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梦想照进现实:武穴育才高中迁建记
作者: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诵读:云中鹤
在武穴这座滨江小城里,育才高中像一位负重前行的母亲。三十年前,它仅有百余名学生;如今,近五千张课桌挤满了校园。走廊成了课间操的临时场地,实验室预约排到两周后,体育课要按班级轮流使用操场……即便如此,这所"超载"的学校依然尽力哺育着渴求知识的孩子们。
破茧:老校区的三十年之困
清晨六点的民主路,送孩子的车辆常常堵成"停车场"。家长们调侃:"送娃上学像打仗,接娃放学像寻宝。"在这片不足两个足球场大小的校园里,每寸土地都被精打细算:屋顶改造成羽毛球场,地下室变身舞蹈教室。化学老师李雯的课程表令人心酸:"初中学的电解水实验,我们高中才补做。"
重生:武山湖畔的"未来学校"
当推土机在武山湖东岸铲起第一抔土时,新校区的蓝图已在建设者心中展开。这座"会呼吸的校园"如山水画卷般舒展:教学楼屋顶种满绿植,下雨时能吸纳数百吨雨水;实验室的玻璃墙可随时切换为投影屏;图书馆的机器人能为新生"刷脸"借书。最让孩子们期待的,是全市高中首个带跳台的恒温泳池——"以后不用再对着视频学游泳了!"高二学生陈晨的父亲特意来工地拍照。
温度:钢筋水泥里的民生答卷
项目负责人老王有个特别的习惯:每天清晨绕工地走一圈。他记得清楚,为保护三棵百年香樟,施工方案改了五稿;为降低噪音,混凝土浇筑都安排在学生上课时段。去年暴雨季,临时排水管堵塞导致菜地积水,工程部连夜调来抽水机,第二天受损农户都收到了赔偿款。"建学校是积德的事,不能凉了老百姓的心。"老王说。
接力:从"建大楼"到"育大师"
新校区不仅是硬件的升级。教育局正在策划"名师走教"计划:让省特级教师通过5G课堂,同时为乡镇分校学生授课。退休教师张立民捐出珍藏的三千册书:"当年我们点煤油灯备课,现在要让孩子们站在巨人肩膀上。"
明年九月,当琅琅书声在武山湖畔响起时,这座城市将完成一场温暖的接力——用最好的土地播种未来,用最实的工程托举希望。正如校门口新刻的那句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后记
施工围挡上,"湖北恒大建设"的标语旁,不知何时被贴上了一张便签:"谢谢你们给我们的孩子造新家"。这或许就是对这项工程最朴素的褒奖。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