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街十八巷:在时光褶皱里触摸武穴心跳
———遥望三年后我在城市更新后之武穴之所见
作者: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诵读:云中鹤
我沿着正街的麻石板路踱步,青灰的马头墙在晨光中舒展筋骨。檐角悬挂的铜风铃叮咚作响,与龙坪木屐敲击石板的脆响交织,仿佛叩开了时光的门环。三年前这里还是私搭乱建的棚户区,如今每一块麻石都被精心打磨,缝隙里嵌着LED灯带,夜间会浮现出古代商队的投影。
居仁街口的文创茶寮飘来茉莉茶香,朱霞老师正在教孩子们辨识老墙砖上的"火烧赤壁"焦痕。AR眼镜突然在地面展开1938年的市集盛景——挑夫们肩扛米袋穿行在安徽会馆的飞檐下,布幌上"居仁由义"的字样被江风掀起。而曾与居仁街对应的由义巷,如今化作地面上的青铜浮雕,记录着"仁心为商,义行天下"的祖训。
午后的河街码头,七十二岁的老船工李顺发坐在新建的观景平台上。智能导览屏正播放着1920年代江汉关分关的纪录片,他忽然指着江面:"当年我们卸货的号子声,比现在的游轮汽笛还响。"盐仓巷口的"洋人巷"标识牌在阳光下泛着微光,百年前外商云集的码头遗址上,广济竹艺传承人正在编织仿古货箱,游客扫码即可观看竹编技艺的千年演变。
暮色中的塘下街,江西会馆的飞檐斗拱被LED灯带勾勒得宛如水墨画。荷花塘的倒影里,太平巷口袋公园的星空观测点亮起点点蓝光,孩子们的嬉笑声与老人们用积分兑换的智能手环闪烁的微光交织。复成巷老宅改造的青年旅社里,布庄老板朱复成的后人正在晾晒新织的蓝印花布,古老的染缸与现代智能温控系统在月光下对话。
我登上后坝街的明永乐青林堤遗址玻璃观景台,地面投影着不同年代的水位线。退休干部老张指着新建的"江风市集":"1954年洪水,这条堤救了全城。"如今堤畔的非遗摊位与网红咖啡车毗邻而设,二府街的廉政文化墙与公安局旧址的红色警徽交相辉映。
沿着刊江大道南行,女儿街的全息投影重现着百年前的市井风情,新堤街的防洪科普长廊玻璃栈道下,不同年代的筑堤工具在智能灯光中静静诉说。西坝街的"长江记忆"主题公园里,老船工们重现纤夫号子,AR技术将消逝的古渡投射在江面。大坝上观景台的望远镜里,江豚跃出水面的瞬间与老照片里的码头千帆形成时空对话。
朱家巷老宅的非遗工坊里,龙坪木屐传承人正在为游客定制鞋履;徐家巷改建的影院路霓虹闪烁,百年前的"江西会馆戏楼"变身沉浸式剧场;邮局巷的互动屏幕滚动播放着老邮递员的口述史;焚经炉巷遗址的青铜雕塑旁,孩子们在智能导览屏上学习敬惜字纸的传统;王家巷的便民驿站提供共享工具,石板路上的独轮车辙与共享电动车相映成趣;火场巷的百货大楼巷橱窗里,老物件与现代潮牌碰撞出新的火花;当铺巷的沿江大道段,智能导览屏还原了当年票号林立的盛景;丁家巷的传统裁缝铺与汉服体验店比邻而居;港咀上的船坞遗址餐厅里,VR眼镜带食客"参与"虚拟龙舟赛;轿行巷的青铜轿辇雕塑与共享电动车组成奇妙画面;伞铺街的遮阳棚下,非遗油纸伞与现代遮阳伞构成艺术装置;油篓街的手工皂店与精酿啤酒坊吸引着年轻人驻足。
当我站在正街北段的"老字号集聚区",椿茂南货的酱缸在玻璃罩下发酵,年轻店员直播推销武穴酥糖。隔壁"码头故事"餐厅的全息投影里,船帮议事的场景与窗外的现代江轮并行。沿江大道的水幕电影中,百年前的外国商船与2025年的智能货轮在光影中交错而过。
此刻,我不再羡慕成都的宽窄巷子或福州的三坊七巷。九街十八巷的每一块青砖都刻着属于武穴的年轮,每一盏新灯都照着属于长江的未来。当江风裹挟着茉莉茶香与米市的记忆扑面而来,我想告诉所有人:请到武穴来,让麻石板路的回声叩响你的心扉,让码头的星光点亮你的梦乡——这里有别处没有的时空交响。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