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到"治理":武穴市城乡建设的美丽蝶变
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诵/云中鹤
在长江之滨,有一座1200平方公里的滨江小城——武穴。这里,78平方公里的主城区如一幅摊开的画卷,老城沉淀着岁月的厚重,新城涌动着发展的活力,而散落在城乡间的村庄,则如同一颗颗未经雕琢的珍珠,等待着被时代的光芒点亮。
曾几何时,武穴的城市建设像许多地方一样,是政府"单打独斗"的管理模式:规划靠文件,执行靠命令,考核靠指标。这种"摊大饼"式的扩张,让78平方公里的主城区面临着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均等挑战。然而,随着城乡融合的步伐加快,这种传统的"管理"思维逐渐显得力不从心。于是,一场从"管理"到"治理"的深刻变革,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展开。
一字之变,理念之新
"管理"与"治理",虽一字之差,却折射出理念的跨越。
- 从"政府主导"到"共同缔造":武穴的乡村不再只是政策的接收者。在余川镇王冲村,村民们自发参与房前屋后整治,用一砖一瓦砌出"最美庭院";在石佛寺镇,企业带着资本和技术下乡,与农户共建高标准农田,让"佛手山药"成为致富的"金钥匙"。
- 从"硬性指标"到"柔性引导":政府不再大包大揽,而是通过《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奖补办法》等政策,以奖代补,激发内生动力。达标村可获30万元基础奖补,而示范村最高可享800万元支持——这不是"撒胡椒面",而是让"好钢用在刀刃上"。
在城区,武穴街道创新"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模式,将187个居民小区划分为最小治理单元。龙潭社区机械厂小区通过"先锋物业"五心服务,让退休干部郭茂才主动承担起公益图书管理员职责;无物业的武磷一村小区则由居民自治,集资改造道路、墙面,实现"群众事情群众议、群众事情群众办"。
城市更新加速推进:刊江大道作为连接新老城区的主干道,正进行全线升级改造,扩建为双向6车道,新增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绿化带,铺设沥青19万平方米,同步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预计2024年9月底完工。2023年已完成168个老旧小区改造,2024年计划改造124个,惠及居民9057户。
一方水土,万千气象
治理的智慧,藏在武穴的山水田园之间。
- 流域治理的"生态答卷":荆竹河畔,曾经污水横流的景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覆盖91.67%村庄的污水处理设施。河水清了,白鹭回来了,沿河的村民开起了农家乐,生态红利触手可及。
- 城乡融合的"诗意栖居":四好农村路蜿蜒如带,串联起城区与乡村。老城区的背街小巷"拆通畅、扫干净、码整齐",新城区的高楼与乡村的油菜花海相映成趣——这里既有现代城市的便利,也有田园牧歌的温情。
在田家镇街道韩垸村,"文明积分+数字治理"模式让长江干堤的生态保护成为全民行动。村民每周自发清理堤岸垃圾,防汛期间更通过积分兑换物资,凝聚起保卫家园的力量。数字治理平台实时响应矛盾纠纷,让"小事不出村"成为现实。
城市功能持续完善:沿江大道、19号路、凤凰路相继通车,14条市政主干道建设全面启动,总投资11.73亿元。同时,二里半、梅园、西新村3个完整社区加快建设,配套便民设施全面提升。
一种精神,薪火相传
作为退役军人,我曾在军营保家卫国;退休后,我又见证了武穴建设的"第二战场"。从"管理"到"治理",变的是方法,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初心。
那些烈日下丈量土地的规划人员,那些深夜还在讨论村规民约的村民代表,那些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正是无数平凡人的坚守与创新,让武穴的治理变革有了温度与厚度。
在城市更新中,武穴市施划万余个智慧停车位,整治噪声扰民,推进背街小巷"精品路"创建;在农村,"厕所革命"与污水治理同步推进,资源化利用模式让环境改善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
结语
武穴的实践告诉我们:城市的现代化,不仅是高楼大厦的崛起,更是治理能力的升级;乡村的振兴,不仅是面貌的改变,更是人心的凝聚。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治理"二字正书写着更动人的篇章。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