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春耕处,诗心向暖阳——秋谷《阳春白雪》读解
阳春白雪
文/秋谷
打开迎旭的窗
一朵朵飘舞的小雪花
是那休闲里的山居阳春白雪
飘飘洒洒
仿佛一张白纸
好链条天下最美的文字
可泼墨山水丹靑的图画
晶洁了———
可晶洁了一颗如种子般萌芽的心
让我的一支触笔啊如犁头
将它播在春暖的大地
迎着太阳开了花
别无所求
恰是那充满理想的少年
在贫穷落后的山村
苦尽甘来
在那书声朗朗的校园
一棵小松树快长大
而今崎岖攀登在
那阳春高高的山顶
瞰临着澎拜的海
在一澄碧水穹天里
牵着你友爱的手
写下我这素洁的诗行
是父亲的一座高山
母爱月下的柔情
将一个山里的孩子走出山寨
步入高校椽梁
回过头来———
想要和你说的那句心里话
20250330
诗评
这首《阳春白雪》以雪为媒,将自然意象与人文精神熔铸一炉,在时空交错中勾勒出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图谱。诗中"小雪花"既是山居生活的诗意注脚,更是作者突破现实桎梏的精神图腾。当"触笔如犁头"划破雪的洁白,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字的播种,更是一代人用文化觉醒改变命运的集体隐喻。
诗的开篇极具画面张力:"迎旭的窗"与"飘舞的小雪花"构成光与白的对话,山居生活的清贫被升华为"阳春白雪"的美学意象。这种将物质匮乏转化为精神富足的书写,暗合陶渊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文人传统。但作者并未止步于审美自洽,而是笔锋一转,让"链条天下最美的文字"在雪地上铺展,将个人创作与更广阔的时代命题相连。
"犁头播在春暖的大地"这一核心意象,巧妙嫁接农耕文明与文化启蒙。作者以"种子般萌芽的心"自喻,既保留了传统文人"耕读传家"的精神血脉,又赋予其现代性诠释——教育不再是独善其身的工具,而是改变山村命运的火种。这种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在"苦尽甘来"的校园叙事中得到具象化呈现:"小松树"既是个体成长的象征,也是贫困地区教育突围的缩影。
诗的后半段呈现出哲学层面的思考。"崎岖攀登在阳春高高的山顶"与"澎拜的海"形成空间张力,暗示理想主义者的精神跋涉。而"牵着你友爱的手"则将个人奋斗升华为群体协作,"素洁的诗行"既是创作结晶,更是知识分子反哺乡土的文化承诺。结尾处"父亲的高山"与"母爱月下的柔情"构成情感闭环,让宏大叙事回归人性本真,完成从文化启蒙到生命溯源的诗意轮回。
这首诗作于2025年春日,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其价值在于重构了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关系。当"走出山寨"的知识青年回望来时路,"想要说的那句心里话"不再是简单的乡愁抒怀,而是知识分子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叩问。诗中"雪"的意象贯穿始终,既是起点也是终点,暗示着理想主义者在喧嚣时代保持精神纯洁的永恒命题。