创作内容,题字“我家住在拱宸西 一湾碧水到京城”,是我对杭州这个第二家乡的真挚感情,以及将家乡的水通到水立方的向往。我还模仿《楚辞》的句式写了《拱宸桥写生感言》:
拱宸桥连京杭兮,南接皇城北挽燕山。
石兽镇浪守金印兮,夜航船载星河不眠。
昔日纤痕刻青石兮,今朝釉色凝运河月光。
我执笔追流光兮,采苔纹入瓷板写沧桑。
纵使画卷终褪色兮,初心永守运河水中央。
我还接受媒体的釆访,谈了自己的创作国画《我家住在拱宸西 一湾碧水到京城》的起因和思路。故宫博物院鉴定专家单国强先生和国际友人在我的国画作品前合影留念,并对作品进行了评论,认为对当地风景进行“写实”,有积极的意义。
当货轮剪开水纹,在玻璃幕墙上投下流动的篆书,我终于读懂杭州的隐喻——光阴在此永远洇染未定。松烟墨渗入直播间的数据流,宋瓷青融进卫星云的色谱,而运河始终摊开自己,做一卷供所有时代落款的生宣。
2023年12月21日夜,写于北京回杭州的高铁上。2025年3月28日,在杭州家中修改。
李伟华,号五一居士,深耕教育与艺术领域四十余载。就学于丽水学院、浙师大及中国美院。荣获浙江教育频道“十大明星教师”称号,事迹载入民进浙江《师脉传承》口述史。 现为杭州伟致书画院院长、CCTV书画签约艺术家、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作品远播海外,被誉为“比中友好文化交流使者”,并被哈萨克斯坦、蒙古国驻华大使馆等机构收藏。讲学百场,广受赞誉。其艺术成就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