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李氏三姐妹》
编剧:心如大海
人物介绍
李氏三姐妹,大姐李剑鸣(又名李玉峰,1914年出生)、二姐李佩卿(又名李玉环,1916-2010)、三妹李玉枝(又名李玉芝,1919年出生),河北张家口蔚县人。她们在20世纪30年代投身革命,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杰出的巾帼英雄。
第一集:烽火岁月
场景一:河北蔚县李家宅院(1937年)
音效:远处战火轰鸣,风声呼啸。
旁白: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河北蔚县,李家宅院。李家三姐妹站在院子里,望着远方,眼中满是忧虑。
李剑鸣(大姐,语气坚定):“姐妹们,国家危难之际,我们不能坐以待毙!男人们在前线浴血奋战,我们也不能落后!”
李佩卿(二姐,语气急切):“是啊,我们得做点什么!听说蔚县的妇救会正在组织妇女支援前线,我们一起去参加吧!为战士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哪怕是一针一线!”
李玉芝(三妹,眼神坚毅):“好!我也早就想为国家出一份力了!我们不能让敌人踏上这片土地!”
音效:三姐妹紧握双手,风声渐弱。
场景二:蔚县妇救会(1937年)
音效:妇女们的说笑声。
妇救会负责人(热情地):“欢迎三位同志加入我们!现在前线的战士们急需我们的支持,我们要组织妇女们为他们缝制衣物、筹集物资。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为抗战出一份力!”
李佩卿(认真地):“我们一定尽全力!我刚从师范学校毕业,我会用我的知识去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
李玉芝(补充):“我也会动员更多姐妹们加入!我刚从西合营初等师范学校毕业,能歌善舞,可以发动更多人。”
音效:妇女们齐声响应。
场景三:山间足迹
旁白:抗战初期,烽火连天,战火蔓延至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在那崇山峻岭之间,八路军地方工作团员们肩负着宣传抗日、动员群众的重任,他们用双脚丈量着崎岖的山路,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到每一个山村。
音乐起:激昂的革命旋律,夹杂着山间的风声、鸟鸣声,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充满希望的氛围。
场景四:白雪皑皑的傍晚
音效:寒风呼啸声,雪花飘落声,脚步在雪地上的嘎吱声。
李剑鸣(声音颤抖,带着一丝恐惧):“这坟地里怎么这么静啊,四周黑黢黢的,连个影子都没有。哎,有人吗——!(停顿片刻,声音更响亮)有人吗——!”
音效:回声在山谷间徘徊,风声更紧。
旁白:李剑鸣在寒风中不停地呼喊,声音在寂静的山间回荡。她紧紧裹住身上的棉衣,双手抱紧自己,试图驱散内心的恐惧。
音效:远处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铁锨碰撞的声音。
青年甲(大声喊):“别怕,我们来了!”
青年乙:“是不是有狼啊?我们听到喊声就赶紧过来了。”
李剑鸣(声音带着惊喜):“是我,我是八路军的李剑鸣!谢谢你们,吓死我了。”
青年甲(松了口气):“原来是李大姐啊,你咋一个人在这儿喊呢?吓我们一跳。”
李剑鸣(轻声笑):“我也是害怕嘛,这天黑了,又走到坟地,心里发慌。”
青年乙:“走吧,我们带你回村里。这大冷天的,可别冻坏了。”
音效:脚步声渐行渐远,风声渐小。
场景五:老乡家的温暖
音效:柴火噼里啪啦的燃烧声,暖烘烘的氛围。
李剑鸣(声音带着感激):“大娘,真不好意思,这么晚了还打扰您。”
大娘(慈祥的声音):“孩子,别这么见外。你这是为了咱们抗日,辛苦了。快,吃点东西,暖和暖和身子。”
大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饭菜):“来,李同志,这是咱家刚煮的红薯,可甜了,快吃吧。”
李剑鸣(声音哽咽):“谢谢你们,真的谢谢。你们对我这么好,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报答。”
大娘(轻声笑):“傻孩子,你宣传抗日,动员咱老百姓,这就是报答我们了。快吃吧,别客气。”
音效:碗筷碰撞的声音,李剑鸣咀嚼的声音,温暖的氛围。
旁白:在这个简陋的农家小屋里,李剑鸣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虽然外面战火纷飞,但这里却有着最质朴的人情味。
场景六:夜宿羊圈
音效:夜晚的虫鸣声,微弱的风声。
李剑鸣(自言自语,声音疲惫):“哎,今天走了这么远,累得腿都快迈不动了。这天黑了,也找不到村子,只能在这羊圈里将就一晚了。”
音效:李剑鸣轻轻挪动身体,躺在羊圈的干草上,羊群发出轻微的咩咩声。
李剑鸣(轻声安抚羊群):“别怕,别怕,我也是来凑个热闹的。你们可别乱动,我也要睡一会儿了。”
音效:李剑鸣的呼吸声逐渐平稳,羊群也安静下来,远处传来几声夜鸟的啼叫。
旁白:在这寂静的夜晚,李剑鸣与羊群相伴,虽然条件艰苦,但她的心中却充满了坚定的信念。为了抗日,为了动员更多的群众,她早已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
场景七:惊险与感动
音效:急促的水流声,李剑鸣的喘息声。
李剑鸣(大声喊):“快拉我一把!我快撑不住了!”
老乡甲(焦急的声音):“别怕,李大姐,我这就下去救你!”
音效:水花溅起的声音,绳子拉扯的声音。
李剑鸣(声音带着哭腔):“谢谢,谢谢你们。要是没有你们,我可就完了。”
老乡甲(安慰地):“李大姐,你是咱八路军的人,我们不能眼看着你出事。快,上来吧,暖和暖和。”
音效:李剑鸣被拉上岸,坐在岸边喘息。
旁白:在与洪水的搏斗中,李剑鸣险些丧命。是老乡们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将她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这一刻,她深刻地感受到了军民一心的力量。
音乐渐起:激昂而温暖的旋律,象征着李剑鸣在艰难环境中不断前行的决心,以及军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旁白:大姐李剑鸣先后在晋察冀军区陆军医院、中央局卫生所、工业部卫生所,任政治部主任、所长等职务。她为部队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她的丈夫刘再生是延安时期的军队后勤干部,建国后,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位置离休。
音乐渐弱,广播剧结束。
第二集:生命守护者
旁白:1941年,狼牙山地区风云变幻,战火纷飞。在这片被敌人铁蹄践踏的土地上,无数的英雄儿女为了民族的尊严和自由,奋勇抗争。
音乐起:紧张而激昂的旋律,夹杂着远处的枪炮声和山间的风声。
场景一:山沟里的临时救护所
音效:清晨的鸟鸣声,微弱的风声,远处传来零星的枪声。
李佩卿(轻声呼唤):“小王,今天感觉怎么样?”
小王(虚弱但感激的声音):“佩卿姐,好多了。多亏了你,我这条命算是捡回来了。”
李佩卿(温柔地):“别着急,好好养着,等伤好了,咱们一起打鬼子。”
音效:李佩卿轻轻放下药箱,拿起听诊器,走向下一个伤员。
旁白:在洛车村附近的山沟里,李佩卿和她的同事们带着60多名伤病员分散隐蔽。没有先进的检查器材,药品也极度匮乏,但她依然尽心尽力地照顾着每一个伤员。
场景二:紧急转移
音效:急促的脚步声,树枝摩擦的声音,远处传来嘈杂的声音。
李佩卿(焦急地喊):“大家快点,敌人搜山了!轻伤的去草丛里隐蔽,重伤的进窑洞!”
工作人员甲(急切地):“佩卿,这边的伤员已经安排好了,你快去那边看看!”
李佩卿(坚定地):“好,你们也小心!”
音效:李佩卿快速穿梭在山沟之间,指挥着伤员隐蔽。远处传来敌人的喊叫声和狗吠声。
旁白:敌人越来越疯狂,他们不仅搜山,还放火烧山。李佩卿和她的同事们提前在山里挖了窑洞,安排伤员隐蔽。每一次转移,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每一次隐蔽,都是对生命的守护。
场景三:宋学义的护理
音效:轻微的呼吸声,风声。
李佩卿(轻声):“宋大哥,你醒了?”
宋学义(声音沙哑但有力):“李大夫,谢谢你。要不是你,我这条命早就没了。”
李佩卿(微笑):“宋大哥,你是英雄,我们可不能让你有事。你好好养着,等伤好了,咱们一起打鬼子。”
宋学义(感慨地):“李大夫,你也是英雄。在这山沟里,你救了我们多少人啊。”
音效:李佩卿轻轻给宋学义整理被子,两人沉默片刻。
旁白:宋学义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他的到来让李佩卿倍感责任重大。经过一个月的精心护理,宋学义的伤势逐渐好转。李佩卿不仅在医疗上尽心尽力,还在精神上给予他极大的支持。
场景四:再次反扫荡
音效:清晨的鸟鸣声,微弱的风声,远处传来隐隐的枪炮声。
李佩卿(轻声吩咐):“大家记住了,沟口有人值勤,山头有人放哨。一旦有情况,轻伤的去草丛,重伤的进窑洞。大家一定要小心。”
工作人员乙(坚定地):“李大夫,放心吧,我们都知道该怎么做了。”
李佩卿(点头):“好,大家加油,我们一定能挺过去。”
音效:李佩卿拿起药箱,走向下一个山沟。远处传来敌人的喊叫声,但很快被山风吹散。
场景五:二姐李佩卿与方国华
背景音乐:浪漫的钢琴曲
旁白:在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野战军创办了一所特殊的育英学校,因其独特的办学方式,被誉为“马背上的学校”。二姐李佩卿不仅是这所学校的筹建者,更先后担任副校长和校长,为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1949年初,她在石家庄见到了兵团罗瑞卿政委和康克清。罗政委向康克清介绍道:
罗瑞卿:“他们的学校办得很不错,我的孩子在校一年没有闹病,学了一年就能给我写100多字的信。”
康克清(非常高兴):“要让学校总结办学经验,上报推广。”
旁白:部队许多同志都把孩子送到学校,一些非部队子女也纷纷前来就读,如洗星海、艾青等人的孩子。
蔚县地方工作团驻地,李佩卿与方国华正进行着深情的交谈。
李佩卿(羞涩地低头):“方团长,你真的喜欢我吗?”
方国华(目光坚定):“佩卿,我喜欢你,不仅因为你的才情,更因为你对革命的热情。我会用一生来守护你。”
两人相视一笑,眼中满是深情。
李佩卿(轻声):“我也喜欢你。我们一起努力,为革命奋斗到底。”
旁白:第二年反扫荡时,李佩卿和重病号依然坚守在洛车沟里。她和同事们提前做好了准备,熟悉每一条沟的名字,挖好了窑洞,安排好了伤员的隐蔽地点。敌人虽然更加疯狂,但在李佩卿的精心安排下,伤病员们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音乐渐起:激昂而温暖的旋律,象征着李佩卿在战火中的坚守与奉献,以及她对生命的尊重和呵护。
音乐渐弱,广播剧结束。
第三集:战地联姻
场景一:军民联欢会(1937年,太行山区)
背景音乐:激昂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
旁白: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路军挺进太行山,开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蔚县,这座古老而质朴的小城,迎来了八路军的队伍。在一次军民联欢会上,两位年轻人的命运悄然交织。八路军官兵和当地百姓欢聚一堂,舞台上李玉芝正在演唱《松花江上》,台下观众神情专注。
李玉芝(演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台下,邓华和杨成武交头接耳。
杨成武(捅捅邓华):“喂,政委,这姑娘不错吧?怎么样,我来当月老?”
邓华(有些腼腆):“别胡闹,看节目呢。”
杨成武(小声):“你看看人家,多有才情!要是能成一家人,多好!”
场景二:月老牵线
背景音乐:轻柔的月光曲
旁白:二姐李佩卿来到妹妹的住地,单刀直入地对李玉芝说:
李佩卿:“三妹,你已经19岁了,也该是找婆家的年龄了,爹妈也在着急呢。”
旁白:没等李玉芝开口,李佩卿接着说:
李佩卿:“你看邓政委这个人怎么样?”
李玉芝(一脸崇拜):“当然是个好人了,人家是八路军的‘党代表’,是好人中的好人呀!”
李佩卿(笑着):“对啊,三妹,邓政委不光有文化、能领兵打仗,人也厚道。我保证他不会欺负你。组织上让我给你透个话,至于家里么,我已经叫人捎过话了,爹和妈都完全同意,现在就看你的意见了。”
旁白:听了这话,李玉芝才明白了二姐的来意,羞红着脸说:
李玉芝:“二姐,你们都看着好,那我……还有什么说的呢……”
二姐完成了任务,兴冲冲地去给杨成武回话了。
场景三:县长来信
旁白:指挥部里,杨成武和邓华接到了时任蔚县县长的张苏写来的一封信,内容是关于李玉芝的。
张苏(信中内容):
“邓政委:李玉芝年19岁,蔚县县城西合营师范毕业三年。家庭小康,其父曾在西合营间会区公所供职10年,为人十分忠厚。经唐凤英及涞源县委介绍,在灵邱小堡加入组织为正式党员。特此以并祝即安!
弟张希贤”
杨成武和邓华相视一笑:
杨成武:“这可是地方政府为我军高级将领结婚开的政治鉴定和介绍信。怎么样?这回放心了吧!哈哈哈哈”
场景四:李家的决定
背景音乐:温馨的家庭音乐
李家,父亲李午阳和两个女儿正在讨论着。
李午阳(严肃地):“玉芝,这是大事,你可想好了。”
李玉芝(羞涩又坚定):“爹,我愿意。邓政委是个好人,我也敬佩他。”
李佩卿(微笑着):“三妹,邓政委是个好男人,你跟着他,一定不会错的。”
场景五:洞房花烛夜
背景音乐:喜庆的民间婚礼音乐
洞房布置简单,两块门板拼成的床上铺着一条军被邓华和李玉芝相对而坐,气氛略显尴尬。
邓华(尝试说话,带着浓重的湖南口音):“玉芝同志,今天……我们成亲了,以后要一起过日子。”
李玉芝(一脸迷茫):“你说什么?我没听懂。”
旁白:邓华急中生智,用手指在李玉芝的肚皮上写字。
邓华(在肚皮上写字):今、天、结、婚。
李玉芝(恍然大悟):“哦!原来你说这个,我懂了!”
(两人相视一笑,气氛渐渐融洽)
旁白:就这样,一对革命夫妻在烽火岁月中结缘,开始了他们不平凡的人生旅程。
第四集:电波中的坚守
旁白:1938年,抗日烽火燃烧在华夏大地,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在冀东地区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在这场伟大的抗争中,有一位女性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李玉芝,八路军115师司令部的译电员。她用坚定的信念和精湛的业务,守护着电波中的秘密,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音乐起:紧张而激昂的旋律,夹杂着远处的枪炮声和行军的脚步声。
场景一:西斋堂村的聂家大院
音效:清晨的鸟鸣声,微弱的风声,远处传来零星的枪声。
李玉芝(轻声自语):这份电报一定要快点译出来,这可是关乎部队行动的重要指示。
音效:李玉芝快速敲击着电报机,发出哒哒的声响。
邓华(关切地):玉芝,累不累?要不休息一会儿?
李玉芝(专注地):不累,邓政委,这份电报很重要,我必须尽快译出来。
邓华(微笑):好,那你小心点,我先出去看看部队的准备情况。
音效:邓华走出房间,脚步声渐行渐远。
旁白:李玉芝凭借扎实的文化功底,迅速熟悉了译电业务。她知道,这份工作的重要性,电报的每一条信息都可能关乎生死存亡。
场景二:行军途中
音效:行军的脚步声,枪炮声,战士们的喘息声。
李玉芝(轻声自语):脚上的血泡真疼,但不能停下来,部队还在等我的电报。
战士甲(关切地):大姐,你没事吧?要不要休息一会儿?
李玉芝(微笑):没事,我还能坚持。大家加油,我们很快就能到达目的地。
音效:李玉芝咬紧牙关,继续前行。远处传来敌人的枪炮声,但部队依然坚定地向前。
旁白:李玉芝跟随部队一路东进,历经艰难险阻。她与战士们一起跋山涉水,脚上打了血泡,简单包扎后依然坚持前行。
场景三:译电帐篷
音效:帐篷外的风声,战士们的交谈声,电报机的哒哒声。
李玉芝(专注地):这份电报是毛主席发来的,关于在冀热边区创建根据地的指示,一定要准确无误地译出来。
音效:李玉芝快速敲击电报机,专注地翻译着电文。
宋时轮(关切地):玉芝,辛苦了。这份电报很重要,我们都在等你的消息。
李玉芝(坚定地):放心吧,宋司令,我一定会尽快译出来。
音效:李玉芝继续翻译,电报机的声音在帐篷中回荡。
旁白:邓华支队远离八路军总部独立作战,与延安的党中央和太行山晋察冀军区总部的联系至关重要。李玉芝作为译电员,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部队停下来休息时,她却是最忙的时候。
场景四:深夜的译电工作
音效:深夜的虫鸣声,微弱的风声,电报机的哒哒声。
李玉芝(轻声自语):这份电报是朱德总司令发来的,关于冀热辽部队活动的指示,一定要小心翻译。
音效:李玉芝轻轻敲击电报机,专注地翻译着电文。她的手指微微颤抖,但依然坚持着。
邓华(轻声):玉芝,你辛苦了。要不先休息一会儿,我来帮你看着。
李玉芝(微笑):不,邓政委,我还能坚持。这份电报很重要,我必须尽快译出来。
音效:李玉芝继续翻译,电报机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
旁白:李玉芝在那段时期亲手译出的电文不下几十份,每一份都关乎部队的行动和战略部署。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守护着电波中的秘密。
音乐渐起:激昂而温暖的旋律,象征着李玉芝在战火中的坚守与奉献,以及她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音乐渐弱,广播剧结束。
第五集:战火中的相伴
场景一:司令部的日常
背景音乐:军营中的号角声
司令部院子里,李玉芝身着改制的军装,英姿飒爽地练习着军人的标准姿势。邓华站在一旁,眼中满是无奈与宠溺。
李玉芝(敬礼,声音坚定):“报告司令员,勤务兵李玉芝前来报到!”
邓华(摇头轻笑):“你这丫头,又在调皮了。”
李玉芝(调皮地眨眼):“我要像个真正的军人一样,保护你,保护大家。”
邓华(微笑,语气温柔):“你已经是个很出色的军人了。”
场景二:学骑“火车头”
背景音乐:马蹄声
马棚旁,李玉芝牵着一匹名叫“火车头”的马,眼中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
李玉芝(对战士们):“同志,我想学骑马,可以吗?”
战士们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将缰绳递给了她。
战士甲(关切地):“小心点,这马可不好驾驭。”
旁白:李玉芝一跃上马,却被“火车头”甩了下来。她毫不气馁,继续尝试。
李玉芝(擦擦身上的土,坚定地):“再来!我还驯服不了个你?”
邓华(焦急地):“玉芝!危险呀!千万抱住它的脖子!”
经过一番努力,李玉芝终于驯服了“火车头”,骑着它在平原上自由奔跑。
百姓甲(惊叹):“看!八路军真不简单呀,连女兵都骑着高头大马!”
百姓乙(赞许):“听说,这是司令员的勤务兵,没有真本事还成?”
旁白:李玉芝成了司令部的“风云人物”,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司令员的勤务兵”。
场景三:失散与重逢
背景音乐:紧张的战争音乐
西撤途中,李玉芝与部队失散,独自在黑暗中奔跑。
李玉芝(惊慌失措):“邓华!邓华!”
在李玉芝焦急万分的时候,只见一队人牵着一匹马过来问她:“这马是你的吗?”李玉芝一看,正是她那匹在冀东时叫“火车头”的好马,她非常高兴,翻身上马,脚一蹬,马就带着她的主人飞跑起来。她拼命向西跑,终于在天亮时回到了根据地。
邓华看到她,满心愧疚。他把妻子受伤的手看了又看,小声地说道:
邓华(自责地):“连自己的老婆都给丢了,我这个司令员该打屁股喽。”
李玉芝(温柔地):“别这么说,你也没事就好。”
邓华行军穿着的草鞋破了,没办法只能打着赤脚继续前行,直到走到县城缴获了敌人的物资,这才有了胶鞋穿。
李玉芝说:“一路很艰苦,下雨天,吃不饱,还要打仗。”
两人紧紧相拥,经历了战火的考验,他们的感情更加深厚。
李玉芝(轻声):“邓华,只要我们还在一起,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
邓华(紧紧握住她的手):“玉芝,我会用生命保护你。”
场景一:白求恩学校的抉择
背景音乐:校园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朝气与希望。
白求恩学校,李玉芝坐在教室里,眼神专注地听着讲台上老师的讲解。邓华站在窗外,静静地看着她,目光中满是温柔与支持。
李玉芝(自言自语,眼神坚定):“我要学医,救死扶伤,这也能为革命出力。”
李玉芝被分到晋察冀军区四分区卫生所任医生。卫生所有一名所长,四名军医,一名司药,一名护士长,一名护士,共八人。除了给司令部机关干部看病,还要去连队给战士看病,往返很远的路,还有山路,很辛苦。虽然没有直接上战场,但能为指战员服务,她说:
李玉芝:“我很高兴,我用我学过的知识给病人治病,这是我的责任。”
邓华在窗外微微点头,眼神中流露出对她的理解和支持。
邓华(轻声,语气真诚):“玉芝,无论你做什么,我都会支持你。”
旁白:这是一段关于革命、奉献与爱的故事。李氏三姐妹用一生的坚守,书写了不朽的篇章。她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她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音乐渐弱,广播剧结束。
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