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树果,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人,在颠沛流离的谋生中始终坚持文学的追寻,先后在有关报刊发表散文、小说、诗歌等各类体裁作品。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华出版社执行主编,中华时报记者,全球艺术家联盟中国广东省分部文学艺术顾问,资深易经学者。有大量诗歌散文小说散见于各报刊杂志,着有60万字长篇小说《等待你的归期》,10万字短视频剧本《爱有天意》,主编有二十余种书籍。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一
己卯。饥民遍野,山河破碎。枉水之源的黎明桥,雪峰山脚下,外婆蜡黄的躯体,颤动。哇地一声,母亲张开眼,打量着这个世间。
二
枉水流向沅水,沅水汇入洞庭,洞庭又流向长江,母亲不知道。两岁,母亲成了没爹的孩子。四五岁,母亲开始在枉水的溪流里,捉小鱼;在石头缝里,寻螃蟹;在岸边,采蒿子。贴补空空的锅。
三
己丑。外面的世界刮起了飓风,吹得溪流的水转了向。母亲听大人们说,解放了,地主抓起来了。十二岁的母亲背起了书包,每天往返三十多里,风里雨里不间断。又过两年,家里分得了田地,母亲成了劳动力,书包就这样搁下。父两岁,祖父携四子女背井离乡,至黎明桥地主家为租户。共产党给分得了地主家的房屋与田土,喜极而泣。
四
壬寅。半条被子,相依为命。父得长子为兄。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三线建设,枝柳铁路,洞庭治理,大兴水利,父亲的脚步与国同行。黎明桥规划为花岩溪水库一部分,润泽枉水径流百万亩,移民至今居。
五
丁未。《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元旦社论,红卫兵的海洋阵阵如潮。立夏后,一条新生命睁眼看世界,是为我,注定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汹涌澎湃。
六
大人出工,在门槛下翻滚爬打至四五岁,搭着凳子站立在不够高的灶沿烧饭炒菜。到队上的仓库大灶,早早地给大人霸占一钵子饭和一双筷子,被别人家的孩子欺负得直掉眼泪。至七岁,背上了母亲用旧衣服改缝的书包。冰天雪地,一条有破洞的裤子,一件补了又补的上衣,一双浸得湿湿的布鞋,把鼻子冻得通红,滚雪球,堆雪人,乐此不疲。
七
丙辰。唐山地震,巨星陨落。母亲找出一尺舍不得做新衣的布证,步行十余里去公社供销社扯来了黑布,在油灯下用针线缝成一圈,挽在手臂。我懵懂地问:毛主席怎么会死了?母亲赶紧捂住我的嘴,紧张兮兮地四处望一下,赶紧纠正:是毛主席逝世了,给我理了理红领巾,挽上黑纱。
八
放牛。拾粪。担水。打猪草。扯秧,割稻。昏黄的煤油灯。母亲用一个一个鸡蛋积攒姊妹三的学费,一支铅笔也是奢望。父亲念稔,小时候给地主放牛时偷学了几个字,躲在学校的门缝外羡慕地听朗朗的读书声。母亲感念进了两年学堂门,学唱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常常会哼几句。
九
癸亥。我家窄窄的禾坪长满了绿苔。晒稻谷的时候,找来牛粪捣成浆,铺上一层。八月,禾坪破天荒挂上了银幕,十里外来看电影的挤得里三层外三层。山沟沟里飞出了金凤凰,兄长循枉水到沅水,到“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省城长沙,父亲担着两口木箱,送兄长跨进了不敢仰望的大学校门。
十
辛未。百万民工下广州。正月的长沙火车站广场黑压压,我被拥挤推搡到站台,爬进火车的窗子,点燃青春的梦想。一日几个馒头,夜晚蹲废旧的房子,满城寻找可以收留的工厂。六月,来到陕甘交界的黄土高坡,修建欧亚大陆桥。西山隧道,炮声隆隆,浑身泥土。手捧《文学手册》孜孜不倦,在核桃树下,在山丹丹花开的季节,看大漠孤烟直的壮丽。
十一
临行密密缝,游子身上衣。满世界的疯疯癫癫,母亲倚靠在大门口张望。每次的回来,我给父母讲述外面的世界。北京天安门,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雄赳赳的仪仗队,升起庄严的国旗。韶山,毛主席故居,后面的山叫韶峰,比我们家后面的山高了好多。长城,很雄伟,像一条长龙,沿着山脊走,看不到尽头。地下是青砖,很宽,够几个人一起走。
十二
乙亥。我为人父。围着家里的田土转,没出息也养不活人。外面的世界从精彩而沉重,决计栖息于益阳,太阳升起又落下。一次一次回去又出来,下车后离家还有一两里,母亲也会听到我的大嗓门,赶紧三步两步走到村口。出门时,母亲总会担心外面的安全,一直要叮咛到村口。
十三
甲申。儿女的翅膀,载着父母的愿望,在天空翱翔。家里已添置了电视,可以看到毛主席,可以看到天安门,可以看到井冈山,可以看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外面的世界在家里都可以看到了,母亲记性好,如历数家珍。父母守护着田园,内心也满是欢喜。年复一年,父亲不觉满头银发。采摘茶籽的季节,偶感风寒,十余日,撇下我们而去。这个季节,竟满是蝴蝶。
十四
己亥。女儿从小学到大学,顺利考上了研,奖励我的辛劳。在中南的校园里,女儿握紧拳头,面对斧头镰刀庄严宣誓。母亲欢喜孙辈的出息,南湖的船,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扭转了国家的命运。母亲喜欢乡村的宁静,水泥路通到了屋檐下。电视成为她的陪伴,每天都看中央一套的晚间新闻,最近常常在电话里唠起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分享节目的乐趣。那些我叫不出名的主持人,我诧异母亲随口就叫出了。
十五
庚子。疫情弥漫,世界的脉搏随中国跳动。火车站绝无仅有的空旷,南方的火炉诠释着家的温馨。兄长带头唱了一首母亲的歌,母亲哼起了“我把党来比母亲”,获得阵阵掌声。母亲诉说起尘封的家史,没有新中国哪有今天我们的家。女儿自豪地说,明年建党一百周年,奶奶可以在电视里看我表演节目。母亲期待着。
十六
辛丑。清明时节,我到山上看望母亲,放响鞭炮。药物未能创造出奇迹。母亲带着未了的心愿,薨逝。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2021年6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